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如何突围?一家本土公司的10年探索!
模拟芯片,因为具备应用广泛、市场巨大和海外巨头垄断等特性,在过去多年以来都备受关注,国内也前赴后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模拟芯片企业,当中更是不乏以成为“中国的TI”或“中国的ADI”为目标的公司。
但复盘过去多年的中国半导体发展,鲜见能够比肩这两家模拟芯片巨头的本土企业。不少国内模拟芯片公司也一如既往地通过“国产替代”、“低价竞争”等方式去争抢市场。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这并非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因为正如很多芯片从业者所说,这往往是芯片后来者切入市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但从纳芯微创始人兼CEO王升杨先生日常的一个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产模拟芯片,还可以走另一条崛起之路。
从夹缝市场切入,站稳脚跟
站在现在看纳芯微,众所周知这是一家以数字隔离器而闻名的企业,公司也做了很多模拟和混合信号的芯片。但其实除此以外,纳芯微还拥有包括压力传感器,磁传感器(包括电流、角度、轮速传感器等多个品类),还有车规级温湿度传感器在内的丰富传感器类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成立的时候,纳芯微做的是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
之所以会选择从这个产品开始创业,除了创始人团队本身的背景外。如王升杨所说,这当中还包含了他们在创业时候的一些思考和衡量。王升杨表示,在他与盛云与王一峰于2013年决定创业的时候,整个半导体环境和当前是没法比的。
“那时半导体其实还是一个挺挺冷的方向,不太招人待见,也没有太多的钱愿意投到这个领域里面,因为大家觉得说没有什么大的机会。”王升杨说。他同时指出,半导体行业的特点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这就意味着一个初创企业做了第一款产品,在市场面临的竞争者往往是国际半导体巨头。
因此王升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本土的初创企业除了进入红海市场,用价格去说服客户外。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从夹缝市场切入,这正是纳芯微所选择的发展方式。在王升杨看来,夹缝市场因为规模一般不大,国际大厂可能不太关注,或者说没有在其上投入那么多的资源,这就让类似纳芯微这样的初创企业能够找到突破口,得以在“夹缝”中求生。
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纳芯微在国内半导体的“寒冷时期”生存下来,养活了团队,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正如王升杨所说,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纳芯微又要面临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规划下一步的发展?
王升杨回忆说,在公司怎么发展壮大的这个问题上,他和创始团队做了非常多的讨论和思考,得出的选择之一就是和90%的国产芯片公司一样——选择一些红海的市场,冲进去厮杀。但经过再三思考,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条适合纳芯微的发展路径。因为这种红海市场厮杀考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或产品做得怎么样,而是成本能力和市场渠道能力。而这并不是纳芯微团队所擅长的。
于是,纳芯微决定去做一些比较难、又没人干的事情,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尝试凿出一条之前没有人凿出过的路。工业和汽车就是他们看好的“难”方向。
不急于横向拓展,做强做大
众所周知,和消费级电子产品不一样,工业和汽车市场对芯片的可靠性和性能有更高的要求,这也一直以来都是欧美日芯片厂商所把持的市场。因此在选择了以此为公司新阶段的发力方向后,纳芯微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在市场上做了一些拓展,在之前的消费类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上,开始规划工业和汽车类的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第二件事,纳芯微团队认为单做传感器信号调理还是不够,因为这个赛道的天花板还是太低了,于是公司计划做一些产品方面的拓展。
“我们想选一些相对市场宽口径,又是面向工业、汽车市场等市场,门槛相对比较高的产品。而不是去跟人家挤独木桥。最后,隔离就成为了我们的目标。”王升杨说。毋庸置疑,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团队的技术积累是公司纳芯微进入隔离这个市场的根本原因。
王升杨在更早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曾深入解析道,传统的隔离主要使用光耦技术,光耦隔离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市场容量约为一年一百亿个通道。但在当时,公司观察到有一种新的技术正在慢慢地取代光耦的市场份额,那就是数字隔离。
“由于数字隔离属于相对高端的领域,所以在当时这是一个主要是由ADI、TI、Silcon Labs等几家国际大厂所把持的市场,并没有国内厂商涉足该领域。于是,我们投入了大约两年时间的研发,成功推出了双通道、三通道、四通道等数字隔离芯片产品。”王升杨说。
到了2018年,随着市场发生变化,国产化的窗口打开,纳芯微的数字隔离产品就获得了头部客户的积极引进,并与他们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正是在这些头部客户合作带领下,纳芯微的隔离产品迅速在市场上全面铺开,公司也成为了国内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从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到数字隔离芯片,纳芯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王升杨和公司团队并没有自满,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在细分领域深耕,即使市场做得再好,但未来的成长还是有限的。
有见及此,纳芯微团队在当时做了一个决定,不过早地在工业和通信这样的市场上做横向的产品拓展去和大家做过多的竞争。而是在其他人都在跑马圈地的时候,深耕核心主力产品,最终突破无人区,建立起难以跨越的壁垒。
“到了这个时候,公司才去做产品的横向拓展,拉宽产品布局。”王升杨说。
正是在这样的策略推动下,纳芯微围绕着汽车和泛能源这几个战略核心市场,快速地拉开公司的产品布局,并推出了丰富的产品线,公司也在上述领域跟国际国内的头部客户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力拔头筹
王升杨表示,回顾公司过去的发展,虽然做了几次不同的决策,把公司带向了不同的市场,并推出了不同的产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有一点的不变的,那就是选择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艰难的方向上持续地去做投入,最终会从中获益,我觉得纳芯微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非常好的实践者,也是我们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王升杨强调。面向未来,纳芯微也制定了两个战略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成为汽车电子和泛能源领域里面占据领导地位的 IC供应商;第二个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模拟和混合信号的IC供应商。
毫无疑问,国内拥有全球领先的公司,是大家所期待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对于纳芯微,还是国内任何一家模拟芯片供应商来说,都绝非易事,因为全球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让国内的芯片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领先的海外厂商也依仗着领先优势频频出招。也就是说,对于纳芯微来说,未来的路必然不会是坦途。
按照王升杨所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纳芯微在未来十年会在四个方向上发力,包括全球化的视野、精细化的运营、全产业链的能力和围绕应用的创新。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做,纳芯微才有机会去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的、甚至是有领导力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
纳芯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兼CTO盛云先生则补充说,为了在同质化竞争的国内市场中突围,纳芯微会着眼未来,从两个方面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是从生产制造到成品的产业链条入手。
据盛云介绍,半导体产业实际上是一个链条非常长的产业链,这个链条中的环节还有非常大的优化空间。比如从工艺到工艺器件,再到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这一整个环节里面有大量的公司或者供应商,分别都具备在该领域特定的专业知识。
纳芯微现在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平台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公司的团队会跟供应链一起紧密合作,共同跨越知识边界,找到这里面可以实现差异化的、优化的点,这是纳芯微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向,称之为“组合式创新”。
其次,从客户端来看,因为纳芯微是一家面向应用去做产品规划的公司。盛云认为对未来模拟芯片的长期价值的挖掘,更重要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为此,纳芯微会跟行业头部客户一起去定义未来应用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观看纳芯微过去十年,尤其过去五年的发展,公司无疑已经冲上了快车道,但这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纳芯微。因为自2018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推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产公司无疑进入了五年的黄金时代。
但王升杨认为,这只是周期的上半场,现在产业已经走向了下行的下半场,我们只有“穿越周期,方得始终”。“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只有穿越了周期,才能走向伟大。”王升杨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3396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