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库伯曾说:“上帝创造乡村,而人类创造城市。”人类社会诞生伊始,乡村就出现了,而城市则是在人类运作下的另一个工业化产品。曾经将“乡土”作为关键词的中国更是如此。在近代以前,中国并没有所谓的“乡土文学”,长久以来,乡村承担了城市的功能,它才是文化发源的高地。变化就发生在这短短百年内,城市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中走向繁荣,乡村成为了工业化的后盾,却放慢了自身的脚步。居民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美好公益大会第一次“纵身入乡野”。
但在近十年,《中国在梁庄》中关于乡村传统的凋敝叙事正在逐渐退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正持续实现自下而上的巨变。现代乡村是新型的、时尚的、有创意的、有价值观的“酷乡村”,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城市化并不是乡村发展的终点。而是要城乡并存,城市做蓄水池,乡村做稳定器,城乡二者结合才能实现迅速发展、共同富裕。←左右滑动解锁美好公益→
←让我们一起纵身入乡野→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今,“乡村振兴”迈过了简单的送钱送物的阶段,我们所谈的“振兴”是一场系统性的创新,是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资源调配,打造人文、科技、风俗的乡村新生态。焕发新生的客家围屋,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注脚。
创刊以来,新周刊频频将目光投向乡野。2021年,新周刊将连续举办五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荣誉盛典迭代更新为“美好公益大会”,因为我们相信公益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水滴石穿地去改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创建美好和谐的生活。在极具岭南特色的客家围屋,感受乡村的美好。
随着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不断推进,乡村建设愈加完善,今年,新周刊美好公益大会也移师乡村。6月23日,“2022美好公益大会”来到中国乡村振兴十大示范县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在焕发新生的客家围屋中暂别都市,以“纵身入乡野”为题,共话美好公益。如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在开场致辞中所说,“我们来到田园之中,开展一场实实在在的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田园主义和美好公益。”去年,我们提出了公益3.0概念。意指授人以渔不是终点,终点是创造一个能让渔人有鱼可捕的生态,不能为了公益而公益,在重复的公益形态中迷失初心。今年,我们进一步提出“美美与共”,即人人为美,社会大同。普通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便是美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公益最稳固的力量。
在“美好公益大会”开幕致辞中,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表示“践行公益,本身就是一种善的表达”。新周刊鼓励社会企业和公众投身公益活动,倡导媒体深入公益报道的第一线,传播美好生活的善。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
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在会上表示:“新周刊希望,‘敬畏自然‘不仅仅是一个标题、一期封面、一句口号。所以今天,我们来到田园之中,开展一场实实在在的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田园主义和美好公益。我们也会身体力行,践行公益。”在会上,千禾社区基金会秘书长李妙婷女士,分享了普通人应当如何面对变化多端的气候,在日常中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来保护乡村在地的生态多样性,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社区。千禾社区基金会秘书长李妙婷。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也对乡村振兴作出了解答。以当代社会治理视域中乡贤文化为切点,针对现代乡贤经营阶层的重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唐昊教授认为,“乡村振兴要关注重建乡贤的精英阶层,我们需要让各个阶层都来共享发展的成果,做到各个领域上的美美与共”。唐昊教授指出,公益能够从解决基本困境、调节贫富差距、形成新社会发展链条这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唐昊教授从“治理能力”为乡村破题。
因此在本届大会上,新周刊也向过去一段时间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或创新改革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颁发了“年度公益项目”“年度责任典范”“年度美好发声”“年度创变者”4项荣誉。当下的情况是,我们并不缺“资源”,缺的是将资源精准派送至基层的能力。公益的系统性创新,其核心关键在于解决信息混乱导致的供需失调。如何利用发达的互联网与硬科技,让信息透明,助力资源得到高效调配,让不为常人知的故事走向大众,成为公益生态健康化的关键问题。获得2022年“年度创变者”奖项的三位年轻人则用行动作出了解答与尝试。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为“年度创变者”郝南颁奖。
“卓明”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郝南和河南大雨中“救命文档”的作者李睿(Manto),在2021年的河南、山西大雨的救灾行动中,就利用高效现代的信息处理方式,弥合了灾区与爱心人士之间信息的鸿沟。在救援资源调配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把援助送往最需要的地方,让生命和物资的通道得以畅行。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和郝南的对谈中,这对“南上加南”组合探讨了互联网的“双面性”,以及机构在救灾、公益领域中应当如何使用这把双刃剑。同时也希望,复制更多本地“郝南”,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南上加南”组合的对话,成为当晚最有“深度”的一环。
在初雯雯发起“河狸食堂”项目之前,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新疆阿勒泰是中国仅有的河狸分布区。作为“关键种”,阿勒泰中的河狸和它们所修建的水坝对当地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开设河狸直播让人们了解河狸,到举办“见面会”让网友亲身参与,再到开放认领河狸,初雯雯以年轻人的方式,在社交传播上做出了创新尝试,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从零开始”参与公益。公益不能只局限于拥有巨大组织力和资源的机构和企业中,也要“下凡”运用普通人的力量。千万个普通人聚沙成塔的力量,也有雷霆万钧之力。在会上,百美村庄品牌高级经理曾睿也分享了类似观点:只有让公益走向大众,做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者,才能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做乡村的客人。百美村庄品牌高级经理曾睿在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早已走过将利润放在第一位的时代。收入、利润代表的是商业价值,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代表了公司的社会价值。伟大的公司应该既有商业价值,又有比商业价值更高、更长远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一直在中国企业的基因中,从CSR到ESG,企业的观念和举措也在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些企业做的不只是单个举措,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行动中,内化成了一套制度、一套系统、一种深入企业内核的价值观。在2022“美好公益大会”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组织的善与美。海尔集团、蚂蚁集团、燕之屋、宁波银行四家企业被授予“年度责任典范”的荣誉,作为长期深耕公益、硕果累累的标杆企业,它们用行动持续推进社会美好。尽管所在的商业赛道不同,但以美好回报社会,是它们共同的价值观。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助力碳中和,又或者是“扶贫助农”、发展绿色经济,它们在不同领域以各自的方式努力着。企业的力量,如潮汐般推动着美好发生。
此外,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行动”、华润怡宝“救灾公益快速响应机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百美村庄”、千禾社区基金会“培力气候先锋”、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肯德基(中国)“自然自在-食物驿站”、TCL公益基金会“A.I.(爱)回家”等七个企业发起的公益项目凭借在留守儿童项目、助老实践、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公益领域的积极尝试与探索,成为“年度公益项目”奖项的获得者。获奖企业结合自身优势探索不同公益领域,助力公益生态发展。
一些创新的公益发声,也将大众的视角带到小众的领域。让古惑仔拍公益视频的《当古惑仔做公益?》宣传片,借助新颖的题材和两重反转的表现形式,将以往大众忽视的“经侦科普”变得有梗有趣;天猫”一只鞋计划”,则用一种独特的买鞋体验,以小而美的形式来关注温暖残障人士;字节跳动的“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以专项基金、纪录片、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不同形式,助力古籍修复、活化与数字化;腾讯的“1张A4纸激活大凉山课堂”,以创新的实时互动形式,让“科技赋能教育”为更多人所知道;巴黎欧莱雅以《沿着大象的纹路》为主题发起的紫熨斗空瓶计划,唤醒大众对于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思考。这五项公益传播案例,凭借别出心裁的形式和独具一格的视角,获得“年度美好发声”的荣誉奖项。人与人之间愈加“原子化”,而公益的价值就在于聚沙成塔,它让人们重新找到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弥合圈层的裂缝,让利他性的大规模集体协作成为可能。也许今天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依然并非理想中那样完美无瑕,但我们仍在奋力追寻。正如罗曼罗兰那句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