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情一不好就想吃东西,吃完又后悔自责?健康2023-05-19 14:05这里是「请问咨询师」栏目。在这里,所有人问咨询师,咨询师答所有人。本期特邀嘉宾——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刘芳宇。Question 01 @阿珠 问咨询师: 为什么心情不好就想进食,吃完又后悔,又吐出来?咨询师刘芳宇回答阿珠:请允许我扯远一点,不直接就钻进去探索这个问题。请原谅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有的冒昧或不直面问题的漠然。我希望我们都能轻盈一点。这里我尝试提供一个意向,一个我们一起可以回味的童话。如果你的急切和痛苦能允许的话,我想讲一个蜗牛和蝴蝶的故事。蜗牛是一只再普通不过的蜗牛。它一直很努力,内心从不停歇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又总觉得自己爬得很慢很慢。蜗牛不满意自己。蜗牛有个好朋友,是蝴蝶。蝴蝶总是飞来看蜗牛。蜗牛有时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蝴蝶会飞来看它,它很惶恐能有这样美丽的好朋友。不过蝴蝶每次来,它也确实总是很欢喜。蜗牛一向蝴蝶说起自己的这些惶恐,蝴蝶就总是骂它傻。这天深夜,蜗牛被莫名的烦躁占据。它有点说不清这烦躁来自何方,又意味着什么。它发信给蝴蝶:“好饿,又想吃东西了。”蝴蝶一时没有回复。蜗牛不想想了。夜更深了,下一刻,它已经发现自己开始翻箱倒柜的找吃的。再下一刻,蜗牛就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机械性的嚼啊嚼啊,就着一团说不清的“烦躁”。就算这“烦躁”,也只不过是蜗牛随便硬塞的词汇,它实际说不清那是什么。“叮铃~”蝴蝶发过来信息,“你刚才吃东西了吗?”蜗牛看着桌前摆着的一堆食物,回复:“吃了。”“吃的什么呀?”每次蝴蝶都会这么问蜗牛。蜗牛也曾经在无数次这样的询问下,停下来,开始发现自己的状态。它记得,它曾经吃过很长一段时间很辣很油的东西,后来它知道,自己那时候很抑郁,很低沉,太需要辛辣的刺激了,仿佛那样才有点活着的感觉;它还记得它曾经很急切的想吃碳水,任何能吃得胀满的东西,那时候,内心仿佛是有着巨大的空洞,需要填满;它还记得自己曾经就想吃零食、嗑瓜子,规律的脆脆的咀嚼声,仿佛催眠,仿佛世界只有这一下下的清脆咔嚓声,带它回童年,带来一种安稳;甚至还有最失控的时刻,吃过之后的蜗牛带着对自己满满的后悔和厌恶,嫌弃着自己,扣嗓子又吐出来……这一次,被蝴蝶的问话叫回神的蜗牛,发现自己在吃家乡的萝卜,旁边摆着热热的一壶茉莉花茶:“我在吃,萝卜就热茶……”蜗牛忽然被这句话震惊了,原来,我在吃“萝卜就热茶”啊。这句话仿佛开启了阀门,记忆真的潮水般涌来:它想起小时候,爸爸一边切萝卜,一边沏茶,热情地向小小的它推荐:“快尝尝,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一家人哈哈笑着,仿佛吃了这个,再放几个臭屁,就真有大夫因为再也没有病人来看病了,而气得在满街乱爬。萝卜辛辣凉脆,热茶沁香烫嘴……蜗牛开始放慢了咀嚼的速度,那些细致的味道浮现了:现在的水果萝卜都已经太甜了,没有原来那沙地萝卜的辣味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放屁出来。茉莉花茶也已经太香,没有高碎的那种苦涩了。眼前的食材都已经升级了……可惜,爸爸却不在了。原来,我是想爸爸了。泪水伴随着口中的半口萝卜,嚼几下,再就一口热茶,蜗牛沉浸在这熟悉而又不同的味道中。这个进食仿佛是个仪式,有着满满的怀念和感动。蜗牛谢谢蝴蝶:“你问我之前,我都没连上……现在仿佛这个‘吃’,有了意义。谢谢你问了我。”蝴蝶不担心蜗牛。蜗牛能感到,蝴蝶就在静静的陪着它。蜗牛说:“这次吃,不是那么难受,其实挺好。想起来,感觉并不孤单。有些痛,痛过之后就存在心里了,其实,像热茶一样温暖。有些眼泪流出来,也是甜的。”蝴蝶呼扇翅膀:“嗯。”蜗牛想,下一次,或许下一次还不成……但终有一天的某一次,再这样吃的时候,可以轻轻的问自己一句:“我吃的是什么呀?”心情不好就想进食,吃完又后悔,又吐出来……你吃的是什么?吐的又是什么呢?Question 02 @书童 问咨询师: 我一直觉得心理咨询师都已经完成自我实现,人生幸福,人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是真的吗?咨询师刘芳宇回答书童:太长不看版:这个问题代表了美好的愿望。实际咨询师也是人,不会因为做这一行就能保证人生幸福、没遗憾。如果来访者抱有这样理想化期待,会容易被人利用。这样的期待特别需要被善待,以保有这份美好而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原文:读了这个问题,我被这个美好的愿望所感动。多好的愿望啊。我也这么期待。而谁又没有过这样的期待呢?即使不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能这样,至少那些名师、大师、一代宗师,总应该是自我实现,人生幸福、无憾了吧。如果不这样想,感觉这个世界仿佛都不够好了,仿佛没有了光和希望。连“他们”都可能无解、困顿吗?看起来“他们”讲很多事情时候的笃定和自信,真的很给人力量和希望啊。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记得刚学习动力学理论的时候,有同学提问:“所谓‘修通’是什么样的啊?是不是修通了就没有痛苦了啊?”当时的老师也是狡猾,反过来调侃:“你说的是炼丹吗?七七四十九天就炼‘成’了?”或许,带着这个疑问,可以开始一段探索。这份探索,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带来真实的力量,一种另外的光。不抖机灵,我想比我的那个老师尝试着多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和理论支持。所谓自我实现、人生幸福或者动力学取向咨询师经常说的“修通”,不是没有痛苦、困扰、恨等负面感受了,而是虽然被打还会痛,但是不会那么“苦”、那么“毒”,也有了更多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灵活。谁的人生又是只有容易、一帆风顺的呢?不过,心理咨询的方法论的确建立在一个假想的基础上,即:咨询师比来访者有更高的情感成熟度——起码在来访者最受困扰的方面是这样。但另外有一点也至关重要,即咨询师应该有能力随着TA和来访者交流的体验(结合TA的自我分析工作)而成长,以使自己在咨询中更有能力成为来访者需要TA成为的咨询师。所以不存在一个“完成自我实现”的“完成时”,而是一个保持时刻变化的“现在进行时”。每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艰辛之旅,都独特而唯一;而这一路咨询师与来访者同行,尤其需要咨询师保持谦逊和尊重。写到这里,我又进一步反思:为什么,我偏会挑选这个问题回答?也许,是这个问题中饱含的诚挚的愿望打动了我,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就像我们每一个孩子曾经仰视向那个肩膀的目光一样,充满了希冀的光。仿佛被我们目光仰视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神。而这正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起点,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靠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得力量的。而写这个答案时,我也感受到了我自己对于一些一直有意、无意招引“理想化”的所谓权威的不满。来访者的那份诚挚和信任,应该被看到和珍视,应该被引导而成为来访者真正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被操控和利用,或用于满足咨询师的某种“自我实现”的自恋。说到这里,太多故事浮现在我眼前……甚至最近的史航事件,何尝没有这种理想化、利用、操控的影子?或许答这道题,也是因为我会对“书童”有点点担心。希望这只是我自己的杞人忧天,而这个提问,更多是他/她已经就此开始进行思考探索的表现。Question 03 @阿喵 问咨询师: 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我已经快四十岁了,我母亲依旧觉得我啥都不会,照顾过度,同时,一旦我离开她,她就很不愉快,我指的是外宿一夜她就很焦虑那种。我感觉很不舒服,但是不知道怎么办,二话不说跑路好像不太妥当有什么不会伤害她的方法吗?咨询师刘芳宇回答阿喵:“伤害她“,是谁来定义是否是伤害?如果是她自己感到受伤,那可能你比任何外人都更有发言权。那我们想一想例外:有什么时候,你用过什么方法,你母亲她自己会觉得没有被人伤害吗?有过任何一次成功的经验吗?或者仅仅是不那么失败的经验?如果有,那就浓墨重彩、甚至夸张地使用它。比如夸赞她、让她觉得自己独特、给她一些可以拿得到、看得着的实物陪伴她、补偿她、某些仪式感……任何方式,只要曾经有过一点点用处,就可以继续扩大使用。但是可能这些“只是”有一点点作用,因为如果她的内心就是觉得任何你的独立都是对她的抛弃,那可能这些方法都只能缓解。或许这也是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你发现:不论你如何努力,你就是做不到,完全让她觉得不被伤害,而同时可以继续做你自己。回到这个点,“伤害她”,谁来定义?还是你是否想伤害她?那你想吗?如果你确定是不想的,或者至少你的初心是不想的,那她又会觉得受伤,那这是谁的问题呢?忽然觉得很气愤、窒息、绝望,感觉被一张大网缠住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不存在的呀。又要提那个老生常谈的“被讨厌的勇气”了……但就是做不到啊,就是被困住了啊,就是无解啊!道理讲很多,但是还是见到自己妈妈“受伤”的样子又不舒服又无法释怀。母女/子(?)间的羁绊就是这样深深地纠缠着。这关系中,可能有习惯、有依恋、有怨恨、有期待、有内疚、有关爱、有安全、有焦虑……太多太多,矛盾又庞杂。总之,这个系统就卡在了这里,仿佛一张大网,被各个角度的张力扯住了,而中间的你却看起来只能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一动不动。而它近40年如一日的卡在这个位置,一定有它的原因。这个位置,或许值得被看到。每一个拉住你陷在其中的力量,都值得被看到。看到后,或许你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即使还是留在原处,那个停留已经成为了你有意识的选择,而有了不同的意义。如果你有什么想问咨询师,或者想和咨询师深入探讨的,欢迎点击下图进行预约👇🏻如果你还有什么想向咨询师提问的,关于情绪/成长/人生/心理学的各种问题,欢迎点击这里提问👉🏻请问咨询师我们将精选优质问题并邀请咨询师回答,下期见~图片来源:Pinterest作者:咨询师朋友们责编:birdYan鸟人闫▽点击查看咨询师主页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