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后,有个特别重要的心得没给大家分享过:别太把老师当回事。先别惊讶我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听我慢慢讲;先分享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云雁老师和她的儿子。云雁老师是中国教育报记者,长期关注儿童心理和阅读。她说,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几乎每周都要被班主任请去,投诉她儿子上课“多动”。那段时间,基本上只要接到学校电话,她就“蹬蹬蹬”往学校跑。老师抱怨的点特别多,上课屁股坐不定,手不知道放哪里。老师苦口婆心劝说过,但孩子还是无法达到课堂要求那样,不回答问题的时候手放在背后,一整堂课可以端坐45分钟。上课经常被老师点名,被叫起来站着,都没见好转。老师就只能请家长过来配合教育了。
云雁老师态度端正地接受老师反馈,但特别有意思的是,班主任老师“投诉”完毕后,特地问了一下,你准备回家怎么做?
她对班主任老师说,老师,您说的这些我都接受,也的确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了。我回家肯定不骂孩子,但我也会想想方法,尽可能地让孩子不痛苦的情况下,慢慢提高自控力。
云雁老师说,这是她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因为她系统学过儿童心理学,特别能理解,小学第一年级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需要完全适应学校规则是不容易的,而这点对于男孩来说就更难。
但万万没想到,班主任老师竟然给她竖起了大拇指,你这么做是对的。家长和老师就是需要“各司其职”。
老师需要反馈孩子真实的表现,也需要干预课堂行为。家长肯定也需要干预孩子的课堂行为,但更加关键的是,需要让孩子回家不要再有那么多压力。
不知道你们听完什么感觉?我当时特别惊讶,一追问,果然,云雁老师家就读的是北京十一学校,是一所一直在践行“重新定义学校”的教育理念,无论在高考选拔还是素质教育,都取得过很耀眼的成绩。
故事说完了,不知道你们什么感悟?
这里,我不想去羡慕老师学校好,也不想去吐槽我们现在的环境,更加不想评价主人公处理的是否无可挑剔。
我始终一个观点,听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见识。我从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很深的感悟,也许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家长所忽略的。
孩子入学后,就是踏入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了“比较“的标准。我们经常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达到标准,甚至都是超出标准的。(换位思考,单位业绩考核,也不是一条线拉齐的不是吗?)老师的职责,肯定需要保持家长的知情权,实话实说,沟通进度让家长不至于到了期末有惊喜,甚至惊吓。我们当然也重视老师的话,但不用“太”当回事。这个度怎么把握呢?
当老师反馈这些的时候,我们家长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只是现象,而不是问题。老师分享了现象后,我们需要和老师一起去定义问题,这才是真正可以帮助孩子。
比如,坐不定背后的问题,到底是肌肉力量不足导致坐40分钟累呢?还是上课的内容孩子不感兴趣呢?又或者是周围环境分心因素多呢?
而如果家长“太”把老师的话当回事,那很可能只是盯着“现象”本身,然后只会一个劲地对孩子指责教育,你不要乱动,你不要说话,你不要粗心。
讲真,这些话压根对孩子没帮助,弄不好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结果越来越差。
这时候的不把老师的话“太”当一回事,就能让我们退一步,看到孩子,分析孩子的问题,真正地帮助孩子。任何时候都要记得,孩子不是在找麻烦,而是深陷麻烦。
凡是学龄前用心带娃的,都明白,解决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需要时间的。但人就是这么奇怪,一旦有了外部压力,就容易把这个简单道理忘记。大家设想一下,几乎每周都被老师找,投诉娃的问题,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首先崩不不住的就是父母自己。结果,我们自己压力太大,然后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立马”就好了,大人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像小D一年级,我几乎每周都会被老师“投诉”,小D字写的特别潦草,连续几周后,发现小D并没有改善,老师还直接在家长群,把她的作业作为反面教材来说,直接圈我。
你说压力能不大吗?肯定有,但如果我们尝试不“太”把老师的话当回事,我们就能有理智脑知道,孩子写字这件事,和吃饭学走路一样的,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变好的。
那我后来怎么做呢?我就会和老师分享我们在家的行动计划,一两周和老师分享小D写字进步的过程。
这样,老师知道父母是上心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和老师都明白,孩子的“问题”需要慢慢来。
这时候的不把老师的话“太”当一回事,就是帮助孩子找到“慢慢来”的缓冲区,让孩子没有压力下一点一点变得更好。
老师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小孩,有时候难免会为了效率而在管理上偶有简单粗暴。那么这时候,我们家长就更加要学会别“太”把老师的话当回事。
这么说,倒并不是要在孩子面前轻视老师,而且我特别不建议这么做。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区分“行为”和“动机”。比如,幼儿园开始实行“光盘行动”,孩子现在每天晚上就很担心,说自己实在吃不下,但吃不完老师就会不开心,而且只有吃完的人才能有小红花,她也想要。这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解读动机,为啥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要吃光食物啊?对啊,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的,一粒米要从小苗苗变成我们碗里的饭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然后分析行为,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可以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所以就会鼓励你们都吃完。还可以多做一步,思考解决方案。但你即使很努力也吃不完,那怎么办啊?我们每次午餐前可以和老师说一下,吃多少要多少,让老师少给你一点。吃完了如果还需要,可以再加。每个人按需拿食物,那么浪费的机会就会减少的。妈妈送你去幼儿园的时候,也会和老师说一声的。这时候的不把老师的话“太”当一回事,就能让孩子既尊重老师,更能学会更多应对处事的策略。今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方法,但归根到底,谈的其实是,父母在孩子人生阶段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角色,那就是做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小D自从入园后,每当我着急上火,气急败坏的时候,我都会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我从早上8点上班,一直到下午4点下班,老板无时无刻都对我人盯人,需要完成很多对我来说挺难的任务,哪怕我已经用尽全力,但仍然无法让老板满足。然后回到家,我希望我最爱的人可以怎么对待我?是对我仍然追着灵魂拷问,你怎么就做不到呢?是对我不断地指责,觉得我无能/不懂事吗?是天天在我面前唉声叹气,觉得我给他们丢脸了吗?
我需要的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那么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离开我们的呵护去“闯”社会,这件事并不容易,我们很多成年人至今都没做得很好,经常还弄得满身是伤。
那么就让我们时刻去做孩子的外部调节器,不管任何时候,让他们安心笃定地知道,哪怕外面再难,回家就有拥抱,回家就能充电。
这样的孩子,哪怕暂时落后,也不会乱。因为他们在家休息好了,可以再有勇气继续“闯”社会。
能够重新出发,就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