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阳”,弄懂这10个问题就够了!
发热 咳嗽 咽痛 全身痛……
刚刚好友还在抱怨
疫情这几年 自己平安无事
幸运地躲过了去年底的第一波高峰
却在最近“初阳”了
(指首次感染新冠病毒)
而且最近身边还有不少人
似乎也正在经历一波“二阳”
(指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阳了”一度成为网络热词)
那么,关于“二阳”,
我们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周报,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1]。
如果本身免疫力较弱,那么可能距离前一次感染不到6个月,就会有“二阳”的风险。
一方面,新冠病毒依然在不断变异,其免疫逃逸能力、传染性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随着距离“初阳”或前一针疫苗的时间变长,我们对新冠的免疫力也在逐渐下降。
这些都会提高未来几个月里出现“二阳”甚至“初阳”的风险。
依然需要通过新冠抗原检测或新冠核酸检测进行确诊。
前者一般可以自行操作,后者目前一般需在医疗机构进行。
研究显示,超过90%的“二阳”病例都会出现症状。
主要症状依然是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等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能伴有肌肉酸痛、味觉消失等情况。
研究显示,虽然大部分“二阳”病例会有症状,但只有不到8%的病例需要采取医疗干预[1]。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的症状都可以自行消失,不用特别担心。
不少人也在网上说,自己“二阳”的症状比“初阳”的症状更轻。如果实在不舒服,可以对症处理(该退热就退热,该止咳就止咳)。
一些人在“二阳”后发现,自己眼睛酸痛、肿胀、流泪,得了结膜炎。
但这并不一定是由“二阳”导致的。多种病毒(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都会引起结膜炎。
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有结膜炎就是“二阳”了。而“二阳”会不会引发更多的结膜炎病例,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撑。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是“二阳”的高风险人群[2]。
而数据显示,医护人员的“二阳”发生率也高于其他人群[1]。
目前来看,接种疫苗,依然是避免感染和再次感染,避免发展为重症和死亡,以及避免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有效手段[3]。
如果属于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已感染者,或者未完成第1/2剂加强免疫的未感染者,依然建议及时接种下一针新冠疫苗。
在夏季,细菌性痢疾、伤寒、各种胃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率会比冬春季更高。
注意手部卫生,避免进食不干净的食物和饮用水,可以让我们远离肠道传染病。
愿我们每个人都“美洋洋”和“喜洋洋”,不再“阳阳阳”!
审稿专家: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