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段家长都提到的这句话,让我下决心一定要重视这件事……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前几天,米粒妈写了一篇清北招生办抢人大战《清北招生办才是真卷王!凌晨3点打电话,开车100公里接高分考生》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少高分段考生(比如690+,700+)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都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还在商量,暂时还没想好选清华还是选北大,但不管选这两所中的哪一个,都&%¥#&%*@¥#…
说实话,米粒妈希望,这真的只是家长一句客套话,甚至是凡尔赛也好。
我实在不希望看到这么优秀的孩子,已经知道分数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去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
报志愿,力求不浪费一分?
咱们中国家长,专注高考18年,研究报考18天(这都算多的)。
这么多年了,一向如此,一点没变。
但米粒妈始终觉得,努力之前,是不是起码应该知道自己在为什么目标而努力?
为了清北复交?为了985?为了考上大学?但高考不是终点,它恰恰是下一段人生的起点。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18年中,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然后满怀憧憬地翻开人生下一篇?
之前文章里有个米粉留言,说亲戚家的孩子考了全省前30,最后选的浙大
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他有没有选清北,而是这个孩子有想法、有主见,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而他的父母也无条件选择相信他、支持他。
米粒妈之前有个同事,毕业于某著名985金融专业,但她在公司做的是编辑职位,而且她毕业之后一直做的都是文字相关的工作。
面试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学了金融,却不做金融?
她说其实她一直很喜欢文学,本来想报中文系,但高考“一不小心”考得太好了,分数特别高,家里人和老师都觉得不报个王牌专业,太亏了。
为了不浪费那么高的分数,她最后听了家里人的建议,选择了金融专业。
父母安慰她说,他们都是过来人,以后工作了,喜不喜欢真的没那么重要,金融系毕业后就业前景和薪资都比学中文强多了。
可是,上了大学,同事还是对金融专业的课程喜欢不起来,于是时不时就去中文系旁听,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没有再听父母的话,去银行,而是去了杂志社工作。
报志愿这一天,所有考生、家长、报考机构的老师、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等各路军师,齐聚网吧,拿着厚厚的《高考志愿报名指南》,包下相邻的两三台电脑,紧张程度我觉得已经远超前两年KET/PET报名了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内蒙古报志愿的方式有多神奇,米粒妈给你们简单说说。
举个例子,早上报名系统开通,我如果登录得足够早,甚至可以报个清华过过瘾哈哈,等其他人陆续进来填报了之后,人家比我分高,我就从第一位被挤到第五位,第八位,第九位……最后被挤出局。
我可以再换另一所学校和专业,同样,有其他人分数比我高,在我之后进来填报,我就会再次被挤下去。
系统关闭之前,我可以任意换学校、换专业,当然别人也可以,所以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保住你的志愿。
最危险的是在边缘的人,比如在内蒙古只招10个人,我一直在9、10徘徊,就很致命,运气好,没有人把我挤下去,我就踩线成功了,如果在最后三五秒被挤掉了,我连换学校的时间都没有。
朋友跟我说,内蒙古这种报志愿方式从2006年就开始了,最好的一点就是“不浪费分数”,大部分考生都能走上自己分数相匹配的院校。
但米粒妈还是觉得,弊端很多。
因为最成功的报志愿,是分数匹配+自己喜欢,并不是单纯不浪费分数就是最好的。
2013年,平均每个考生修改志愿104次,2015年,平均每个考生修改志愿92次。
之前,曾有一个考生修改了2500多次志愿。
所以,这到底是“志愿”还是“被志愿”呢。
只有内蒙古自治区的高考状元才有绝对的选择权,想去哪就去哪。
其他人,在不浪费分数的情况下,如果要选到自己中意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工作。
但即便备选志愿有上百个,仍然可能会在报考当天出现突发情况,因为你可以改变你的志愿,但你不能左右别人的意向。
万一你选定的学校和专业,都被挤了下来,就需要快速更换,在时间的逼迫下,其实很难再考虑什么学校背景、专业适不适合、喜不喜欢,有时候就是要为了保住这所学校,换一个更冷门、更奇葩的专业,或者为了不从第一批次掉档,随便选一个学校。
对于一些考生而言,自己匹配上了心仪的院校和专业,皆大欢喜,但对于另一些考生而言,这种形式的报考,也太儿戏了吧。
报志愿,是父母的志愿,还是孩子的志愿
米粒妈记得,前年,一个高考676分的湖南“留守女孩”,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
网上整个炸开了锅!
不少人冷嘲热讽:穷人家的孩子就是没见识,学这么冷门的专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有你哭的!
这个女孩并不是头脑一热,报了北大考古,而是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更是收到了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米粒妈觉得,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孩子,都特别了不起。
去年,这个女孩还参加了央视一档考古节目的录制。
人生是多样化的,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专长,才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这个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大家才能在不同的领域创造自己的价值。
-报师范,当老师稳定,还有寒暑假;
-学会计,不用风吹日晒,而且越老越吃香;
-学医,家里有个医生,以后看病方便;
-学金融,以后当个白领,赚钱又多又体面;
-学计算机,这专业现在多热啊,以后不愁找工作;
-一个女孩学什么土木?整天灰头土脸跑工地?
……
是不是特别耳熟?关于报志愿,谁还没被父母“坑”过呢
我同事跟我说,她当年有个同学,理科特别好,文科很一般,尤其是英语,在班里只算是中等偏下,自己也没兴趣,学得也不是很好。
但这个同学的妈妈特别有“外语”情结,一直梦想着自己的女儿能当外交官、翻译家。
从小,妈妈就给女儿洗脑,逢人便说,我问我女儿以后要考什么学校,我女儿就说,北京外国语大学。
其实她女儿根本没这样说过。。。而且妈妈越是这样,女儿就越不爱学英文。
后来报志愿的时候,女儿想学建筑,妈妈坚持让她去学外语,母女俩battle到了老师那里,班主任老师凭借对这个孩子的了解,说她性格偏内向,外语主要是用来交流的,可能不一定太适合。
妈妈转身就走,留下一句话: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我们可以做笔译。
我觉得中国的父母,多多少少有点一厢情愿,总是习惯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安排子女的人生。
当然出发点是好的,不外乎希望孩子以后生活顺遂一些,不用吃太多的苦。
但是米粒妈还是想说,你的梦想,请自己努力去实现,不要让儿女去实现你的梦想,因为不管是爸爸的梦想,还是妈妈的梦想,都是别人的,那不是孩子自己的。
再给你们讲讲我被米粒姥爷“下套”的经历
高考之前他把系统又升级了,同样录入了我的一模二模三模各科成绩和总分,最后预测我的高考分数。
到底什么才是好专业?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好专业?
其实真的要孩子自己说了才算数。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他们懂什么呀!
或者觉得孩子只是一腔热情,真正走入社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但我觉得家长要做的不应该是干预,而是更早地介入,以便对孩子起到正向的引导和激发。
家长的经验,其实都基于家长自己的成长环境、经历、认知,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社会,一二十年之后,我们现在觉得靠谱的专业,那时候是不是还存在。
又或者,我们的意愿,又是不是孩子的意愿?
比如很多教师世家,都希望孩子也当老师,医生世家,希望孩子也学医,律师世家,希望孩子也学法学……
米粒妈之前还写过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子女为什么没有去清华学建筑的故事《姐弟双双从清华落榜,转投北大:这件事,比高考分数更重要!》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想子承父业,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更容易获得成功,但不要去PUA孩子,也不要去诱导,更不要情感绑架孩子,让他们真正从心出发去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
曾有数据统计,有7成毕业生后悔自己的专业选择,于是不少专家建议,高中应该开设专业规划课。
学校确实应该把这方面重视起来,但米粒妈觉得,咱们家长其实可以更早地开始筹谋。
这些年,不少考生家长都会选择机构帮忙填报志愿,觉得更专业、更靠谱。
机构当然首先要问询孩子和家长的意愿,但大多数孩子都是一问三不知,而大多数家长考虑的则更长远——好不好就业?出国容易吗?考研好考吗?
一个机构的老师怎么可能比家长更了解孩子呢,他们只能通过各种性格测试、职业测试、心理测试来判断这个孩子“适合”做什么工作,来倒推“适合”的专业。
话说,米粒妈也做过这样的测试
高考之前,有机构来我们学校给大家做测试,有什么红色力量型,黄色激情型(我记不太清了)……测出来,每个颜色下面有50个匹配的专业。
这太搞笑了,完全没有孩子的一丁点意愿在里面。
但不得不说,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家庭都是这种状态。
学习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211、985,考top10,但是学什么专业,从来没想过。
之前没着急想,高三复习又没时间去想,最后分数下来,要报考了,临门一脚,不知道球门在哪。无奈,只能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听报考机构的,甚至听邻居听亲戚或者父母同事的。
米粒妈希望,咱们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一方面,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们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比如有的孩子沉迷于天文,有的孩子喜欢研究动植物,有的孩子对历史军事感兴趣,有的孩子迷编程,有的孩子喜欢画画……
只要孩子喜欢,我们家长尽可能多给他们创造机会,买相关的书,看相关的纪录片,看展览,多参加一些主题活动,找更专业的老师去指导……
另一方面,多观察孩子的性格,看看他们更适合做什么。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知己知彼。
除了了解孩子,我们也要早一点了解各个大学的各个专业。因为很多专业,看名字你并不知道它是干嘛的。
更有一些专业,为了好招生,改了名字。
比如机器人专业,可能只是原来的机械专业。
比如珠宝鉴定,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学什么课程,未来就业方向如何,都要调研清楚。
千万不要一看到专业名字里带“信息”、带“智能”,就觉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大热门。
想了解哪些大学的哪些专业,可以多去逛它们的论坛,看看他们都学什么专业课,甚至可以给这个专业的同学留言,问问具体情况。
再有,就是高中的学长学姐们,考到全国各地什么学校的都有,学什么专业的都有,可以让老师帮忙联系这些毕业生,拿到第一手资料。
在咱们中国的大学里,转专业并没有那么容易,如果大学四年,孩子每天上的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慢慢就容易丧失信心、迷失方向。
内驱力十足的孩子,可能会选择修第二学位,或者跨专业考研,但绝大部分孩子,也许就那么庸庸碌碌虚度了四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它们有足够的时间生根、发芽,沐浴阳光,向上生长。
未来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以什么为生,要在什么领域深耕细作,要在哪条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的比报清华还是北大,更重要。
对了,现在全国各地陆续都开始了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不管以后到咱们孩子高考的时候,还会不会有新的改革,现在的改革方案肯定是一个大趋势。
当然,这对咱们家长和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早早确定好孩子的优势科目,更要在初中就锁定孩子未来的报考方向。
想看米粒妈分析新高考政策,别忘了文末点个【赞】+【在看】
PS:最近不少米粉说经常会错过米粒妈推送的文章。米粒妈特意让技术小哥哥做了一个小程序,每天来这里打卡,一来提醒自己每天按时来读米粒妈文章;二来连续签到打卡可以获得米粒妈为大家准备的小礼物:
无门槛优惠券(米粒妈商城可以使用)+福袋大礼包(米粒妈自掏腰包给你们安排的福利盲盒,包括小棕瓶,refa美容仪 、还有日用品、畅销书等等)
连续签到3天:10元优惠券(在米粒妈商城里可使用)+100元福袋
连续签到7天:20元优惠券(在米粒妈商城里可使用)+200元福袋
连续签到15天:30元优惠券(在米粒妈商城里可使用)+300元福袋
操作简单,在小程序里签到,按照操作上传截图即可。记得每天来看文章啊!
【我们一家人的故事】我的求学故事 | 我的爱情故事 | 我姥姥姥爷的故事 | 我的奇葩婆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