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招募 |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三体》的灵感想象
天上究竟有什么?
可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起,都会或多或少对天穹之上的世界产生好奇。尤其是当日光渐隐,黑夜降临,愈发深邃的夜空总会激起人们无尽的想象。尽管满天繁星的场景已经很难在城市中见到,但对于地球之外宇宙的想象,从未停息。
只是,宇宙很大,哪怕仅仅是我们生活的银河系,已然有着20万光年的直径,有着1000~4000亿颗恒星。按照人均寿命100岁来计算,从我们这代人出发开始,要经过1800亿代子孙才能够横跨。沧海一粟,似乎都很难描述我们和宇宙的关系,更不用说,在可以见证的时空跨度里,有那么一些片刻的机会,去感知更广阔世界和生命的存在。
将头顶这片浩渺宇宙作为舞台,用瑰丽的场景和奇幻的构思,讲述一个个足以冲击人们心灵的传奇故事,是科幻作家毕生追求的事情,也是我们着迷于科幻作品的原因之一。
目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时至19世纪末,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将科幻文学推上了第一个高峰。进入到20世纪之后,科幻文学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开始减弱,这与又一次物理学革命以及人类进入到了太空时代有关。众多20世纪科幻作家的目光开始从地球转移到天空。他们仰望星辰,构思着以星系和光年为尺度的故事。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到艾萨克·阿西莫夫,直到亚瑟·克拉克,这些科幻大师主要的创作领域都在地球之外。这种以外太空为创作背景、气势宏大的科幻作品也被称为“太空歌剧”。
▲《2001:太空漫游》电影剧照
在谈及中文科幻无法绕开的刘慈欣和他的《三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接续了这样的创作传统。刘慈欣曾回忆过自己第一次读亚瑟·克拉克经典名著《2001:太空漫游》的那个夜晚:“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能够看到银河。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而后来读到的《与拉玛相会》,也让我惊叹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构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这样的创作,会让我们有面对浩渺宇宙的无力感吗?显然不会。这可能是科幻作品吸引我们的另一重原因。在那些巨大时空尺度中发生的故事之所以迷人,也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影子,与那些面对生死抉择的科幻中人共情。
在《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8期《三体》中,记者艾江涛曾这样描述他在刘慈欣的工位前所看到的景象:窗外最显眼的仍是巨大的冷凝塔,打开窗户,太行山山谷中凛冽的风扑面而来……那种感觉,正如晚些时候我们偷偷溜进巨大的三号冷凝塔内部,在巨大回声之中,仰望曲面墙壁之上那一小方如同太阳的天空一样魔幻。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慈欣构思出了《三体》,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三体》,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个连通宇宙的豁口,走进另一个平行时空。宇宙确实很大,但我们的生活更大,仰望星空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在现世认真生活的热忱与勇气。
本名严蓬。曾任《环球银幕》杂志执行主编、时光网高级编辑、小马奔腾影业副总经理、游族影业策划总监等职。现在主要做科幻影视的开发工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