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通缩怪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使中国的惊人发展速度其实也没有超过日本的高度经济增长期间的记录)是个奇迹,而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通缩怪圈,也是个奇葩。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不再累述既知事实,而是想强调一下容易被忽略的另一面。即陷入通缩怪圈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日本是个社会主义思潮主导的先进国家,所以明知有衰退的风险,一直到黑田主导日银(央行)工作之前,日本央行都没有真正徹底实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和经济体量相比,政策力度小,实行也非常不徹底)。
其本质就是害怕纠错过程中一着不慎会引发控制不住的通胀,从而让百姓财富(特别是领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缩水,百姓受苦。
当然这种思维造成了日本“失去了30年”,是个反面教材,但不可否认的是即将严重衰退多年,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
所以看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专家们讨论不要重蹈日本覆辙的言论就觉得很搞笑 ,因为如果不是先进国家,又没有真正社会主义思潮主导的社会是不会出现通缩的。
官僚们会毫不犹豫地大筆印钞放水,不管嘴上说的多么好,实际上是不会顾及百姓的生活和感受的,近期的最好例子就是土耳其。
4月11日,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的数据:
全国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全国PPI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从去年CPI涨幅最高2.8%以后,几乎一路下滑,现在只有0.7%了。
PPI环比连续6个月为负值,PPI同比增速也连续12个月处于0附近。有人说中国正式步入通缩时代,也有人认为这是暂时的通缩,影响不大。
理论上,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才能算通缩:连续三个月CPI同比增幅低于0%或者连续三个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是负。
所以现在CPI还有0.7%的增速,的确谈不上通缩,如果有人用通缩来散播恐慌,也确实该打。
但问题在于,你们知道CPI这0.7%的增速背后,有多少M2在超发吗?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无论你承不承认,M2已经创历史新高。央行用M2的12.7%增速,只换来了0.7%的CPI涨幅。
相当于印了天量的钱,但通胀却起不来,甚至有进一步通缩的嫌疑,这和我们以前印钱——通货膨胀的固定思维简直背道而驰。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M2的增长稍微低一点,CPI很有可能就是负数了?
尽管从数据上看,中国尚未进入全面通缩,但这只是“嘴上说不要,身体是诚实”的表现罢了。
经济数据产生如此背离的情况,从供给端看,从去年10月开始,中国的出口就开始大规模下滑,今年一二月份更是下滑得可怕。
不过好在3月份的数据有所好转,出口环比增加了14.8%。中国出口下滑大概率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原本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只能转为内销,相当于国内的商品供给增加了。
再加上各路专家都在鼓吹,疫情后中国经济会有大幅反弹,于是工厂的生产恢复,甚至加大生产力度。两者一结合,在国内流通的商品多了,导致价格下降,那么我们也就面临通缩了。
可能有人会说,商品价格降低是好事,我们的生活成本也可降低呀。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从需求端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已经到了极限,经过房地产几轮收割以后,拉动内需几乎已经成为天方夜谭。
按照央行统计的数据,现在已经有7亿人负债,如果撇去小孩和老人,差不多全民负债了。
其中家庭部门总负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137.9%,同期美国家庭为90%,比美国高40%;而家庭部门每年支付的利息占可支配收入近15%,同期美国是7%,我们是美国的一倍多。
这样的通缩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它可能会让我们的经济更加困难。
我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来支持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否则,我们的经济可能会进一步陷入泥潭。
关注公众号 ↓ 加入金融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