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指责不训练,一招帮助孩子解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今天的成长故事来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学员。
3周之前,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我发微信,大概意思是,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希望我们找一些培养注意力的游戏,帮助孩子提高一下专注力。
这两天,我又跟老师联系了一下,想了解一下孩子最近的情况。老师说,最近上课表现好多了,不管是听课还是回答问题都特别积极,注意力也比之前集中很多。
孩子这么快就能有这样的转变,我也觉得有些意外。可实际上,我并没有陪孩子玩游戏,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先判断问题,再行动
接到老师发的信息后,我一开始也觉得有些着急。
毕竟,我们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你学习态度得好。”
上课说话,不注意听讲,这不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吗?这还了得?
于是,我开始上着搜一些培养专注力的小游戏。
可是,看着看着,我突然间反过味来,真的是专注力的问题吗?
我回想和孩子相处的点滴,上钢琴课时,她能保持一节课都听得很认真,老师也说,她在同龄人中是专注力很好的。
其他在家时间,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她也能很专心地做很长时间。
所以,上课不注意听讲、说话,这个问题,可能跟专注力没关系。大概率是她觉得上课没意思,就放飞自我了。
想到这里,我心也算放下一些了。但是,也还是要解决老师说的问题。
该怎么解决呢?我想到了P.E.T.。
第三方介入的E.T.
明确了孩子并不是专注力问题,我也不再纠结训练注意力的事儿。但是,显然她上课说话的问题,给老师带来了困扰。
这种问题不是P.E.T.中常说的问题么?我是不是能用E.T.来解决?不妨来试试。
区分问题归属
P.E.T.中,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是判断问题归属,也就是到底是谁的问题。
但他判断问题归属的标准,并不是谁表现的有问题,而是谁有情绪。
以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件事为例,如果问谁有问题,我们第一感受通常是,当然是孩子有问题,她上课不认真听讲,还说话。
但从E.T.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样。
为了区分问题归属,我做了如下梳理。
首先,看自己。虽然孩子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但老师也说她功课能跟得上,如果她只需要六成注意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我能接受她上课专注力低一些。所以,针对这件事,我没有情绪,不是我的问题。
其次,看孩子。老师在微信中也说到,有时候上课她会点孩子的名字,提醒她来听课。这些事之前孩子没跟我说话,而且跟她聊起学校的事儿,她都比较开心,看起来并没有把被老师点的情况放在心里。孩子情绪也不明显,那也不是她的问题。
最后,看老师。再次回想老师发来的消息,虽然老师跟我说的是孩子上课专注力的问题,但仔细想想,老师的期待应该是有一个好的课堂纪律,不影响她上课,也不影响同学们听讲。孩子上课说话的事儿,显然牵扯了老师的精力,耽误了老师的教学,老师有了情绪,才有了给我发的消息。
所以,这一轮分析下来,我发现,面临问题的,不是我和孩子,而是老师。
代替老师沟通
找到了问题的归属,接下来就该沟通寻求解决方法。
在P.E.T.中,有问题的人可以发出“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了解他的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在这件事里,有问题的人是老师,可是让老师来沟通显然不可能。该怎么办呢?
我想到了自己可以作为第三方,介入老师和孩子之间,帮助沟通。
于是,那天晚上睡觉前,我跟孩子聊了起来。
我说:“我今天收到了班主任老师的消息,她好像遇到了困难,需要你的帮助。”
孩子问,什么困难啊?
我说:“老师说,她在讲台上讲课时,会有一些同学在下边说话,她有点担心说话的同学自己听不好课,也担心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
孩子说,哦。
我说:“那你觉得你可以帮助老师吗?”
孩子说,可以啊。
我说:“你有什么办法么?”
孩子说,上课不说话呗。
聊天到此结束,当时虽然孩子给的答案确实是需要的答案,但我心里并没有什么把握。毕竟,说到和做到之间,有很长的距离,更何况她还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再次跟老师沟通,她说孩子变化很大时,我心里特别激动。因为我也终于验证了自己当时的行为,不指责、不训练,就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注意力问题。
复盘的发现
现在回头看当时选择的方法,不只是没有直接批评和指责孩子,更是给孩子创造了积极的体验,让她有了行为上的变化。
被需要的感受
我当时是通过E.T.的方式,分析了问题的归属,又按照E.T.的表达模式,组织了语言,并没想到其他。
但现在回头看,当时我说的“老师需要你的帮助”,应该是激发了孩子的责任心和价值感。
E. T.中关于如何发送“我”信息,也是强调事实+感受+影响。这种沟通模式,不只是让对方理解自己,更是让对方知道,他有能力影响别人。这种影响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为他人负责的动机,以及做一件事情的主观意愿。
我想,这应该也是在没有任何其他干预的情况下,孩子能够很快地调整上课状态的原因。
独一无二的链接
除了被需要的感觉,我跟她说的那段对话,无形中给她和老师之间创造了独特的链接。
“老师需要你的帮助”,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对孩子来说,自己就不只是班里一名普通的学生,而是和老师直接对话的人。
记得之前去参加一个活动,主持活动的人不光能够把整体场面搞得很嗨,还能够兼顾到每个人,让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独一无二的时间。
这种排他性的链接,会让人感到自己被关注,就会更愿意表达和行动。
在后来的沟通中,老师也说到,感觉孩子以前有些内向,现在开朗了很多。
作为父母我知道,孩子一直都是捧场王,爱说话,爱社交。只是可能以前跟老师的关系相对疏离,表现比较拘谨。而这次沟通,成了“破冰”行动,拉近了她和老师的关系,让她更加如鱼得水。
当然,这件事的推进也离不开班主任的努力,因为看到了孩子的积极表现,她也给予了孩子信任,让她参与一些工作,这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果当时我没有多想一点,回家直接告诉孩子,老师说你专注力不好,来,我们做一些训练。我想,对于孩子来说,不只是没办法提高专注力,更让孩子在面对老师的时候感到紧张和担心,没办法更好地表现自己。
所以,信任和欣赏永远是比批评和指责更有效的行动指南。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五天体验营来啦!
每日打卡即可获得丰富奖励
更有景芳老师家庭教育课程等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