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伤害也分男女!Science子刊:超九万人数据表明熬夜对男性的危害远大于女性,患三高等疾病风险明显上升!
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火葬场。当前,熬夜已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常态,明明知道熬夜伤身体,有时候也确实困的厉害,但因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想要拥有一点独属时间,常常选择“报复性熬夜”。
很多人常常表示“熬的不是夜,是自由”!但是,熬夜会让人精神憔悴,甚至会增加患多种疾病如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response to chronic circadian misalignment on a high-fat diet。该研究表明熬夜可能会对男性的健康造成特别的损害,男性可能更容易受到夜间工作带来的“生物钟”干扰,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夜间工作人群。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小鼠实验表明慢性昼夜节律失调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者让一组雌性及雄性小鼠分别处于昼夜失调的状态,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三班倒”,此外,为了唤起更强烈的反应,所有小鼠均用高脂饮食喂养,模拟很多上夜班人群的进食方式。之后,研究者从多个层面如基因层面、微生物层面、代谢层面等对小鼠进行检测及对比,最后发现与雄鼠相比,雌鼠具有更高的幅度和更强健的活动节律,对昼夜节律失调的适应能力更强。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除此之外,昼夜节律失调的雄性小鼠在各个指标上均出现了更严重的紊乱,如雄性小鼠出现肝脏转录组节律性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心血管代谢紊乱如血压、血脂异常等,以及与糖尿病相关的细菌数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富集,而昼夜节律失调的雌性小鼠则未出现以上异常改变。
综上所述,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了昼夜节律失调带来的健康危害性,且这些危害性是存在极其广泛的性别差异的。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卵巢摘除对昼夜节律失调的影响
基于性别差异,研究者猜测雌激素是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部分因素。
对此,研究者移除了部分雌性小鼠的卵巢,使得它们无法再产生雌性激素。这时再让这些雌性小鼠“三班倒”,发现这些雌性在面临昼夜节律失调时,受到的保护作用显著减弱,表明雌激素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昼夜节律失调保护作用。
但研究也指出,雌性激素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因为相比于移除了卵巢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的健康状况更糟糕,表明仍有某些未知的因素发挥着作用。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人类昼夜节律失调也存在性别差异
基于小鼠实验的发现,研究者猜测类似的现象是否同样存在于人类群体中?
对此,研究者使用来自英国生物库的资源,对2013年至2015年的92325位英国昼夜轮班工作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在人类群体中,昼夜节律失调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最终发现了与小鼠实验类似的规律:相比于女性昼夜轮班工作者,男性昼夜轮班工作者似乎在昼夜节律失调中遭受更严重的健康危害,调整影响因素后结果不变。
研究发现,与日间工作的男性相比,夜间工作的男性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各种心脏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腹部脂肪过量堆积。比如有1/3的夜间工作的男性患有代谢综合征,而日间工作的男性仅有1/4的人患有代谢综合征。除此之外,为了调查夜间工作时间的延长是否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相关,研究者对同一队列中夜间工作时间长短进行了昼夜节律失调差异分析,发现平均倒班约十年左右,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了1.071。
相比之下,夜间工作的女性与日间工作的女性之间存在的昼夜节律失调差异则较小。并且当研究人员将工作类型(例如是医学工作者还是工厂工人)考虑在内并进行校正后,熬夜工作对女性生物钟与健康的影响明显减弱了,使得夜间工作的女性与日间工作的女性之间显著差异消失。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小结
经过小鼠实验加人类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熬夜可能会对男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损害。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研究表明熬夜可能对女性的健康损伤较小,但是不意味着没有危害,毕竟熬夜带来的健康危害性是众所周知的。对此,研究人员还需要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来探索疾病风险与轮班工作之间的联系及作用机制。
因此,还是提倡早睡,保持正常的睡眠,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
参考文献;
[1]Seán T. Anderson et al.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response to chronic circadian misalignment on a high-fat diet.Sci. Transl. Med.15,eabo2022(2023).DOI:10.1126/scitranslmed.abo202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