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国留学妈妈圈(公众号ID: usamamaquan)是国内最大留学生家长社群,为对美式教育感兴趣的家庭提供一手资讯,以及原汁原味在线美国课程。
突然家里变得空落落的,他好像连爸妈的心一起带走了。他有没有好好吃饭?他没生病吧?他的学业进展如何?他交到新朋友了吗?每天无数次查看QQ和微信,爸爸妈妈心中有好多担忧,就盼着看到孩子的留言。可是,孩子似乎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就在爸爸妈妈的世界中渐渐远去。爸爸妈妈发信息,他要么不回,要么只简单回“嗯”和“好”。到底,那个曾经跟爸爸妈妈亲密无间十几年的孩子哪儿去了呢?就像鸟儿学会飞翔后总要离开鸟巢,这类家庭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空巢”,指的就是家庭中因为子女外出工作学习与父母分地而居的现象。而随着现在不少孩子从中学就开始异地或者异国求学,很多家庭的空巢期提前到来了。心中有那么多的牵挂与担忧,空巢家长们想方设法维持跟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然而,孩子似乎并不认同。而当孩子关上沟通的大门时,家长就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他能照顾好自己吗?要是学习和生活中有了烦恼,他会不会抑郁?气恼孩子的渐行渐远:难道自己养了只白眼狼?怎么能一离开家就不跟爸妈联系呢?难道他不想我们吗?刚去北京上大学的儿子小东对校园里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突然从枯燥的两点一线中挣脱出来,小东完全沉浸在缤纷多彩的新生活中,又是社团又是郊游,不亦乐乎得没时间给家里打电话。即使妈妈打电话给他,他也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可是不久之后,小东发现,无论他做什么事似乎都难逃他妈妈的法眼。睡懒觉逃了次课,熬夜打电脑游戏,不按时吃饭,妈妈总是能第一时间打电话过来教训他。妈妈肯定没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神通,那就只能是内部出叛徒了。的确,小东妈妈为了对他的状况了如指掌,竟然收买了他的室友,负责每天汇报小东的行踪。甚至连辅导员都被妈妈收买了,只要小东一旷课,辅导员就给妈妈打电话反映情况。小东知道后,不只没有感到愧疚,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接家里电话。他说,他实在无法接受妈妈这么变态地控制他的生活。有位美国妈妈,她的儿子也是刚刚离开家去上大学。一个月过去了,这个儿子居然只给家里打了一通电话,让爸爸把游戏机寄过来。之后,他就再也没跟家里联系过,妈妈给他打电话发短信,他也从来不回。这个妈妈既担心又生气,于是录了一段视频公开在脸书(Facebook)上,很快就有上百万人浏览和转发。在视频里,这个妈妈用诙谐反讽的语气教训了儿子一通。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妈妈啊,是我把你生下来的,肚子上还有好长一道疤。想起来了吗?我想你大概不是忘了我是谁,而是忘了怎么使用手机吧。媒体采访这位妈妈时,她表示,送孩子上了大学,他们真地很为儿子感到骄傲。可儿子拿着爸妈给买的手机,每天都有空联系女朋友,却从来不回他们电话,让他们感到心碎。可似乎,她的儿子完全不能理解爸妈的想法。尤其这次妈妈居然把寻儿视频发到Facebook上,儿子感到特别丢脸,同学们也都在嘲笑他是“妈宝男”,之后与家里的关系更僵了。尽管我们都能理解联系不上孩子时的焦虑,但这些爸妈的做法还是有点儿过激,不仅不会拉近跟孩子的关系,反而将他们越推越远。就像手中握着沙子,握得越紧却越抓不住。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太过紧张。古人说三十而立,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人生特别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始学习如何以成年人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独立”。这样的独立指的是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趋向独立,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思想和行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再以某某某的儿子/女儿的身份出现,不再沿着父母设计的轨道行驶,而是开始塑造他们自己想要的形象,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生活。同时,这种独立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要使自己不受别人的束缚,不被别人控制;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心理上或经济上去依赖别人。当然,很多大学生还做不到经济上完全独立。因此,在实践独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从不受约束开始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不想让父母再像之前那么管着自己:别管我怎么穿衣服,别管我怎么吃饭,别管我怎么学习,别管我怎么交朋友,别管我怎么作息,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当然,你可能觉得实践独立与跟家里联系并不矛盾啊。但实际上,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否给家里打电话、什么时候打、多久打一次、一次打多长时间,都是他们要自己做决定的事,是他们演习独立的方式之一。孩子依然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依然是孩子的父母,但之间的相处模式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渐渐独立,家长需要做的是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都希望能跟孩子无话不谈,孩子愿意把心里话都讲给我们听,但这种沟通上的完美状态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曾经是没长大的孩子,都很清楚“代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觉得有时候跟父母难以沟通,就应该反思一下其实孩子跟我们沟通时也会有一样的感受。这种情况是无论我们自诩再开明也没办法逾越的,毕竟一个年代就是有一个年代的烙印,是无法轻易抹去的。当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跟父母相谈甚欢时,那么我们就更应该能够理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我们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们是白眼狼。我们需要清楚,在为人父母之前,我们首先是人,是普通人,有失败也有缺点,我们需要试图原谅和宽容自己的不完美。尤其在做父母这件无比复杂的事情上,我们更难做到十全十美。一旦坦然面对这样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拥有更随和更轻松的人生态度和教育理念。这时,孩子反而更容易向我们敞开沟通的大门。当孩子还小时,我们是在让他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使他们了解我们的想法,让他们跟随我们的节奏。我们规定了他们该怎么学习,该去什么兴趣班,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该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可如今,他们长大成人,父母子女之间的角色开始互换。我们现在应该开始学着如何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试图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再监控和指挥他们的人生。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远离感到难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沉浸在孩子需要依靠爸妈,而爸妈能够主宰孩子的时期。可孩子的脚步却不肯停留,他们坚定而又固执地走上了新的生活轨迹。其实,我们之前的教育如果得当,就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有时候,我们无法释怀,是因为我们情感上过于依赖孩子。父母往往习惯了把孩子当作自己生活的重心,所以很难接受孩子不再把他们当作重心。想想当初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了总是喊着“爸爸妈妈”,开心时拉着你说个不停,难过时扑在你怀里痛哭不止,每天家里都是热闹喧嚣的。突然有一天,他不再那么需要你了,家里也变得冷冷清清,怅然若失总是难免。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她送儿子到机场,盯着他的背影排队安检,等候他能在消失前回头看自已一眼,“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样的场景让无数父母读了都心有戚戚然,可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代代人的必经之路。离开家去读大学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孩子每天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怎么优异地完成学业,怎么在假期找到实习,怎么跟室友和谐相处,怎么让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而当孩子毕业步入社会,职场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的重心离父母又远了一些。直到结婚生子,父母似乎愈加边缘化。但这不意味着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也随之消失。夫妻之间的爱是陪伴,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却是手放开,放开让孩子去走他的人生路。对于步入成年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做孩子全神贯注的观众和不知疲倦的拉拉队,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正如德国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写的那样,“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即使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会存在无限距离,而我们又能爱上这样的距离感时,我们才能真正携手同行。”#男孩培养是世界难题?看「伊顿妈妈」如何破局
6月6日 19:30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上下滑动,底部扫码加入讲座群
近期直播覆盖主题:美本申请系列、学霸分享、英国低龄留学、艺术留学等,欢迎点击红色预约按钮,一键预约感兴趣的场次👇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