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4年300万的留学账单,我真怕自己成为「海归废物」
出国读书开销有多大,每一个留学er都深有体会,除了学费、生活费还有各种隐藏开销,一年下来60万都算克制的,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即将要去美国上学的准留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四年可能要花费300万时,她陷入了思考:花费几百万毕业后,我会不会沦落为「海归废物」,对不起爸妈?
文 | Wendy
From 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几个月前,在刷豆瓣的我突然看到一位楼主晒出自己接近10万美元的美国硕士学费。
那时还在申请季的我,虽然在制定选校清单时对美本普遍较高的学费有所了解。但对于高达10万的学费,依然是震撼到合不拢嘴。
更何况,这两天美元兑人民币又涨到了 7……开支更是蹭蹭地涨!
我将这条帖子分享给了同为留学生的朋友们,询问了大家留学国家的平均学费,我惊讶地发现——
美本的年均学费几乎是英本、加本的两倍,并且还在年年攀升!!
我一下子明白,为什么今年出现了那么「留学断供」的学生。同时,刚高中毕业,也陷入了焦虑和负罪感中:
花费几百万毕业后,我会不会沦落为「海归废物」,对不起爸妈?
我真的「值得」吗?
我选择的本科学校是一所位于波士顿的私立大学。
几个月前收到学校开具的i20表格(用于申请学生签证的材料之一)时,我看着表格里写下的,高达八万五美元的预计学费,虽然早有了解,但依然感到一阵惊骇:
光是学杂费一年就要收取60万人民币,加上生活费后,四年本科的总开销岂不是要接近300万?
在这之前,我对钱的概念是很懵懂的,走上留学路,是初升高时候与父母一起决定的。
第一次对留学开销有如此真切实感的我,曾经坚定无比的留学决心不免有了一丝颤抖。
「美本留学真贵」,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观感。
US News在 2022 年春季和夏季,收集了最佳大学排名中包含的 440 所国立大学的学杂费数据,结果发现:
私立大学的学杂费相较20年以前上涨了134%,而公立大学的州内外学杂费分别上涨了175%和141%。
尽管统计中的美元金额未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大学的学杂费总体上大大超过了国家通货膨胀率。
而且,国际学生上美国大学,通常要付出比当地学生更高的学费。
除了基础的学费之外,国际学生也需要负担支付美国国内学生可能不必支付的健康保险和其他额外费用。
近几年掀起的文理学院申请热潮,更让「天价学费」不再成为江湖传说。
文理学院的基础学费通常在六万美元上下,加上国际学生的住宿费、meal plan和各类保险,就读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国际学生每年支付的总费用,轻轻松松就达到了八万及以上。
■美国知名文理学院的学费对比,来源www.collegetuitioncompare.com
对比英本,加本普遍在40万人民币以下的年均学费,美本的高额学费着实令人惊诧。
网易旗下的数读栏目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费最贵的是美国。
加上美国这些年通货膨胀,有朋友说连葱都买不起了,几根葱就要好几刀。加上生活费,一年 10 万美金妥妥的。
这更让我觉得日本、荷兰、新加坡等性价比非常高的留学国家更「香」了。尤其是日本、韩国和欧洲,一年 20 万内学费生活费通通都能搞定。
我陷入了对自己的质疑:我这个并非拥有异禀天赋的学生,是否值得去美国上学这样的巨额投入?
我在完成体制内初中教育后,转入了国际高中,成为了一名留学预备生。
跟许多从小读国际化学校的同学比起来,这样的路径已经算是很省钱的了。
尽管如此,在准留学前,因为学费、顾问费、项目费等,也已经花了近百万。
而我曾经的小学、初中同学们大部分选择高考,向自己的梦校冲刺;小部分选择了保送,进入心仪的国内大学。
而我这个过早地离开传统教育体系,选择了另一条求学道路的留学生,似乎成为了一个用着高额金钱成本,去逃避那根挤破头的独木桥的人。
留学对我来说到底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还是一个不想吃苦的逃兵?
作为一名豆瓣冲浪爱好者,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个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小组。
这个小组成立于2020年,至今已经有五万多名小组成员。
根据小组简介,我发现这个小组是海归留学的失业失学者的收容所。
与大部分都是在读留学生的「豆瓣艰苦留学组」不同,「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里大部分是已经毕业,在职场中沉浮挣扎的「海归废物」们。
小组中的「海归废物」们有些已经回国,正苦恼于自己的工作条件、薪资没有达到自己和家人的预期;有些尚未回国,但已经焦虑起了自己回国后的就业情况。
「名校毕业回国却根本找不到工作」、「文科专业回国的归宿是托福/雅思老师」、「完全找不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又不甘心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兴趣」。
这些小组里鲜活的案例像一击击重锤,一次又一次地砸碎我过于理想化的设想:
我在大学申请文书里将自己塑造成一名未来的艺术从业者,然而事实上,我可能连一份像样的、与艺术行业沾边的工作都无法找到。
恐惧着被带上「海归废物」标签的我,看着日渐高涨的高额学费,内心的负担感以及功利心也在渐渐增长。
那么,四年本科完成后的我,是否会进入一家开出令我满意薪资的公司?
我这样的文科学生,会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虽然在与父母的交谈中我总是被承诺,我的留学决定得到百分百的精神与经济支持。
但是面对着一年数十万的一笔不小数目的学费时,我又非常不可避免地会掉进功利的陷阱。
上礼拜刚考完 IB 大考,在家躺了两天后,我就陷入了疯狂的焦虑,有种我再这样无所事事下去就要无药可救躺着下「地狱」之感。
归国留学生常常会被戏称为「水硕毕业」,甚至刚才提到的「海归废物」,也理解这是一种带着调侃的善意玩笑。
但是当这样的调笑可能成为我的未来时,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恐惧与激增的压力。
■花费百万留学,毕业回国月薪千元,绝大多数海归觉得「工资没达到预期」(来源澎湃号@网易数读)
这样的压力也蔓延在同龄人的周围。
大家很担心一种一步错、步步错的感觉。刚拿到大学录取的我们,就会考虑未来去哪儿读研?
去趟医院,发现内分泌科都要被挤爆了,还大多是中学生。
一方面,我们感激父母为我创造了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因为留学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而痛苦,担心自己无以回报。
我体验着很多人根本不可能拥有的人生经历,却不知道自己能用这段特别的经历创造怎样的回报。
我值得吗?
为了自救,我开始摆正自己的心态,开始思考:
支付着这样的高额成本,留学带给我的到底是什么?
虽然我还没有真正进入美本学习,但是我已经经历了三年的国际课程学习。同样支付着高昂的国际学校学费,
接触IB课程为我带来了颠覆性的对教育方式的认知:
我的学习能力不再被一场考试所定义;我不用被强制性按入过难的数学卷与不擅长的科目;我从未发现过的、在刷题以外的学习天赋逐渐浮出水面。
我第一次知道,早自习不用大声朗读课本或是奋笔疾书,第一次发现自己对于课程的见解,可以在课上当面说给授课老师。
也第一次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因为兴趣而参与的活动,会被参考进大学申请的个人材料中。
在体制内学校时,我曾经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强制撤掉自己的「班委」职务。而进入国际学校后,我发现连「课代表」这样的身份,都不存在于每节课程中。
这些全部都是我在体制内学校没有经历过的、全新的体验。
如果不是进入了国际课程,我不会拥有这样的收获,我也不会有机会接触到不一样的自己。
选择留学,为我创造了追求自己的兴趣专业的机会;让我试着离开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社交环境的挑战;带给我探索更多元、更包容的社会的可能性。
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我的留学选择,或许我所支付的高昂学费并不需要被显化于我的未来薪资,或许这段人生经历为我带来的,会是远大于金钱的回报。
我爸妈总是让我不要忧心,好好享受这段旅程,这给了我很大的宽慰。
我们以前没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专业,进入自己最想从事的行业。所以送你出去留学,申请你最抱有热情的专业,就是希望你不用像我们一样,因为现实条件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写到这里,负罪感仍萦绕在我心头。尤其是在逃不掉的「海归废物」报道里,更是无以遁形。
但我也试图理解,仅仅用起步年薪来衡量海归留学生的选择,也是一种狭隘的评判依据。
教育社会研究学上用两种不同视角来看待教育成果。
其一,这是个人用来获取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优势性拥有物(possession),其二,这是个人完成社会化的更具文化意涵的过程(process)。
那么,教育一环的留学,也能用这两种视角来看待。
如果能有量化的产出,那自然是最好不过,这跟我们自身有关,也跟大环境、大时代也有关。
若我们恰好生在这样一个「文凭贬值」的时代,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值得」,但也要不断告诫自己,从外界评判的声音和自我焦虑中走出来:
留学的意义也不仅仅止于最终的就业结果,而是人生这段无法替代的一段经历吧。
本文系授权发布,转载自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关注我们,看「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用真实对抗焦虑,解决中产育儿难题。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 诚意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