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数据!一季度智驾交付增速放缓,降本压力下的众生相汽车2023-04-29 23:04几年前,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以及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还在争论应该走「跨越式」发展,直接部署L4级自动驾驶,还是更为务实的「渐进式」路线,从L2,L2+,并逐步迈向自动驾驶。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不再是焦点。随着去年开始,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业务调整(裁员、倒闭甚至是下沉前装智能辅助驾驶量产),汽车制造商放弃自动驾驶(比如,大众与福特合资公司Argo AI的终止运营),转而将重心部署到可以快速、规模化上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行业也真正回归现实。「我们已经经历了自动驾驶成长曲线的炒作阶段,这个赛道正处于最低谷时期,但我们反而开始真正设定自己的现金流目标。”一些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者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谈论如何为车企提供有价值的量产方案,以及投资回报。”同时,汽车制造商、传统零部件供应商认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项技术如何为业务带来实际的增值效应,或是改进和加速辅助驾驶技术的升级,或是帮助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就在本月初,2023小马智行技术分享日上,作为中国本土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头部代表,该公司首次对外明确:未来几年,围绕智能驾驶技术前装量产将成为商业化规划的三大支柱之一。根据产品规划,今年内,小马智行将量产高速、城区行泊一体辅助驾驶方案;并向多家客户量产交付NVIDIA DRIVE Orin版域控制器,并开启基于多芯片平台的域控研发;同时,小马智行将向定点OEM交付全链路数据闭环工具链,向市场推出灵活选配的工具链产品。更为关键的是,从千元级到万元级,小马智行提供的前装解决方案将对成本和性能实现灵活配置,在客户的预期成本下覆盖尽可能多场景。比如,不强依赖高精地图,更多的可选算力平台,一套“伸缩网络”多任务大模型BEV算法架构。另一家公司—轻舟智航,同样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首发基于6V1R视觉方案的高速NOA版“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以极致的性价比实现高速NOA+L2全功能,也成为这套方案的主打标签。其中,基于低成本全景环视摄像头的复用(减少了常规配置的4个周视摄像头),在高速场景下实现传统11V5R方案99%的功能,并且实现记忆泊车等高级泊车功能。「以更低的边际成本,获得极高的边际收益。」这样的宣传口号,也匹配了当下汽车行业进入降本周期的大背景。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驾驶上车增速开始放缓,让本就已经白热化竞争的市场,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3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L2(含L2+)交付新车136.98万辆,同比仅增长19.35%;相比而言,2022年1-3月同比上年同期增速达到107.27%。一方面,增速放缓,受到了整体车市的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一季度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同比下降7.8%);另一方面,车企在降本的压力下,智能化配置率没有明显提升。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短期内,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的高性价比方案能否被车企普遍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芯片、传感器、域控制器等核心硬件供应商也承受巨大的毛利率下降压力。比如,根据德赛西威最新披露的2023年一季度报告,在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6.80%的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出现了小幅下滑(同比下滑5.48%),这是该公司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该指标同比下滑。另一家汽车电子上市公司—经纬恒润,则是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微增4.26%的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亏损9261.10万元,相对应的,该公司在2022年实现扣非净利约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5%。「从车企、到Tier1,再到Tier2,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否达成一致,还是一个问号,」在一些汽车行业人士看来,这并非简单的方案降本,目前更多是Tier1在技术层面的优化,最终的供货和交付,还要受制于上游。以芯片为例,有消息称,进入2023年,终端应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开始导致部分车企、Tier1减少订单。但,几家头部汽车MCU巨头,正在考虑继续提高部分产品的价格,不少热门产品的交货期仍然超过40周。同时,部分MCU厂商还在继续推出下一代更高性能产品,来适配整车电子架构集中化趋势带来的性能需求。这意味着,短期内,域控制器的成本下降空间还有待观察。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降本压力逐步释放,智能驾驶交付预计在今年二季度仍将可能维持低增速趋势,下半年,如果整体汽车市场行情好转,交付有机会恢复到正常水平。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
几年前,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以及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还在争论应该走「跨越式」发展,直接部署L4级自动驾驶,还是更为务实的「渐进式」路线,从L2,L2+,并逐步迈向自动驾驶。如今,这样的争论已经不再是焦点。随着去年开始,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业务调整(裁员、倒闭甚至是下沉前装智能辅助驾驶量产),汽车制造商放弃自动驾驶(比如,大众与福特合资公司Argo AI的终止运营),转而将重心部署到可以快速、规模化上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行业也真正回归现实。「我们已经经历了自动驾驶成长曲线的炒作阶段,这个赛道正处于最低谷时期,但我们反而开始真正设定自己的现金流目标。”一些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者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谈论如何为车企提供有价值的量产方案,以及投资回报。”同时,汽车制造商、传统零部件供应商认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项技术如何为业务带来实际的增值效应,或是改进和加速辅助驾驶技术的升级,或是帮助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就在本月初,2023小马智行技术分享日上,作为中国本土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头部代表,该公司首次对外明确:未来几年,围绕智能驾驶技术前装量产将成为商业化规划的三大支柱之一。根据产品规划,今年内,小马智行将量产高速、城区行泊一体辅助驾驶方案;并向多家客户量产交付NVIDIA DRIVE Orin版域控制器,并开启基于多芯片平台的域控研发;同时,小马智行将向定点OEM交付全链路数据闭环工具链,向市场推出灵活选配的工具链产品。更为关键的是,从千元级到万元级,小马智行提供的前装解决方案将对成本和性能实现灵活配置,在客户的预期成本下覆盖尽可能多场景。比如,不强依赖高精地图,更多的可选算力平台,一套“伸缩网络”多任务大模型BEV算法架构。另一家公司—轻舟智航,同样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首发基于6V1R视觉方案的高速NOA版“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以极致的性价比实现高速NOA+L2全功能,也成为这套方案的主打标签。其中,基于低成本全景环视摄像头的复用(减少了常规配置的4个周视摄像头),在高速场景下实现传统11V5R方案99%的功能,并且实现记忆泊车等高级泊车功能。「以更低的边际成本,获得极高的边际收益。」这样的宣传口号,也匹配了当下汽车行业进入降本周期的大背景。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驾驶上车增速开始放缓,让本就已经白热化竞争的市场,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3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L2(含L2+)交付新车136.98万辆,同比仅增长19.35%;相比而言,2022年1-3月同比上年同期增速达到107.27%。一方面,增速放缓,受到了整体车市的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一季度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同比下降7.8%);另一方面,车企在降本的压力下,智能化配置率没有明显提升。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短期内,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的高性价比方案能否被车企普遍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芯片、传感器、域控制器等核心硬件供应商也承受巨大的毛利率下降压力。比如,根据德赛西威最新披露的2023年一季度报告,在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6.80%的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出现了小幅下滑(同比下滑5.48%),这是该公司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该指标同比下滑。另一家汽车电子上市公司—经纬恒润,则是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微增4.26%的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亏损9261.10万元,相对应的,该公司在2022年实现扣非净利约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5%。「从车企、到Tier1,再到Tier2,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否达成一致,还是一个问号,」在一些汽车行业人士看来,这并非简单的方案降本,目前更多是Tier1在技术层面的优化,最终的供货和交付,还要受制于上游。以芯片为例,有消息称,进入2023年,终端应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开始导致部分车企、Tier1减少订单。但,几家头部汽车MCU巨头,正在考虑继续提高部分产品的价格,不少热门产品的交货期仍然超过40周。同时,部分MCU厂商还在继续推出下一代更高性能产品,来适配整车电子架构集中化趋势带来的性能需求。这意味着,短期内,域控制器的成本下降空间还有待观察。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降本压力逐步释放,智能驾驶交付预计在今年二季度仍将可能维持低增速趋势,下半年,如果整体汽车市场行情好转,交付有机会恢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