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预定的绿茶制作中!
---风雅吃喝事,就在三联生活市集---
谷雨一过,就进入暮春时间,今春绿茶的制作也已进入后半程。随着明前的碧螺春茶、龙井茶落入杯中,独一份的玉泉寺仙人掌原茶和猴魁核心产区黄山陈家坞的太平猴魁也相继进入采制最佳时期。
跟着做茶时序表,今年的太平猴魁绿茶直播也最终确定!
直观“体型”最大的绿茶太平猴魁制作全过程
4月23日(本周日)下午15:30,从捡尖、杀青到捏尖、整形,跟着三联直观太平猴魁制作现场。
2020年八月份,我们曾带着两位研究生逐个市、县快刷了一遍安徽的大小茶区。因着工作的需要,不但要考察名优茶的核心产区,而且连同其次级山场,包括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小品类也要一并走过。行程甫一过半,其中一位学生便感慨:“我本科学茶四年,到这一趟起才有了山场的概念。”她突发奇想,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放上几张调研中拍摄的照片,隐没茶园的背景信息,请朋友们排序,看看大家认为哪张照片里的茶园出产的茶叶更好喝。
六安瓜片:内山与外山
调查的结果颇耐人寻味:这位研究生本科也是茶学专业的,故而她的朋友圈里有不少根正苗红的茶学科班人士。两三位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获了不少茶相关奖项的同学,点赞了相对一般的山场——那种整齐划一、清一色都是茶树的茶园。而几位上学的时候经常在外面跑,虽没有到过安徽,却认真走访过其本科学校所在省份的茶区者,他们所给出的山场排序则又基本接近我们调查的结果——选出了名茶的核心山场,并认为一级产区优于二级产区,将边缘产区排在最后。
太平猴魁:猴坑与猴坑村
什么样的山场出好茶?这也许是个伪问题。因为从不同的标准来看,“好”的定义是不同的,甚至有时候还会打架。
陆羽眼中的好山场
如果要茶叶好喝,自然得看《茶经》——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一般认为,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砾质、沙质土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喜欢风化岩。《茶经》从“烂石”到“砾壤”,再到“黄土”,恰描述了一个风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岩石、碎石——砂砾——风化较完全的“土”。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可能土壤风化得越完全,茶叶的品质往往不一定越好。武夷正岩茶为什么好喝?便是出自“烂石”、“砾壤”。
上 | 武夷岩茶:竹窠(摄影:陈重穆)
下 | 西湖龙井:狮峰(摄影:孙川)
“野者上,园者次”:野放的、人为管理或干预较少的茶树优于人为专置一场圃来种植管理的。这不单是管理方式的差别,也体现了种植方式的差异。既然成“园”了,茶树自然是园中相对单一的经济作物,其种植密度、生物多样性与“野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市场上有一些“荒野茶”,被很多人批评为炒作。实际上,对于品位没有大的偏差的人来说,如果真的喝到了“野者”,自然不会喜欢“园者”。两者的差别并非停留于炒作的概念,而是落实在有本质差异的杯中味道。
“野者”与“园者”(摄影:陈重穆)
“阳崖阴林”:阳面的山坡有林木遮阴的为佳。茶树像大多数人一样,既需要阳光,又怕晒。阳崖阴林则能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有了遮阴之后,在漫射光的作用下,茶树可以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帮助其有效利用漫射光中的蓝紫光,有利于茶叶含氮化合物、芳香物质的增加,提升品质。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在唐代便有声名,“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为阳坡”,便是专挑的阳崖阴林的环境。
安徽宣城鸦山茶园(摄影:陈重穆)
科学家认为的好山场
然而,如果换一个标准,这个“好”的定义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对于《茶经》“烂石”、“黄土”的解读便与本文的理解有所不同:
“烂石”显然是指风化比较完全的土壤,也可以说是现在茶区群众所谓的生土,这种土壤,适于茶树生长发育;“砾壤”是指含砂粒多、黏性小的砂质土壤;至于“黄土”,可以认为是一种质地黏重、结构差的土壤。
读书忌以今套古,以现当代的学科体系与视角下的知识和经验给古人加戏。“火熟曰烂”。“烂石”,从字面义看便是指碎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那种因熟化而变得相对松软的石头。但无论如何,它一定还是“石”的状态,不是“土”。我的学生在几个名茶的核心山场分别捡回了一些石头,那些石头用力捏便可以被捏碎,或可以作为烂石的注脚。
可以被捏碎的“石头”(摄影:陈重穆)
至于陆羽所说的“黄土”,大概还到不了吴觉农先生所谓“质地黏重、结构差”的境地。如果真是“质地黏重、结构差”,便不是“下者”,而是妥妥的不入流了。因为那样的土根本不适宜种茶,不必进行讨论。以唐代的生产情况而言,还不至于要混到在“质地黏重、结构差”的土壤上种茶。黄土大概是指风化得很完全,基本是泥土、没有什么砂粒感的土壤。这种土依然是可以种茶的,只是没有“烂石”、“砾壤”好。
时移世易,如今茶叶已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历史上又曾经历过大生产、追求产量多过品味的时代,茶园土壤的选择标准已经相对放宽。如果多走一些茶区便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茶园还都是黄土,如果能达到“砾壤”的状态已属于上乘了。甚至有的地区,土壤板结、酸化,还需要通过各种人为手段来改良。
其实“黄土”是当今大部分茶园的状态
科学家的价值其实不在于选择最好的山场去种茶,而是要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思考怎样能让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发挥最大的效益:改良土壤、选育品种、提升茶园管理水平,让本来相对一般的山场也能出产不错的茶。且这个茶的产量要高、品质要稳定,茶树的抗逆性要强,产生的经济效益要好。
故而,面对陆羽“野者上,园者次”的观点,吴觉农先生认为它已不适用于当代:
当时(唐代)的栽培技术,包括茶地规划、园地开垦、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都还较落后。……就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来说,茶叶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制造技术,在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下,采取现代技术措施,栽培的茶树,都能够获得优质茶叶。因此,陆羽当年“野者上,园者次”的观点就不适用了。
老先生的这种说法很能代表一部分科学家的态度。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之下,才能真正凸显科学家的价值。
然而,各位爱茶人扪心自问,实事是否全然如老先生所说呢?
市场真的非理性吗?
喝茶这些年,常听到有人抱怨市场不理性。什么茶卖得好、很多人追捧买单,就容易被批评为炒作、营销,再冠上一个“非理性”、“不科学”的帽子,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冷静与专业。据我们实地考察与切身参与的经验,发现市场或许会不时刮起一阵看似非理性的风潮去追捧某类茶。然而,只要那个风潮可以持续地刮,变成稳定的爱茶人心头所好,那些被指炒作的茶类,其代表性核心产品一定都是竞争力十足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好东西。而那些被指溢价严重的名茶核心产区,只要亲自考察过,其山场环境一定是可圈可点,且绝非别的地方可以轻易取代的。所以,我们常爱说:“当你批评某个久负盛名的茶类没有好东西的时候,大概率是因为你没喝到好的。”
选茶(摄影者:孙川)
市场看似非理性,其内核却比别的行当都要求理性。老师如果教错了学生,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如若经不起实践检验,工资、经费照拿;出的书、写的论文没人看,职称照评。然而,如果茶买错、卖错、炒作错、营销错了,需要付出的实在代价却是当事人自己的钱包。
这些年,我们走访产地所遇到的看茶园最准的、对产地状况最了解的,往往是负责品控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原因——如果他们判断错了,立马要亏钱。
诸位爱茶人平心而论,市场是否真的那么非理性呢?
《三十而已》剧照
看了一些人为干预比较少、或者比较“原生态”的茶园之后,再回头看那些“一层黄土一层茶”、人为管理程度过高的茶园,真的是两个世界。如果有机会,再对比着喝一喝这些不同的茶园出产的茶之后,感受或许会更加强烈。也许两者之间的化学成份差异不大,但反应到人的感官,却往往有着霄壤之别。而好山场的“好”,还是需要一定的天然基底的,人为可以“改良”的部分相对有限。参照千年前古人总结的好茶园的标准,放到现在,仍然历久弥新。
近来常常听到有人反思中国茶的劣势,说日本好、印度好、斯里兰卡好,单位亩产高、新品种比例大、机械化程度高、采摘粗老等,这样的总结也不无道理。但有时我们也会反思,那些从追求大产量的角度看来的中国茶的劣势,如果从追求“好喝”的角度,不也正是中国茶的优势吗?如今中国的茶叶已经供大于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难道真的非要放弃自己的优势,一味去追随那种大批量的所谓工业化吗?
至少,如果都是印度、斯里兰卡风格的茶园,有一部分爱茶人大概未必会再喜欢喝茶了。
走进山场,确定一杯好茶
跟着做茶的节奏,我们安排了今年的太平猴魁绿茶直播。
4月23日(本周日)下午15:30,从捡尖、杀青到捏尖、整形,跟着三联直观直观“体型”最大的绿茶太平猴魁制作全过程。
看过好茶现场,或许对于一杯好茶会有更新的定义。
进入三联生活爱茶 购直播好茶
点击关注公众号“三联生活市集”
领取新粉关注券、月度无门槛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