不想再“吃土”了
这两天,“吃土”不再只是一句玩笑话。
在北京等地区,只要一出门,沙尘、悬浮颗粒物、污染物等等,都会铺天盖地迎面袭来,让人难以呼吸。
据中国天气网报道,此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在南下过程中,蒙古国沙源与我国内蒙古沙源地的沙源叠加,影响我国长江以北大部地区,最南可波及到江淮一带。全国陆续将有15个省区市受到沙尘影响,大部地区将以扬沙或浮尘天气为主。
直觉上来说,沙尘暴让所有人都很不舒服,可是它到底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与空气污染的相关度为何?其实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量化的事情。
讲述 | 梁捷
01.
空气污染与幸福指数
空气污染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最近的沙尘暴就让许多人苦不堪言,通勤路上可能就要遭受风沙的袭击,即便在室内,也可能发现沙土扬尘的无孔不入。
尤其对于那些整天奔波在路上的送快递、送外卖的人来说,影响就更大了。他们只有不停地在外面跑,才能赚取到生活费。许多人的工作环境必然暴露在室外,这一点无法避免。
同时,空气污染对于消费也会有影响。看到PM2.5指数超标或是沙尘暴来袭,很多人原本打算到外面去吃饭的,现在算了,就在家里自己做饭吧。原本想出去看电影的,现在算了,就在网上看电影吧。很多消费的方式会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宏观经济。而且,空气污染对于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最终影响的路径也不一样。
但是我们有个办法,那就是研究幸福指数。不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怎样,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路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高水平的幸福。所以我们可以设法估计一下,随着空气质量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指数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
这项工作有一个难点:空气质量每天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昨天还是一片雾霾,今天就是晴空万里,而我们很少有每天的幸福指数数据。幸福指数一般都依靠主观问卷调查,很少有学者针对一个人群每天进行调查。如果你的幸福指数数据是两个月调查一次,那么就无法和空气数据匹配,因为空气在两个月里已经变化了无数次。
麻省理工学院的郑思齐教授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他们收集了从2014年3月至11月期间,新浪微博上发布的2.1亿条微博。然后用计算机程序读这些微博,通过里面出现的表达情绪的词语的频率和强度,构建出一个“每日幸福指数”,进而用它来衡量中国144座城市中每座城市每天的平均幸福水平。
研究发现,通过微博计算出来的幸福指数与过去调查获得的幸福指数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于是他们就可以将这一指数与每个城市当天的PM2.5指数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质量差和整体情绪低下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空气越差,人们越不开心。即使删除那些明确提及污染的微博后,结果仍然一致。这就表明,空气污染对全社会的幸福水平有不利影响。
即使有时候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空气很差,但是自己的生活质量仍然受到了影响。如果PM2.5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情绪值会降低约4.3%;如果PM2.5增加10微克,主观幸福感相当于适宜温度升高了0.5度。
周末假期原本是大家幸福水平最高的时候,最不幸的事情莫过于一个美好的周末却出现空气污染。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污染对幸福感受的负面影响比平时要高出55%。当空气污染增加时,女性、高收入群体、沿海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比其他群体下降得更快,说明这些群体对空气质量更为敏感。
而且个人很难适应低劣空气质量。那些一直生活在雾霾下的群体,不会因为逐渐习惯了恶劣空气而对恶劣空气具有免疫力。每逢PM2.5指数暴涨,他们也和其他城市的人一样郁闷。而且很多城市还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比如汽车尾号单双号限行。它们往往治标不治本,会进一步影响大家的心情。
02.
空气污染与健康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一个大家更关心的问题:PM2.5对于我们的健康、我们的预期寿命会有多大的影响。我想介绍一篇2013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主要作者包括北大的李宏彬与陈玉宇。
他们的结论非常让人震撼:中国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寿命。北方人因为空气污染要比南方人少活五年。这项研究发表以后,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我们都知道空气污染会影响健康,它会影响我们的肺部,从而影响健康;它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从而影响健康。肺受到影响,最终不一定表现为肺病,可能是其他各种疾病。
健康或者预期寿命是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指标,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很难在空气污染和健康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因果关系,虽然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关联。
李宏彬与陈玉宇巧妙地寻找到一个自然实验的环境,可以研究空气污染与个人健康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中国延续多年的冬季供暖政策。
理论上说,在中国从南往北,污染水平和纬度位置之间有一个复杂的、连续的函数关系,而在现实中这个关系并不连续,因为它在淮河这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跳跃。我们都知道,中国冬季供暖的分界线就是淮河。
每年冬天,中国最难熬的城市绝不是北方城市。东北那些城市,室外动辄零下多少度,看起来很可怕,但是室内都有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更是经常达到20多度,常常只要穿单衣就够了。真正难熬的是秦岭-淮河一带没有集中供暖的城市,例如亳州、淮北、宿迁、淮安、连云港等。这些城市冬天十分寒冷,又没有供暖。
李宏彬与陈玉宇的研究团队收集了淮河南北90座城市从1981年到2000年之间每日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数据,这不是PM2.5,早期我们也没有PM2.5的统计数据。他们发现,污染与纬度之间平滑的关系在淮河一带被打破了,出现了一个明显跳跃。
淮河北岸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比相邻的南岸跳跃性地高出200微克/立方米,这正是冬季大量燃煤供暖造成的。每年冬季,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比夏季要严重3倍以上,这也间接证明了燃煤的破坏力。
同时,淮河以北的人均预期寿命显著低于淮河以南。数据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平均预期寿命将缩短3年。按照中国北方地区总悬浮颗粒物的水平,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寿命。
他们做了大量稳健性检验,控制了纬度、气温、城市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教育水平等可能影响预期寿命的变量,以证明这个结果是稳定可靠的。
这项研究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内外引起很大的争议。5年的预期寿命是一个很严重的指控,一些学者认为,悬浮颗粒物是过大的颗粒物,只有PM10以下的颗粒物才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对人体产生影响。
但中国过去并没有PM2.5的数据,一直要到2011年才开始系统性地监测和公布PM2.5的数据。这项研究只利用了悬浮颗粒物的数据,结果可能高估了空气污染的破坏力。
不管怎样怎样,现在大家都承认PM2.5的危害。国际癌症研究署已经将PM2.5列为致癌物,认为长期暴露在PM2.5较高的环境中,可能会提高肺癌、中风、心脏疾病、慢性呼吸疾病等很多疾病的机会。每年在全球范围内,PM2.5可能导致数百万起早死案例。空气污染必须严肃对待。
2013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大气十条对各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气十条确实发挥了作用,2013-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数据平均每年下降11.9%,几年下来已经明显改善了北京的空气。
但是地球是一体的,中国北方尽力降低燃煤的污染,却也没有办法避免蒙古、中亚地区荒漠化所导致的沙尘暴。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联系起来,通盘考虑。
03.
空气污染的长期影响
而且必须指出,空气污染还具有破坏性和累积性的特征。即使空气污染是短期的,如果它发生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那么将有长期的效应。而暴露在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暴露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健康越不利。
在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学者Sanders研究美国的数据后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德州,母亲怀孕时暴露在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越高的地方,那么她的孩子十几年后高中毕业时的成绩就越差。空气污染通过影响怀孕母亲的健康,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心智能力,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而且空气污染的破坏性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尤其体现在数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上,其中又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长男性受影响最大。最有力的解释就是,这个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长男性群体,大多数都长期从事户外体力劳动,所以不可避免地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
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和智力都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就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损害智力的发展,所以很难实现较高的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他们的教育背景导致自己只能去从事那些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空气的环境里,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而且这种影响还会通过怀孕的遗传机制进一步影响下一代的智力水平。所以,空气污染对大脑老化所造成的损害,可能导致巨大的健康成本和经济成本。
随着老年人的智力下降,他们每天行动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生活变得更为不利。所以说,空气污染对社会福利的间接影响可能比人们之前所估计的要大得多。
空气污染水平与经济活动水平息息相关。在中国,污染主要集中在从北京到上海这一条线上,这里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这片土地占中国总体国土面积的10%,却制造出中国34%的PM2.5排放量。同时,这片土地上由于空气污染所导致的损失也十分惊人。
有学者估计,2007年中国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直接导致损失1.33亿个工作日,就是有1.33亿人次因为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请了病假。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它就相当于中国实际GDP的1.34%,原本可以使得家庭可支配收入总额增加900亿美元。
空气污染导致GDP损失1.34%,这还是比较低的估计。根据兰德公司的研究,2000年至2010年期间,每年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和劳动力损失达到中国GDP的6.5%。中国的GDP要实现每年增幅6.5%是很艰难的。而这点经济增长,很有可能被空气污染就抵消了。
04.
空气污染,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这次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地是蒙古。自1940年以来,蒙古每年的平均气温已经至少升高了1.8℃,预计这个趋势还将继续。
蒙古以及中亚区域原本就非常缺水,现在随着气温升高而蒸发量加剧,干燥天气就可能持续更长时间,沙尘暴也会进一步恶化。
同时,全球暖化也造成了更严重的干旱,也导致了更严重的沙尘暴。
现在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大的国家,中国和印度,都遭受沙尘暴的困扰,印度更为严重。根据瑞士空气净化企业IQAir对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年平均PM2.5浓度的排名,目前全世界空气质量最糟糕的前30的城市几乎都在印度。
截至2022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只有和田与喀什上榜,北京的排名在100位以外,比很多河北、河南的城市要好,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了。
而印度这些污染特别严重的城市,很多也没有发达工业,更主要是受到中亚地区沙尘暴的影响。所以我们讨论空气污染的时候,需要注意区分人类活动导致的恶化与自然环境所导致的恶化,两者的机制并不相同。
此外我还想提醒一下,即使是公认空气质量不错的发达国家,有时候也会遭遇空气问题。举一个例子:新加坡。
新加坡的年平均PM2.5的水平是11.8,在全世界200个国家里位居中游,已经相当不错,跟日本、德国、法国都差不多了。
但是每年的6至10月,在热带地区就属于旱季,附近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农民会趁着旱季“烧芭”,也就是焚烧林地从而开辟出耕地。烧芭的空气会传播到新加坡,使得新加坡全岛都弥漫着这种焚烧气味。有时候也不是农民故意烧芭,而是森林火灾,这两者很难区分,而焚烧气味都会随着风向飘到新加坡。
多年来,新加坡民众一直准备着口罩、眼药水、润喉糖甚至凉茶,谁也不知道印尼烧芭的空气什么时候会传播到新加坡。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都已无数次向印尼提出抗议,甚至提出可以出钱援助印尼抵抗森林火灾,但都遭到印尼拒绝。
印尼认为,烧芭是无数小农的自发行为,极难监督。而抵抗森林火灾,又涉及一个国家的众多机密,很难与外国协作。所以,烧芭问题直到今天都无法解决,未来也必然持续下去。
而我想强调的是,不要把我们讨论过的气候、农业、水、电、传染病这些问题看作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可能相互矛盾、相互伤害。
农业开垦是人类诞生以来地球荒漠化加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在人类没有大规模发展农业的时候,今天地球上大多数地方都覆盖着森林和草原。就是因为人类的农业活动把森林、草原都开发成农田,把地下水抽上来灌溉农作物,涵养的水资源逐渐耗尽,原本的绿色植被也就逐渐退化成了荒漠。
很多人关心贫困问题,同时也关心环境问题,关心动物保护问题,关心收入分配问题,关心女性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是相互冲突的,要付出代价和抉择。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节目《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58期,经重新整理调整,原文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原内容录制于2021年,一些情况数据跟今天相比可能有所变化,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
▼
音频编辑:夏夏
微信内容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图:《遥望繁星》《烈火天堂》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