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像卢梭一样散步、像波伏瓦一样老去:14段火车旅行中的哲学时刻

像卢梭一样散步、像波伏瓦一样老去:14段火车旅行中的哲学时刻

公众号新闻


“迟早有一天,生活会让所有人都成为哲学家。”
——法国哲学家莫里斯·瑞斯令



艾瑞克·魏纳是《纽约时报》畅销作者,也是一位哲学旅人。他旅行时乘坐的,是一种看似“过时”、却反而寄托着某种浪漫情愫的慢速工具:火车。

艾瑞克·魏纳喜欢搭火车,更准确的说,他喜欢的是只有火车才能提供的那种舒适与辽阔的绝妙感受。他将火车内部比作羊膜,可以将他引领至某种前意识状态,那里没有报税单、牙医诊所和晚高峰大塞车,或是卡戴珊家族的狗血drama。



火车创造了某种程度上“与世隔绝”的环境。对于艾瑞克·魏纳来说,这种环境与思考哲学最为相配。他可以搭火车去北卡罗莱纳,只为获得思考和舒展心灵的机会;也会专门搭火车去巴黎,只为与波伏瓦的思想靠得更近。

这些火车上的哲学之旅,都被艾瑞克·魏纳写进了《苏格拉底哲学特快车》。这本书虚拟了从清晨至黄昏的一日火车之旅,组接起艾瑞克·魏纳真实的14段旅程。每段旅程都是向一位哲学大师寻求某个生活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诸如在年轻气盛时如何观看、聆听和享乐,在韶华不再时又该如何无悔,如何老去…

就像艾瑞克·魏纳在书中提醒的,“这些人生阶段稍纵即逝。许多人嗡嗡嗡过日子,心中塞满琐碎蠢事,仿佛拥有全世界的时间。”人生是一段单向道的旅程,日常享乐与时间的紧迫常常难解难分。怎样生活才是明智的?或多或少地,我们都需要向哲学家们请教智慧,因为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人生的意义,而是过有意义的人生.



《苏格拉底哲学特快车》
文 | 艾瑞克·魏纳

像马可·奥勒留一样起床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驾驭近五十万雄兵,统治的帝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领土从英国横越至埃及,从大西洋沿岸来到底格里斯河畔。但是,马可并不是习惯早起的人。他喜欢赖床,大部分的工作到下午才做,而且是在午睡过后。这样的日常行事,让他在罗马同胞中显得相当特立独行。大部分的罗马人在黎明前床,街道上更有睡眼惺忪的孩子,在破晓前的黑暗中步行上学。幸好马可拥有精英背景,得以在家接受教育并赖床晚起,而他终其一生也确实都这么做。

早晨是转换、过渡的时刻,而转换向来不容易。我们从睡眠到清醒,转换到不同的意识状态。以地理术语来说,早晨是意识的边境城镇、心灵的提华纳市,让人迷失方向,并带来隐约的危险迹象。

以各个哲学家来说,他们对于早晨的理解也有所分歧。尼采破晓即起,以冷水洗脸,喝一杯热牛奶后就去工作,直到上午十一点。而伊曼努尔·康德让尼采看起来像是个懒鬼,他在清晨五点钟,当柯尼斯堡的天空仍是一片漆黑时就起床,喝一杯淡茶,抽根烟斗就去工作。而西蒙·波伏瓦则睡到上午十点,然后流连于她的意式浓缩。马可倒是没有这奢侈享受,因为在他出生的一千两百年后,咖啡才发明。



《沉思录》薄薄一本,不到一百五十页,而且页面的边界很大。不同于我所读过的那些书,马可所著的《沉思录》根本不算是真正的书,而是规劝,是一本提醒和鼓舞士气的谈话选集,像是罗马版的冰箱便条贴。马可·奥勒留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遗忘,他不断提醒自己要过充实的生活。然而,这些只是供马可自己所用的冰箱便条贴,他并无意出版。与其说我正在阅读马可,不如说我正偷听他讲话。

我喜欢我读到的这些文字,我喜欢马可的诚实,喜欢他在页面上毫无掩饰,暴露他的恐惧和脆弱。在这里,全世界最有权有势的男人坦承他失眠、恐慌发作,以及他充其量只是个敷衍了事的情人。马可从未忽略斯多噶学派的准则,即“所有哲学源自于察觉自身的弱点”。

《沉思录》有几个条目以“当你难以起床……”这句话来开启。不只是如何起床,还有“何必呢?”,加缪的自杀议题包裹在轻柔的羽绒被里,马可在相反论点间拉锯,和自己辩论。

 “如果我打算做我生来就要做的事——我的使命,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我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吗?蜷缩在毛毯底下取暖?”
“但这样很舒服……”
“所以你是生来要感觉舒服?而不是做事,感受其中经验?”

他来回对话,彷佛被窝里的哈姆雷特。他知道有伟大的事可做,有伟大的思想可想。


像卢梭一样散步

让-雅克·卢梭有多种身份,他是哲学家、小说家、作曲家、散文作家、植物学家、自学者、逃亡者、政治理论家,及受虐狂。而最重要的是,他是步行者。他常走路,而且是独自行走。的确,和好友一起散步有其乐趣。但是,就本质来说,走路是一私人行为,我们单独走路,为自己走路。自由是走路的精髓,那是可以随意出发、归来,并随意漫步的自由。如英国作家罗伯特·刘易斯·史蒂文森所说:“可以走这条或那条路,一切随心所欲。”

卢梭在日内瓦长大,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钟银匠。年幼的卢梭经常和朋友结伴探索乡间,“除非有人替我考虑,否则我总是完全不思考回程,走得比大家更远。”他在自传《忏悔录》中回亿。

1728年的一个宜人春天午后,卢梭进行了一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步行。当时他十六岁,担任雕刻师的学徒,但他鄙视这个让他感到“烦躁,和一切、和自身分离”的工作。身为典型的十六岁少年,他到城外冒险。当天色越来越晚, 卢梭知道自己必须在夜间城门关闭前回去,他已有两次没赶上宵禁,而遭到雇主毒打,他很害怕又发生同样的事。

他拼命快跑,但还是没赶上。卢梭在城外睡了一晚,誓言再也不回日内瓦了。从那天开始,他就过着流浪生活,不停旅行,而且几乎是步行。



当时火车还没发明,但他还是有些选项,因为欧洲已有纵横交错的马车交通网。不过,他厌恶马车旅行,若时间许可就一定走路。他说:我从未如此思考,如此存在,如此活着,如此作为自己……就在我独行的时候。

卢梭随着他的心中所想,横越了欧洲,从威尼斯到巴黎,杜林到里昂,以及更遥的地方。卢梭是第一个真正漂泊的灵魂,现在,我们称他这种人为「城市游牧人」。他们处处为家,而无处是家。


步行让卢梭得以躲避他人的目光。他生性害羞,严重近视,和马可一样是失眠患者。他终身都受泌尿问题困扰,因此需要经常跑厕所,于是他尽可能避开与人社交。终其一生,他都在想象着人们正盯着他看。而且,他喜欢对陌生人暴露屁股的怪异强迫症,更是让这件事雪上加霜。步行显然很符合卢梭的哲学。他提倡回归大自然,而还有比走路更自然的事吗?

卢梭的哲学可以用两句话总结:自然好,社会坏。他相信“人的自然良善”。在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他描绘出人在自然状态的景象:“徜徉在森林里,不劳动、无语言、居无定所,没有想望,没有联络,没有同胞的需求,而且也没有伤害他们的欲望。”没有人是生来就卑鄙、小气、记仇或多疑的,让他们变得如此的,是社会。卢梭的“野蛮人”生活在不懊悔过去、也不担忧未来的每一刻。



卢梭认为,我们接受并视为人类天性的,其实大多是社会习惯。我们深信自己喜爱布尔奶酪或Instagram,是自然天性,但这其实是文化。即使如风景般「自然」的东西,往往也会受到文化影响。在欧洲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中,人们认为山区很野蛮,神智正常的人才不会主动到那里旅行;直到十八世纪,山区才开始受人推崇。好消息是,卢梭说我们可以改变这些社会习惯,只要我们察知它们的本质。

卢梭的“野蛮人”经常感受到“自爱”的感觉,卢梭称之为“amour-de-soi”。这种有益的情绪不同于自我中心的情绪即他所谓的“amour-propre”(自尊)。“自爱”源自人性,“自尊”则来自社会。自爱是你沐浴时高歌所感受到的快乐;而自尊则是你在无电城音乐厅唱歌所感觉到的快乐。或许你沐浴时歌唱得很难听,但快乐只属于你,这快乐独立于其他人的意见之外;因此梭主张,这种快乐也比较真诚可靠。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徒步,因为徒步不需要任何文明的虚饰。没有家畜、没有马车,也不必有道路。步行者拥有自由,没有妨碍,那是纯粹的“自爱”。


像波伏瓦一样老去

一天早上,西蒙娜·德·波伏瓦一如每天早上例行的那样照镜子,但却见到一个陌生人回视她。这个人是谁?这个“眉毛滑向眼睛,眼睛底下有眼袋,脸颊过度丰满,以及嘴边纹时时带来悲伤感”的女人是谁?不可能是她。然而,的确是她。

当时的波伏瓦五十一岁,依然美丽如昔,但如同她在著作提及这件事时所说,年纪的增长,已被注视我们的人们看在眼里。她担心那些眼睛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或更糟的是根本若无睹。她猜测,对二十岁的人来说,她“已经死了,成了木乃伊”。这段镜子插曲过后不久,致命的最后一击就来了,有一名年轻女子在街上拦住她,说:“你让我想起我妈妈。”

波伏瓦觉得疑惑,更觉得遭到背叛。时间一度是她的朋友,现在却反过来算计她。她向来过着很有前瞻性的生活,探向未来,思索下一个伟大计划或探险旅程。但现在,她却折回原路回头检视过去,波伏瓦迎头撞向她的年纪。

你可能会以为,她已预见这种冲撞,也总有一天会来临。她从小就很在意变老,而且害怕老年胜于死亡;她分析思考,认为死亡是绝对空无,所以会奇妙地给人安慰。但老年呢?老年则是“人生的拙劣仿作”。



她的伴侣、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称老年为“无以了解”。“无以了解”是指“虽然主动存在其中,却始终未能完全内化”的一种状态,而只有他人才能理解这种状态。或许,我们看起来老年、行为老年,经过任何客观衡量都是老年,但我们却从未感觉到老年。我们从未认知到我们的年老。因此,在波伏瓦和年纪冲撞十多年后,写下:“我现在六十三岁,但这事实对我来说仍旧陌生。”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小说家、哲学家、女性主义英雄,我承认,也是一个非想象中的老年榜样候选人。她论及老年的文章读起来阴郁黯淡;她并未优雅地变老,而是杀气腾腾、不情不愿的。她愤怒,对光亮的消逝愤怒,也对那些否定她的怒火的人愤怒。然而,到最后,她和老年和平共处,并接受它,而且——虽然她可能会否认这一点——她也热爱它。



令人费解的是,大部分的哲学家都对老年保持沉默。我说令人费解,不只是因为老年是人生如此重要的部分,也因为许多哲学家都过着长寿、又成果丰硕的人生,柏拉图在80岁过世时,仍在辛苦工作;希腊演说家伊素克拉底活到99岁,并且在94岁写下其最著名的作品;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让他们都看起来像年经小伙子,他活到107岁,而且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刻。

如我所说,哲学通常忽略了老年这个主题,但有一个知名例外:西塞罗。他在62岁遭受巨大痛苦时,写下了他严谨乐观的散文论老年。

他写道:每个人都希望活到老,但老年到来时,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抱怨它。为什么?老年并不是太坏,年事增高让我们的声音更加悦耳,谈话更加愉快。西塞罗作出结论:人生中最满足的拥有,莫过于专心于知识和学习的悠闲老年岁月。

一派胡言,波伏瓦说道。她无法容忍西塞罗这种兴高采烈的看法,决意以目光震慑「老年」这个议题,且决不眨眼。成果是:达五百八十五页的巨著《论老年》,这是很艰辛的苦工。以下是书中节录:
受限的未来和冻结的过去,这是老人必须面对的状况。
在许多例子中,这会使他们麻痹无力,他们所有的计划不是早已完成,就是已经放弃。
他们的人生已打烊,没有事情需要他们的存在,他们不再有任何事要做。

《论老年》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波伏瓦对于年老的冷酷论,绝对是受到她本身环境的影响。她在六十岁时写《论老年》这本书,当时她“好到尴尬”的健康开始衰弱。她脚步变得迟缓,经常喘不过气。每当有人提及“人生的黄金岁月”时,她便嗤之以鼻,决心要针对老年,写一本“不加掩饰”的书。

我认为,波伏瓦是对西塞罗的乐观愉快桥枉过正了,她将这位罗马哲学家的玫瑰色眼镜,换成深黑的太阳眼镜。这样的眼镜保护她不受有害射线侵害,但也阻挡了光。而且,的确有光线存在。老年不必是波伏瓦认为的慢动作死亡,它也可以是一个拥有重大喜悦和创造性产出的年纪。而可以作为验证这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谁?西蒙娜·德·波伏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苏格拉底哲学特快车》

随著作者搭乘火车,拜访古今东西14位哲学家留下足迹之处,彷佛哲学家上身般体会大师们的人生态度与思考方式。以随兴的散文笔调,对日常进行非日常思辨,生动记录那些伸展心灵的对话,并在生活中实证哲学。
 
该不该赖床?该不该享乐?该如何解决那些倒霉的事?面对令人沮丧的人生难题,让我们借用哲学家如透镜般的眼,折射出问题的诸多面向,以不同角度寻求解答。



[ 感谢今日作者 ]

SKPRendezvous




 良仓今日好物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大自然的神作,万古岁月留下的痕迹房车被一秒拆车,房车旅行这个设置一定要知道,安全决不能马虎给青少年的哲学课: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波伏娃:婚姻的真相波伏瓦谈电影:谁在生产银幕女神Hélène Binet:光的哲学家80后小伙娶62岁妻子,不买房不办婚礼,辞职开房车旅行,上万网友围观:又相信爱情了[旅游] 浓浓的CCD相机味道 --记一次摩托车旅行 (上)怎么开始学佛(十)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卢梭:教导他人之前必须足够了解自己电影《牡丹花下》风流鬼老妈,自恋的婴幼儿漫话 | 运维如何给女朋友解释 IO 中的阻塞、非阻塞、同步、异步?著名的哲学三问,这本书将如何回答?| 深度书评波士顿July 4th企划案|夏日必去:缅因阿卡迪亚、波特兰灯塔、玛莎葡萄园、鳕鱼角、大瀑布……波伏娃与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 | ThoughtCo卢梭: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看北汽集团如何焕新进阶[日签]​ ​卢梭:无知的人通常是那些高谈阔论者笑死!英式中餐太过离谱,美国人都看不下去:这都是些啥玩意儿古佳妮:跳舞的哲学家当今最出圈的哲学家,靠的不是丧郑义林:从东方哲学到经营哲学,是对人与企业存在的终极追问夏天,和诗歌散步去!|隔花人《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新书分享会波伏娃:女性主义意识越普及,越会刺激更多的人选择当渣男“中国最后的侠客”,99岁的他追随76年前的初恋而去:一生很长,只够爱一个人…生死这门必修课,庄子、波伏娃是如何对待的?权威报告发布!中国货车司机正在老去:82%超过35岁,月均纯收入上万的占比仅20%出头房车旅行遇到一位美女搭伴旅行,三瓶和小鱼不开心了?如何吃?如何住?黄石营地长啥样?| 黄石房车旅行系列 。当文青时看的电影 Night on Earth -- Jim Jarmusch华府春日|都市中的骑行、徒步、慢跑的步道博物馆月下“馆”子去:多伦多10个历史博物馆免门票参观!为什么性别会成为问题?重读1976年波伏娃专访房车旅行今天停在服务区包饺子,旅行路上不只有风景,生活中也闪着光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