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场能吃的艺术展,逛完我饱了
武汉人有多会吃?
不论是以“麻”著称的川菜,以“辣”闻名的湘菜,以“鲜”知名的粤菜,还是以“精细”取胜的淮扬菜.......
武汉人对待美食,一个词可以概括——兼容并蓄。
只是偶尔在大快朵颐之余,免不了一阵唏嘘:我们楚菜何时能出圈?
别急,这不就来了。
前几日,国际知名艺术家史金淞的新作“美食剧场”——《食物现场》,在武汉芷美空间成功地展开了预演及首演。
上下三层动线,7个不同的主题展厅,持续不断研发荆楚料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新楚菜艺术展”。
观展的注意事项只有一个——别吃撑了。
一场能吃的艺术展该怎么逛?
一杯荆楚酒,摇曳着晶莹绚丽的色泽,和水果一起飘散着清冽的酒香。
“喝过酒,我就是诗人。”
彩色的缤纷世界,链接了远古和此刻,在朴素又浓烈的谷物香中,窥见那个饮酒放诗,纵情高歌的时代。
一个转身,来到云梦大泽,中华鲟神龙见首不见尾,在雾气蒸腾中,重现鱼米之乡的勃勃生机。
中华鲟的鲟鱼卵是鱼子酱的前身,神秘的中华鲟鱼子酱也被认作为“料理界的奢侈品”。
犹如黑珍珠一般圆润饱满的鱼子酱,入口时爆裂的鲜咸,就像海洋的味道,让人着迷。
步伐再次纵向延伸,来到土里埋着土豆和蚯蚓的树下。
只是闻起来,怎么有股可可香?
用铲子挖开肥沃的“黄油黑土地”,里面藏着一颗颗能“爆浆”的恩施小土豆。
咬一口,土豆粉糯香甜,中间掏空后灌入的芝士奶酪,瞬间在嘴里爆开,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展厅内,恩施土家族的腊肉,自带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未曾想,还可以成为一道分子料理。
在感官实验室的实验台上,食物化身为显微镜下的纹理、组织和结构,分子式漂浮在半空。
时间被拉长,蜜瓜和火腿也抛弃了自己原有的形态,流动在试管中,成为一道可以饮用的“新楚菜”。
原来这就是分子料理的魅力。
离开室验台,来到了泡菜实验罐的博物馆。
84个透明的坛子里,有着形态各异的不同泡菜,整齐排列在橱窗中。
壮观的场面让人不禁联想到每逢过年,身边训练有素的“泡菜女将”们,封存好一整年的脆爽,来年时细细品味。
荆楚大地上,兴山县的菌菇就像是行走的艺术品,在木桩和泥土中,盛放着自己的妖娆和妩媚。
“树上长满了耳朵,树比我们更听话。”
树桩从天而降,悬挂在半空中,若隐若现的光影下,新鲜的黑木耳在树木的纹理中热情绽放。
穿梭其间,有种穿梭在深山丛林的错觉,处处都是荆楚文明的回音。
拾级而下,迷雾中的美食花园向你发出邀请。
蓝莓、芒果、柠檬、猕猴桃......各种植物、果树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小森林,小青柑+普洱变身的汽泡茶就藏在其中。
蝉鸣鸟叫,蝴蝶翩飞,花枝摇曳,果树飘香。
满目的绿色中,艺术装置和琳琅美食隐匿于此。
卡普尔浓郁的蓝色秘境、科技感十足的神秘太空舱、若隐若现的红色长寿椅;
神农架悬崖蜜+蔬菜粉末特调的食物颜料,在手工糯米纸上尽情DIY绘画创作......
这是一座秘密花园,也是人类繁衍的希望。
最后的最后,是《最后的晚餐》。
在这个充斥着稻谷香气的展厅里,主演是一头夷陵牛,旷野锁不住奔腾的心。
农夫在城市晃荡,牯牛也不再用于耕田,曾经熠熠生辉的农耕文明,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遗失.....
在美食剧场中,观众是演员,食物是道具,食客是导演。
我们在酒香中,感受“稻粢穱麦,挐黄梁些”的稻米文化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漫溢流淌;
在雾气氤氲的渔船中,感受楚先民文化诞生之初的波澜壮阔;
在感官实验室的腌制腊肉中,品尝时间的奇妙与美好;
在一棵棵木耳树下,聆听远古文明的呼唤;
在树影婆娑的森林秘境中,探寻生命的起源;
在最后的晚餐中,与万物共情,与自然同频。
每一次在展厅中的游走,每一次和食物的互动,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探索。
///
“美食剧场”首演——史金淞作品《食物现场》,是全球首次全面以食物为主导的生态艺术展览。
借助“美食剧场”的展出,芷美空间也与多个湖北地域企业单位合作,助力农副产品推广,发“新楚菜”概念之先声,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
当健康生命成为时代关键词,我们如何通过食物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生物学科技日渐与艺术产生关联,我们如何融合两者的语言,酝酿一个艺术化的⻝物生态场域?
美食剧场,我们既是观众,也是创作者,在场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剧情里的台词......
编辑 / 金柯小辣椒
摄影 / 虎子
设计 / JOJO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