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硬科技如何在“逆境”中突围?这些投资人有话说

硬科技如何在“逆境”中突围?这些投资人有话说

公众号新闻

投资人眼中的硬科技现状和布局。


来源 | 投资家
出品 | 资人说(touzirenshuo)



近期,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嘉诚,温润投资管理合伙人罗月庭,BV百度风投CEO、管理合伙人高雪等在一次活动中,就“硬科技‘逆境’突围”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为圆桌分享精编,内容有删节,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投资人眼中的硬科技现状与布局


问:各位嘉宾都是科技领域的投资专家,硬科技的投资这几年都是非常热的点。

芯片半导体相关投资,在整个股权投资市场来看,不管是从投资数量还是金额上都排在前列。

实际上“卡脖子”问题对于中国的硬科技企业反而起到了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追赶的话需要很长路要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持久战。

我第一个问题想问各位嘉宾和投资人,怎么看待当前国内的硬科技现状?

姚海波:在我们看来,未来硬科技领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和转型,这是因为硬科技赛道本身就是个长周期赛道。

我们基金已经7岁了,你会发现,这7年以来,我们在硬科技赛道投资的这些创业公司,变化虽有,但绝对不是以坐火箭的速度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也特别倾向企业家是长跑型的选手。翻译过来说,相比博尔特型的选手,我们更喜欢基普乔格类型的选手。

这也是由硬科技本身的周期决定的。

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在前三年基本都是在进行产品验证;

产品实现之后的三年需要找市场、找应用、去落地,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找错方向;

直到第六、七年的时候,企业才能体现出他们在市场中的份额。

所以我们相信,尽管场外因素层出不穷,比如竞赛问题、GPT革命问题等。

但这些因素不会影响硬科技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律。

所以总结一句话,长跑型的团队在硬科技赛道会活的更久,这也是我们作为早期机构关注的重点。

张嘉诚:硬科技的投资是比较永恒的话题,大家可以看到,投资机构投资风口都在变化,消费有高有低,医疗有高有低,但是硬科技投资从来没有变过。

怎么判断机构在这个赛道有一席之地呢?

第一是够不够硬,我们发现国内很多技术原创的公司,技术说起来很好,但我们溯源的话并没有那么硬,至少在全球甚至国内都没有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

如果在国内投技术赛道的话,我认为只能投每个细分领域的第一名第二名的技术公司,之后的技术公司机会就没有那么多。


第二,随着做投资时间变长,我们发现硬科技很多公司不一定是科技公司,所谓的硬科技是不是科技。


这是第二个思考,它是不是科技公司?


很多公司看起来,比如他是软件公司,或是SaaS公司,甚至是智能硬件公司,我们发现他的科技和团队是最重要的,在介绍的时候是最有想象空间的地方。

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他最大门槛来自于市场,而不是所谓的科技,是否能够通过所谓的科技产品进入到市场,甚至是不是能够通过科技产品去衍生它的服务,来达到更多的销售和成长目的,这反而更重要。

国内很多赛道的科技项目,它的核心并不在于科技,可能在于后续的相关延伸。

所以硬科技赛道要么就是非常硬,要么就是科技以及科技所衍生的相应核心能力,这是我们投资硬科技的大体逻辑。

罗月庭:硬科技,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新技术。

听起来可能感觉离我们比较远,因为消费和科技是两大核心,如果说科技改变生活,那硬科技会代替生态圈,结合整个机构的投资布局来讲。

我举三个公开市场能够看到的案例,来说明我们对硬科技的解读和布局。

第一个案例是创业板IPO企业,这家企业经过长达十年以上的自主研发,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杆精密波段液压器,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对国家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家企业是森麒麟,已经在中小板IPO,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拥有民航轮胎生产能力和生产资质的企业。

第三个是国科军工,去年12月在科创板过会,这家企业在过去创业的历程中多次拿到了国防科工的二等奖。

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进口替代一个是自主可控,能够延展出来的技术,我们就定义为硬科技。

先进制造领域,是我们核心的投资方向,特别是围绕这三年国防军工的发展,加大了投资力度。

目前在科创板排队的企业当中,有两家,一家是以军工新材料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另外一家是以国防军工信息化作为重点业务的企业,就在深圳。

高雪:刚才讲到硬科技,说到卡脖子,我个人觉得硬科技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这件事很难,它不是短平快就能有投资收益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投硬科技方向的时候,有两个打法。

第一个打法是要有预判。

五到六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当下你可以看到很难的事情,可能五到六年以后就不是问题,这就会让你对技术的判断更加准确。

我举个很小的例子,七八年前有一个在美国上班的人回来,告诉很多人说要做EDA软件,当时他见了二十个投资人,几乎每个人都会问他,你这个怎么收费。

中国的芯片这么落后,有人会用你的吗?

国外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

所以他见了二十多个投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给他投天使,我们投了之后,这个公司默默发展,现在它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家企业。

这家公司非常低调,因为他做了很多华为的项目或者是ABC的方向,但是他不仅仅是BV的优质投资机构,也是中国优质的机构。

硬科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不能仅看当下的一点利益得失,要看这个技术的稀缺性。

第二个是要有全局思维。

比如我们看今天所谓的大模型这件事,现在大家都看到的大模型是在应用层面的突破,但要在硬件层面突破,里面会包含非常多的前端事情要做,涉及到芯片、算力优化,现在是个公司就说要出来训练个模型,哪里的算力?你是不是要把算力优化?是不是要把模型、参数做好连接?

所有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全局思维。

我们正在投一家公司是做算力优化的,三年前这家公司的技术很先进,但客户不多,今天可能大家觉得是个科技公司都要训练自己的模型,那这个就会很值钱。

所以要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单点,而是要有一个全局思维,要去做一个赛道性的布局,才能把这件事情解决好。

自动驾驶也是,当车都变成新能源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芯片不行,很多算力不行,这其实是一个全局的思考。

车未来会从L2到L3到L4,它的技术是一代一代引进的,如果我们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就应该提前解决关键技术路径上的问题。

02

硬科技投资的亮点与风险


问:我们找硬科技项目的时候,看下来有很多疑惑,研发了好几年,产品做出来,但是在主流客户或大客户这边始终难以得到进展,人家比较少给你去表现的机会。

这几年的卡脖子,从需求的层面发生了蛮大的变化,现在很多大客户都会愿意去跟硬科技创业企业(合作),给他们一张入场券,去尝试他们的产品。

从政策层面来说,我们也都很清楚最近刚刚结束的会议,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强调推动健全新的举国体制等等各种政策支持,应该说政策的力度是前所未有。

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局面下,各位投资人去看待这些硬科技,评估这些硬科技企业的时候,最关注的企业投资亮点与风险是什么?

高雪:我们关于硬科技投资领域的风险分为两个层次,我们投的硬科技企业要么是做国产替代,要么是做弯道超车。

做国产替代的并不是很多,可能就占10%,我们更喜欢投弯道超车的机会,就是这项技术是不是下一代技术,下一代技术如果有技术制高点,当有需求来的时候就会赶上。

我们在判断一个公司的时候,会经常不断问自己,这项技术会不会被别的技术颠覆和取代,会不会有新的解决方案。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燃油机时代,成就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中国燃油车公司,从乘用车到商用车到潍柴到东方、解放,他们就做到了国产替代,做得非常成功,也非常有投资价值,也会出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新能源来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大堆新能源车的机会,这是细到每一项技术。

比如传感器的技术、毫米雷达的技术,你投的是传统的具体的雷达,还是毫米波雷达,都会有一个技术迭代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投技术的时候,我们都会说,下一代技术是什么,短期内实现还是长期实现,我们要布局现在的国产替代的机会,还是要直接投到下一代。

比如说下一代激光雷达,是不是要一直往下看?

是不是短期内就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还是长期共存的机会?

这些我们都在不断拷问自己,这是我们比较注重的点。

罗月庭:我们最看重的还是团队。

虽然是硬科技这样的高科技门槛,但是对于所有消费和科技,排第一位的还是团队,特别是硬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原创性的团队,他创业的驱动力和他自己描绘的创业愿景,我们觉得非常重要,不同的出发点驱动着以科技为代表的创业项目,成长路径千差万别。

第二,刚才大家谈到了硬科技领域是长周期的赛道,对于创始团队的耐力、体力、执行力,也是项目竞标过程中非常看重的。

对于硬科技的风险,最关注的是回到它的本原,就是它作为技术创新来驱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过去这一年,我们更多接触和交流,会提出颠覆性技术、非共识创新,这对投资机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有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资源能够去做识别,这是最大的挑战。

反过来,我们也觉得,正因为如此,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是值得多点布局的非常好的赛道。

张嘉诚:硬科技的投资关注亮点:

第一技术能力是最核心的。

我们发现,在历史上来看,一个细分赛道最终跑到最后的,可能就是一两家,排除过程中一些交易性的机会,在一些细分赛道能跑出来的,往往是最具技术核心优势的团队。

但同时这又是一个悖论,我们发现很多国内的硬科技所谓技术团队,往往只是存在一个先发优势,后面发现技术上也没有那么硬,这就是硬科技够不够硬,有一些比较热门的赛道,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变得很卷。

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投资的时点上,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技术够不够硬。

第二,除了技术以外,我们还更看中团队的落地能力。

有些国内团队是技术非常牛,但后续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比如投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团队通过五到八年好不容易拿到证,最后卖不出去,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

第三,海尔资本是做CVC的。

集团每年也有3000多亿的产业能力,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我们投的硬科技企业,能不能跟集团业务相协同。

因为我们的投后团队就放在了青岛,放在了集团。

说到风险,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认为这个赛道很好,技术团队很硬,技术很领先,后来发现只是先发优势,很快赛道变得非常拥挤,非常卷。

第二,产品做出来了,技术团队也不错,最后卖不出去,估值很高,最后就陷入难受阶段。第三,它两不靠,有劲使不上。

姚海波:我刚才回溯了一下昆仲投资过的企业家,我发现了三个特点。

第一,在团队方面,我们投了非常多的青年科学家,可以说我们的标签之一就是重仓年轻科学家。

比如我们投的多家天使企业,创始人在创业之前都是青年教授,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这些科学家都拥有快速拥抱变化的能力,这点我作为投资人非常看重,因为硬科技赛道周期长,考验企业家的耐力和适应力。

有句话说,创业公司其实比的不是账上还有多少钱、哪一天牺牲,而是看你牺牲之前还能做多少变化和动作,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这些优秀的企业家都应该拥抱产业资本,不管是在座的海尔还是百度等。

这是因为在中国做硬科技,离不开产业巨头的支持。

比如说昆仲有个LP是宇通客车,他投资了我们多家企业,有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并且带来了过亿订单;

也有做激光雷达的龙头企业速腾聚创,它作为供应商上了车;

还参与投资了产业链上车规级芯片的公司。

创业者跟这些产业资本在一起,就能形成自己的生态,也会成功得更快。

03

资本赋能硬科技创业者


问:刚才几个投资者都提到了人的因素,投资就是投人,在我们看待硬科技企业的时候,确实也出现了看大量的科学家创业者。

跟硬科技的科学家团体打交道的时候,投资人怎么样才能去更好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和去评估这样一个科学家的创业群体?

高雪:我们做了非常多跟科学家创业者打交道的事,我们去看源头创新的话,很多技术都在高校研究院里做技术成果转化,然后老师创业。

可能失败率还是挺高的,我们不能说侥幸心理就能投到成功的教授创业企业,但是我们会看到一些好的企业。

比如美国的基因编辑的发明人,他授权了一堆公司在各行各业去做基因编辑应用图,而且每家公司都是十几亿美金的,因此基因编辑的方式(应用)到做药做农业等等,都有一票公司做,而且做得非常成功,这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也就是教授提供的是技术。

技术的发明人要做的是技术本身,做落地就是需要有专门的团队和专门的人去做,这样的话人跟技术和产业做得更好,才能形成正向飞轮,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想找的模式。

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教授既懂商业也懂落地,也知道怎么拓展客户,也能做客户服务,这是很难的事情,而且我并不需要他能变成这样的人。

所以在这件事情的思考上,我们只考虑技术是不是足够领先,拓展性是不是足够强。

第二才是需要考虑团队,是不是有跟他非常互补的团队,这个非常重要。

可能技术前面判断决定成功一半,后面一半就是有没有这样能力的人,无论是这个技术今天就要落地还是明天就要落地,但是这个团队里有这样产业里来的人结合,可能会让成功率提高非常多。

罗月庭:我们对创始团队非常关注,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已经非常了解创始人团队的长板或者说优势所在,剩下的短板是我们作为机构和加入者们去协作创始团队,去把他拉起来。

因为刚才跟大家介绍了先进制造,特别是过去三年以来,在军工制造这个领域投资力度是非常大的,国防七子的七所高校,大家也都看到了教授、科学家创业。

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协作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完成到科技企业家的转身,对科学家也是挑战,对我们也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感触非常深的协同点或者说能够帮助创始团队去拉长短板的领域,就是在产业这一块,因为整个军工国防领域是相对封闭的。

过往这些年我们所积累的军工项目,很有可能就是这些正在创业,准备进入这个领域项目的客户,也有可能是这样创业的科学家,他的项目和我们已投的项目,大家有共同客户,这个绝对是大概率了。

所以在相对封闭又相对协同的领域,我们能够给投研早期的科学家项目,从他的产品运营阶段切入到应用场景,这个阶段的协同作用是我们过去这几年感触非常深的。

张嘉诚:对,投资硬科技,大家都绕不过去会跟高校和院所里的教授打交道。

我们过去的经验也是如此,但是大家都提到,很多教授包括技术人员的市场能力、团队组建能力等等会有短板,这确实是,但我也想说一些相对积极一点的,就是我们的经验。

我们发现,在技术上非常牛的大牛,他的学习能力和转型能力也是非常强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更多跟他沟通,去了解甚至是一起组建团队。

因为我们也投过老教授,可能是一个学校多个学院的创建者,我们也投过30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其实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非常非常拔尖的。

他会对市场或者对企业没有那么多的概念,这时候我们只要跟他说相应的逻辑,给他引进相应的资源,大部分非常优秀的人转型和思考接受的程度是非常高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投资者起到作用。

投资人不是投了之后就等着上市赚钱,我们还要花更多精力在投后赋能和投后管理上。

另外,为什么要跟CVC走在一起,我们投的项目更多还是看这个项目是否跟集团产业资源相互协同,我们发现确实很多技术的落地能力是有欠缺的,这时候如果你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启动客户,能跟你连接上,这是对硬科技项目落地启动非常好的事情。

所以为什么我们公司20%-30%的人是做投后管理,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这个事上,能够帮助我们的投资人企业有一个落地。

当然我们也不是投得非常早期,我们也是投成长期和PE期为主,很多企业也接得住我们的订单。

如果有CVC资源链接上去更好,比如我们投了一个企业,会给他一个亿以上的订单,这都是过去实现过的事情,所以作为CVC来讲,我们会跟科学家更多沟通,包括共同组建、共同去做这个市场和团队。

把更多集团的资源赋能过去,这是我们的经验和更实际的东西。

姚海波:我们更青睐投资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的特色是什么?

第一,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青年科学家一定会快速成长,比如说我们投了一个汽车领域的芯片公司,创始团队三位斯坦福博士,他们在创业早期跟我说,为什么我邮件发了,电话也打了,对方也说可以了,就是不签约呢?

我说你这个应该没有在国内上过班。

后来一年过去了,有一天中午他拉着我跟他一起见客户,结果一顿饭的工夫就搞定了客户。

所以你要相信这些科学家包括这些创业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会快速融入生态圈。

第二,青年科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当他们开始在企业经营方面进行求知和探索,也就说,当这帮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把科研精神带到了经营企业这件事上,他们会比商人更像个商人。

有个科学家创业者最近每天都问我,什么叫OKR?怎么开全员会?如何激励我的团队?公司早期变化多,怎么让团队跟着我继续走?

这些是他每天思考的核心要素,并且包括怎么搞定他的客户,是通过喝酒,写邮件还是打电话,所以我认为他在经营上的学习能力是超出了一般学界上的这部分的。

最后,这些科学家出来创业的时间点,都或多或少踩到了最近这几波中国科技浪潮的浪花,这也是他们对时点、时局或者说硬科技创业机会的把握度。

我认为青年科学家还是有很多灵活度的,总结一句话,大家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04

未来5年,硬科技的机会在哪


问:虽然硬科技投资是长周期的事,但是从中期来看,五年的时间维度来看的话,各位嘉宾现在比较看好以及可能会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是哪些方面?

姚海波:这是我每天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五年是一个基金的周期,我们今年重点关注的是机器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这里不局限于机器人,所谓的机器智能包括了机器本体,也包括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以及机器人产业链下游如何智能化。

昆仲资本在上一个投资周期,从小鹏汽车的天使轮开始,就加码投资了整个汽车或者说是汽车智能化的产业链,所以我们一直在想,下一代的移动平台是什么?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觉得大概率是机器人,但不一定是今天看到的机器人,有可能是机器狗,还有可能是一些“新物种”。

我前段时间就看到了在汽油管道里爬行的那种非常小型的机器人,这个形态在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是个虫子,太让人惊艳了。

所以我们会在机器智能化上寻找“新物种”来进行投资,如果在座有创业者从事这个领域都欢迎来找我。

张嘉诚: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作为投资人或者管理机构来讲,关注的可能也就是三到五年的周期。


因为天使阶段我们不投,从成长期开始投,至少我们观察风口也是三到五年的周期,目标就是在三到五年内在细分赛道上投出一两家龙头公司,这就是职业经理人应该为LP所作的事情。

怎么样在周期内找到好的企业?

我想还是关注三点。

第一是我们花更多时间来学习,能够在这个行业成长的初期阶段就能进去,寻找投资到优秀的企业。

第二我们更关注的是团队,事为先,人为重,人和团队永远是投资绕不开的主题,哪怕我们嫁接再多资源,也是需要人去落地的,所以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跟人打交道。

第三是在投后管理和赋能上,我们也会花更多的精力,说到内部,每周开周会的时候都会投出一张表,这张表就是企业和产业进行了哪些合作和赋能,这不是务虚,每张表里会有数字,哪怕产生了多少订单,开了多少会,时长多少,都会在表里做体现。

这张表是每周更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把CVC这个资源做得更深入的原因,所以怎样在三到五年内寻找到优秀的硬科技企业,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罗月庭:我们在国防军工这个确定性的赛道如果看下一个五年,重点关注三个细分领域:

第一是航空航天,第二是智能弹药,第三是国防信息化。

高雪:三到五年是很近的事情,把三到五年当确定性很高的事情来看,至少有两点很肯定:

第一是自动驾驶从L2到L3到L4,已经是我们基本很确定的事情。

可能三年前五年前自动驾驶那一波起起伏伏过程中,大家又看到了希望,又在说行业冷掉。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的OK了,成本已经做到了可以各种商用。

第三是场景在呼唤这个技术来突破应用,第四是人力慢慢成为缺口。疫情期间大家很容易看到,招一个保洁工人都招不到,自动扫地就是成为了刚需。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自动驾驶技术会在各行各业落地。

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你现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你是可以打到百度的自动驾驶车的,这是技术难度要求非常高、成本非常高的事。

再往下,比如说你在苏州就会看到街上在自动送货的机器人已经形成了网络,环卫也在做落地,矿产上运矿也在落地,上一代自动驾驶大家更强调技术突破。

这一代更贴近于场景,更贴近于实际需求,物流就考虑成本,一次运货从这到那,成本到底是多少,能不能跟人媲美,这件事情更无限逼近于现实应用。

这个事情我们相信会大规模发生。

第二是人工智能会在各行各业进行渗透。

像机器人的事,我们内部也讨论非常多,当大模型甚至是多模态大模型出来的时候,对所谓的机器人行业会有一个颠覆式价值。

人机交互的界面不再是通过你需要训练一个指令集才能干指令的事情,你真的可以用人跟他进行交互,让他完成你的命令。

之前所谓看到市面上的智能音箱还是智能产品,都是需要训练指令集的,你告诉他一个关键词,他才能干这个事,如果你告诉他的是人的语言,他甚至理解不了。

另外机器看懂某一个事情,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需要CV介入的,你训练一个机器去做自检。

我们也投过做CV自检的公司,发展得也很好,他今天自检一个瓶子和一个手机,是需要训练非常多的,牵引性和拓展性就会很差。

我们发现多模态的混合大模型出来之后,很多技术就会出现突破,无论是在工业、农业、机器人、自动化上面,都会产生突破,而且这就在突破着边缘。

所以我们相信这项技术在三到五年也会在各行各业落地,我们也会去投这样的企业。

05

投资人长期看好硬科技创业


问:从宏观的角度看,各位投资人嘉宾对中国硬科技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姚海波:首先,硬科技是长周期赛道,在中国发展硬科技,有它本身生存的周期和反应的周期,快不得也急不得。

比如大家认为现在是新能源车在补贴下行的时候,甚至车的市场已经内卷到下一波的未来不知道何去何从了,我们还依然在加码汽车智能化的过程。

再比如机器智能这件事,大家说第一波的机器人创业者还没有证明自己,为什么还看好下一波机器人创业者?

其实不管是搬箱子还是清洁,我们持续地认为,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们都还在刨坑,近三年我也看到非常多的原创的传感器技术、芯片技术跑出来,中国是一个水深鱼大的练兵场,总有新兴企业生存的空间。

第二,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硬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上一个周期,现在一个周期差不多也就是五到七年。

当年我们投资激光雷达的时候,甚至不确定这个东西可以用在车上,同期美国已经有家公司收入全球第一了,但是仅仅过了四五年,这家美国公司就接近退市了,而我们中国的激光雷达公司却站上了潮头。

所以我相信当下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代,也请大家相信我们这些青年科学家和青年企业家们,他们将站立在潮头上,带领中国硬科技领域的创业水平达到新高度。

张嘉诚:我也非常看好中国硬科技的未来,主要是三个优势。

第一,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中国。

尤其是随着世界局势变化,创业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在中国拿到更好的生意和市场,这个市场如果足够大是足以推动技术迭代和精进的,所以市场是最好的因素。

第二,出资人也有很多政府LP,我们发现国内政府政策对一个产业的推动非常巨大,大家都知道比如合肥在芯片、新能源等等方面,完全是造就了很多伟大的公司,我相信这种情况在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第三,中国人还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人民,春节后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基本上一天一个城市,我到深圳已经第三次,机票基本是全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未来一定能在科技和其他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我们做好自己的事。

罗月庭:我在这里用李强总理谈到民营经济发展的时候,他提到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和大家共勉。

高雪:我想讲的是要做这个行业里的投资人,需要浪漫的务实主义,所谓浪漫,我喜欢投那种有情怀有理想,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他把技术用到某一个场景里面,能改变这个行业的人,但为什么又要说务实?

因为这个还是很苦的,所有的技术从做出来到能用到车上或者某一个行业里去,是需要摸爬滚打很多年,我们见过很多公司,他第一个客户做下来都是非常艰难的,所以要有浪漫的务实主义。

我们内部在鼓励他们创业的过程中,都是希望他们既有理想又弯下腰来,务实地往前走。

  ·   END   ·  



近 期 活 动


----------------------------------------

----------------------------------------


阅 读 推 荐


· 从8位大佬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演讲中,我看到了这个趋势

· 沃衍资本魏斌:制造业投资大有可为,选对方向才是关键

· 雷军小目标:做世界TOP5,每年至少1000万辆

· 沈南鹏:15年投了上千创业者,我发现这样的CEO能成事

· 张一鸣:为什么我不赞同控制人力成本?


视 频 推 荐


合 作 对 接


寻求报道、商务合作、投融资对接媒体互推、开白、投稿、爆料等……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超 级 社 群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旗 下 媒 体


发现在看了吗,戳下看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流浪地球2》衍生品“爆单”背后,看IP+科技如何赋能新国货?急救课上老师讲的故事:真假羊角疯。。科技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书记这样说迪士尼百岁,《纸牌屋》十年:科技如何颠覆好莱坞?OpenAI提出的新摩尔定律怎样理解?中国隐藏算力巨头有话说我的鼻子长这样都怪当年妈妈做了这事…全球首次发现,专家有话说大使有话说ChatGPT如何让机器人“有话好好说”?触发哪些投资机遇?收好这份指南→尿布台值不值得买,用了半年我有话说在“裁员风”中凌乱...麦肯锡、毕马威、迪士尼都在“花样裁”!最新!悉尼精英学校成华裔“天下”!华人家长鸡娃背后是困境还是突围?澳洲妈妈:比起培养一个高分孩子,我宁愿花10倍的时间做这件事!赋能义齿加工数字化升级,铖联科技如何突围百亿齿科蓝海?ChatGPT通过美国医学执照考试,科技如何重构大健康产业清雷科技打造“毫米波雷达”医疗诊断产品,硬核科技如何创新睡眠和生命体征监测【直播预告】5巨头垄断95%市场, 国产助听器企业凭什么突围?中小投行挑战加剧,全面注册制下"胜负手"在哪?这些投行已在寻求主板业务突围作业做不完,「作业熔断」来了!但如何治好本,赵昱鲲老师有话说…听完《政府工作报告》,雷军、刘永好、李东生、周鸿祎等有话说雍和宫挤满了投资人,硬科技VC都去寺庙谈项目了?财报解读丨硬件支撑思科增长,云平台何时能突围?注册制下,如何寻求主板业务突围?给投行人的一些建议您已关注毛有话说满1年,诚邀您加入内部易经交流群!扫码进!信息量大!中行最新发声,谈了这些热点问题!零售业务增长拐点已至,如何突围?铲雪启明创投邝子平谈禾赛上市:做硬科技领域长线投资人了不起的亚裔明星杨紫琼+文城奥斯卡影评等等!小亩有话说!千亿市场中,爱在科技如何让近视防控更为智能化?导演在“境”中的新角色和新技能如何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代表委员有话说!模拟芯片如何突围?一家本土公司的10年探索!南卡之旅: 南玉兰种植园 (Magnolia plantation)因朋友的私事去了法庭腾讯音乐付费用户数再创新高,科技如何成为在线音乐新增量大咖讲座|2023年新数据,湾区学生如何在SAT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