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要求网暴者早日遭到刑法的制裁!
武汉小学生妈妈坠楼事件还在发酵。
事情发展到这里——
孩子事故不治身亡,妻子也坠楼而去,孩子父亲处于崩溃边缘。
原本幸福的家庭,碎了满地。
虽然目前还无法断定网络暴力是否是致使这名年轻母亲轻生的直接原因,
网暴这个词,无疑再次在互联网上激起了千层浪。
最初的悲剧,发生在今年5月23日。
湖北武汉一小学生校内发生一起车祸,一名一年级学生被老师开车撞倒,送医后死亡。
当时不少人都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这起惨痛事故,唏嘘不已。
孩子才一年级,正是天真灿烂的时光啊,生命却如此不幸戛然而止。
后来的消息是,事发课间,肇事司机是四年级班主任,已被警方带走。
现实是,无论怎么罚怎么判怎么赔,孩子再也无法起死回生。
这位母亲去学校讨说法,讨公道。
却因为“冷静、妆容精致、穿搭得体”,被无数网友冷嘲热讽。
“这位妈妈想成为网红吗?”
“这是孩子妈妈吗?怎么说话这么冷静??”
“穿这么正式”
“好像说别人家的孩子”
“她失去了孩子还有心情戴耳环?”
“就是很假”
……
类似的声音,像一堵墙。
压得原本内心已经伤痛难忍的妈妈,喘不过气来。
当时这位妈妈去学校讨说法时还是比较冷静的,应该是受创应激了。
因为这位妈妈化了妆,戴了耳环,看起来是位体面女性,颠覆了以往镜头面前人们见惯了的“要死要活”的形象,就是心里不痛不痒?
没有经历过的人,必定是无法真心理解别人这种丧子之痛的。
然而网暴的声音却越来越多。
有人指责她的衣着,有人对镜头里她的身材评头论足,还有人说她不依不饶,质问她到底想要个什么说法。
全然不顾这是一位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
这些猜疑的声音,渐渐成了一把把插在年轻妈妈心上的刀。
慢慢的,她开始越来越悲痛,难过到无法自拔。
很难想象,她花了多大的气力才调整好心态面对镜头。
更难想象,多么抑郁多么心如死灰,她才会选择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了。
这位年轻妈妈坠楼了。
网络上终于浮现出了越来越多和以往不同的声音。
一位网友悲痛说道,
同事和这位年轻妈妈住在一个小区,“据说她的家庭非常富有,根本不是差钱的主。”
却因为穿名牌,长相精致,最终成为网友口中本年度武汉最悲伤的事…
孩子和妈妈终于团聚了。
那些根本不明真相,却因为发声不用成本,不断在网络上网暴别人的键盘侠,也终于能闭嘴了。
人死不能复生,可活着的人,总该做些什么。
去逆转不公,打击邪恶。
去扶持弱小,助其脱困。
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为了毕业照上的自己更显明媚鲜艳染了粉色头发。
她把给爷爷看自己硕士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却遭到各种网暴。
有营销号搬了她的图,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起了课;
很多人针对她的粉色头发,辱骂她“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
甚至还有人攻击她生病的爷爷,造谣称“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
女生因此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今年2月19日,郑灵华走了,去世前她和抑郁症抗争已有半年多。
去年4月8日,上海一位女性市民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本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外卖员看到这位女士的求助消息,跨越27公里为其送菜一解燃眉之急。
女顾客为了表达感谢,在转账被婉拒的情况下,为这位外卖员充了200元话费。
却因此遭到大量网暴——
“怎么才200?”“就200块?上海人太精明了”、“善良这么廉价吗”、“打发乞丐呢?”“这不是正能量,这是欺负老实人”……
最后这位女士不堪重负选择轻生。
网暴影响下的悲剧,还有那个去世时年仅15岁让人无比心疼的男孩,刘学州。
去年1月24日凌晨,刘学州在微博上留下一封遗书。
阐述了自己度过漫长苦涩的童年后,寻亲成功却被亲生父母拉黑排斥,继而又接连遭受网暴。
心灰意冷的他,最终选择了服药自杀。
每每这样的悲剧发生,
总有人心痛道,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些因为网暴草草结束生命的人,犯了什么错?
事实上,他们没有任何要被如此对待的过错,只是一如你我的普通人。
却因为某个点不称某些网友的心意,就被戴着有色眼镜贬低、斥责、胡乱扣帽子。
甚至被人肉,挖出背景住址电话,以进一步人身骚扰。
刘学州的悲剧发生后,对于互联网上的网暴者,不是没有处罚。
某网络社交平台作为回应,决定对排查出的1000余名在此期间对刘学州发送私信的用户暂停私信功能。
但仅仅禁言,是远远不够的。
网暴如野草,斩不断,除不尽。
就像这次悲剧发生后,无数正义愤然网友呼吁网暴入刑。
几乎每一次这样的悲剧之后,都会引发同样的效应。
众所周知网络暴力的犯罪成本低,带来的杀伤力却极强。
藏于网络背后一个个肆无忌惮的个体,把网络社交平台变成了网络暴力的温床。
这一次,在呼吁网暴入刑的同时,我们也该认真思考,治理网暴究竟难在哪里?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网络暴力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网络暴力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要承担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按诽谤罪、侮辱罪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但现实中遇到网络暴力的人,想要直接用刑法来维权,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界定难。对于网络暴力,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
结合现行相关规定,通常有三个条件,一是发布的言论是否有侮辱性;二是捏造事实、凭空杜撰的虚假信息;三是侵权性和煽动性、比如带节奏的攻击言论。
其次,由于诽谤罪和侮辱罪一般是自诉案件,当事人想寻求警方介入很困难,只有达到比较高的条件才能转为公诉。
再者是取证难。
靠自己的力量去找隐藏在匿名账号背后的人,本身就是一件周折困难的事。在维权过程中,更有可能遭受二次伤害。
粉发女孩生前一直在自主收集证据,试图通过法律维权。她也曾鼓起满腔勇气,现实却是,这个漫长过程中她早已承受不住。
此外,还有一种论调几乎能cpu每一个深陷网暴的受害者。
“承受不住恶评,那你为什么要上网?”
这种话听得多了,受害者会自我怀疑,是否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了。
事实上,这是网暴者将自己行为合理化的惯用套路,同样属于暴力。
那么面对网暴,我们到底要怎么维权?
根据法律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就已经构成了诽谤罪。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录屏或截屏的方式,记录不同时段网暴信息的浏览量。
其次,取证时可寻求平台帮助。
网络社交平台因为有后台运营和监管渠道,在取证时相对更为容易。
平台除了加强监管外,在没有收到用户举报时,应及时提醒用户开启隐私保护和隔离;在接到用户举报后应及时留存相关证据,以便提交司法机关进行认定。
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也应及时对违法者作出行政处理。
记住,受害人是可以同时追究网暴者责任和平台责任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拨打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21”,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等举报热线。
雪崩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人说,孩子死了,你再闹又能怎么样?
有人说,在逆境中你体面的样子根本不像孩子亲妈。
有人说,这个人真假,都这时候了还有心情打扮自己。
这世上的流言蜚语源源不断,能击穿人心黑暗的,只有善意和刑法。
愿你我永远不会陷入这样的苦难。
更愿已经置身其中的人,能像个勇敢的战士,挺直了背脊,为自己奋战。
ref:
检察日报《网暴入刑不是问题,有效落地是根本》
凤凰网《告他!让每个网暴受害者不再成为下一个“粉色头发女孩”》作者陈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