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什么说“重蹈日本经济覆辙”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说“重蹈日本经济覆辙”是个伪命题?

公众号新闻

很多人在互联网上“摸着日本经济过河”。

什么意思呢?日本经济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美日贸易战、日本半导体产业溃败、日本泡沫危机、日本“消失了三十年”、日本老龄化危机。给人感觉,日本积累了很多教训,值得我们警惕。

互联网流行一个说法:我们不能重蹈日本经济覆辙。

我想,日本经济覆辙是什么呢?

日本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超过绝大部分国家;

日本老年人预期寿命全球第一,生命质量非常高;

日本科技企业在泡沫危机后浴火重生,在半导体、化学材料、机械制造、机器人等上游技术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而且全球化程度非常高;

日本股票从2012年开始触底反弹、经历了十年左右大牛市,最近日经指数突破了三万一千点,创下了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新高。

如果找问题肯定是找得到的,比如说泡沫危机、“消失了三十年”、老龄化危机等等。

日本经济到底怎么样?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些说法,有哪些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四大问题:

第一,广场协议是不是美国的“阴谋”?

第二,日本泡沫危机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日本是否真的“消失了三十年”?

第四,日本如何应对老龄化危机?

广场协议是不是美国的“阴谋”?
1985年,美国和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一项协议,就是五个国家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其他四国货币集体对美元升值。这项协议,因纽约广场饭店而被称为广场协议。
很多人认为,美国通过这个协议,逼迫日元快速升值,最终导致日本爆发泡沫危机。这是美国狙击日本的阴谋。当时美国和日本还在打贸易战,如果把这个背景加入,阴谋论可信度增加了不少。
但是,我们还是回到事件本身,还原广场协议的来龙去脉。这五个国家为什么要签署这份协议?其他四国货币为什么要对美元升值?
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此之前,美元涨得太厉害,其它四个国家的货币跌得太多。
我们要回到70年代,当时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滞胀危机。1979年美联储主席沃尔克走马上任,使用虎狼之药,把利率提高到20%以上。在1985年之前,还是维持在8%以上。
这会导致什么问题?
美国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回流,美元汇率大幅度上涨。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的水平。
这谁受得了,谁也受不了。
首先是美国受不了。美元的大幅升值,重创了美国出口,导致贸易逆差快速增大。1984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创下历史记录。
还有,当时里根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在迅速扩大,偿债负担很重。1980年,美国政府利息支出520亿美元,1986年涨到1420亿美元。
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也受不了。这些国家的货币对美元贬值太多,有人说货币贬值不挺好吗,可以促进出口。但是,货币贬值太多,问题也很大:一是本国商品出口多,但卖得太便宜,利润率下降;二是进口成本大幅度增加,进而会提高出口成本;三是可能引发资本大规模外流。在此之前,拉美国家已经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
这五个国家都受不了了,协商让美元贬值。
有人想,美联储自己降低利率,美元自然就贬值了。但是,当时美联储和白宫有分歧。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担心,利率下降会再次引发大通胀。沃尔克因为抗击通胀成功威望正盛,里根总统拿他没办法。但是,新上任的财长詹姆斯·贝克想到了一个迂回的方法。
什么办法呢?他牵头召集了其他四个国家的财长和行长到纽约协商让美元贬值。
注意,当时虽然布雷顿森林解体了,但还不是完全自由汇率。贝克把大家召集一起协商让美元贬值,这样,美国可以提振出口、降低赤字压力;其他国家可以降低资本外流的压力。
不过,美国内部是有分歧的,沃尔克在回忆录中说,他内心里并不愿意这么做,这事主要由财政部来主导。这就是美国官方的态度。
日本什么态度?除了美国之外,日本是促进这项协议最积极的国家。原因是什么?除了以上说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跟日本国际化战略有关系。当时,日本制定了国际化战略,帮助日本企业向海外扩张。
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70年代石油危机,日本化工、钢铁等重工业面临巨大挑战,日本政府意识到必须产业转型升级,将这些高耗能产业转移到亚洲其它国家。
第二,当时美国和日本长期打贸易战,汽车、电子等企业不得不跑到欧美国家投资。
日元升值,可以提高日元的对外购买力,帮助日本企业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和收购。所以,日本很主动干这事。
根据广场协议,日元每年要对美元升值5%,日本财长竹下登甚至说:“日元升值20%都OK。”
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企业果然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在美国买地、买工厂、买银行甚至把洛克菲勒中心都买下来了。
了解了广场协议的来龙去脉之后,它是不是美国人的阴谋?当然不能算。
首先,这事主要是之前美元涨得太多引起的,五个国家都受不了。其次,美国内部有分歧,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不愿意降息,财长贝克没办法才出此下策,这顶多算是贝克的阳谋。然后,日本也是积极推动的一方,试图提升日元来支持国际化战略。
沃尔克和日本大藏省行天丰雄合作写了一本书叫《时运变迁》,其中就有广场协议这一段。
这两位美国的和日本的官员,是这个协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都否认了阴谋论。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行天丰雄被称为“日元大师”,他主导了包括“广场协议”在内的几乎整个日元国际化过程。他承认,当时美国跟日本打贸易战,用日元升值来给日本压力,但是否认日本在这协议中是被动的。
最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广场协议签订后,美国的情况反而更糟糕。
一方面,美元快速贬值没有阻止贸易赤字恶化,另一方面,美元快速贬值还削弱了美国政府的外债支付能力,1987年,美国第一次从净债权国变成净债务国。
另外,日本和德国也受不了,出口迅速下降,同时资产泡沫快速膨胀。
这个时候反过来了,各国都受不了美元过快贬值。
所以,1987年2月,就在广场协议签署一年半的时间,美国又召集另外六个国家签署了另外一份协议,叫卢浮宫协定。
当时还加入了加大拿和意大利两个国家,一共是七个国家。这份协议不是让美元贬值,而是让德国马克、日元对美元保持稳定。
很多人知道广场协议,但是不知道卢浮宫协议。其实很快美国就受不了,不希望日元对美元升值太快。
有意思吧。这两个协议,都是当时几个国家干预货币的协议,说白了就是瞎折腾、乱折腾。每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的目的,但谈不上什么阴谋。
日本泡沫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看日本的泡沫危机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到底跟广场协议有没有关系?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一样,都签署了广场协议,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经济没有崩溃,只有日本崩溃了?
我先把观点说出来:
日本泡沫危机,不仅跟广场协议有关系,还跟卢浮宫协定,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日本错误的货币政策。
从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日本每一次经济危机,基本上都跟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有关系。日本这次泡沫危机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具体来看。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一边答应美国,日元对美元升值;另一边在国内不断降息,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大肆发放日元。这好比,在一个牌桌上,一边筹码兑换比率在上升,一边我还给桌面下给自己人开小灶、递筹码。
日本央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汇率一路走高,到1987年11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从242快速上升到到120,相当于翻了一倍。
这对日本出口制造业带来明显的冲击,日本出口规模在1985年四季度到达巅峰,然后迅速下降,连续两年萎缩,到1987年四季度才触底。日本央行为了拯救出口制造业,决定下调利率降低制造业的融资成本。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一年时间,日本央行连续五次下调贴现率,
从4.5%下降到2.5%。这是什么水平?2.5%,是日本历史上贴现率的最低水平,也是当时国际最低水平。
在这段时间,日本银行释放了大量的贷款,经济杠杆率大幅度增加。但是,这些货币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入日本的楼市、股市,资产泡沫迅速扩大。
到1989年底,日经指数接近3万9千点的历史峰值,股票总市值超过了611万亿日元。当时,东京银座的土地拍卖价格超过30万美元/米,卖掉东京一个广场,就可以买下美国加州。
日本人真的走出去,在全球、在美国到处“买买买”。日本央行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和日元升值政策,日本企业一边从银行那里获得廉价的日元,另一边因为日元升值可以换取更多的美元,然后在全球大买特买,买到美国人都有点心慌。
有人会问:日本央行超发日元,日元为什么不会贬值,反而升值了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时日本、美国都还不是完全自由汇率,价格机制不灵敏,日本央行在干预日元升值,美联储在干预美元贬值,这阶段美联储正在快速降息,反向支持了日元升值。
第二,日元长期以来被低估,日本长期压低日元汇率支持出口,这时日元快速升值其实是一次报复性修复。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信息:
其实,当时,德国也采取了跟日本类似的政策,一边推动马克快速升值,一边在国内降低利率,把利率降低到3%。结果也跟日本差不多,出口快速回落,资产泡沫后趋势明显,只是没有日本那么严重。
这个时候,日本和德国不知道泡沫风险吗?
当然知道。那为什么不采取措施呢?
他们其实迅速地采取了行动。这个行动就是前面说到的卢浮宫协议。就在1987年的2月,美国、日本、德国就一起签署了卢浮宫协议,希望共同干预,稳住日元和德国马克,不要继续对美元升值了。
怎么稳住呢?
德国这边行动更加迅速,利率从3%快速上调到6%。这个时候,日本央行再次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们行动迟了。为什么?
德国央行大幅度加息,导致马克对美元汇率大波动,引发了市场恐慌和蝴蝶效应,美国爆发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这天,道琼斯工业指数在开盘后三个小时内,狂跌508点,5000多亿美元的市值瞬间蒸发,这是美国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全球金融市场风声鹤唳。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快速出手、力挽狂澜,采取了短暂的降息来应对危机,给市场输入流动性和信心。“黑色星期一”之后一年内,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都比较谨慎,而日本央行就更加谨慎,甚至可以用保守来形容。
在卢浮宫协议之后,日本央行两年多时间没有加息,一直维持2.5%的超低利率,一直到1989年5月份开始加息。
这时,看到资产泡沫失控,日本央行开始着急、迅速加息,一年多时间里,贴现率从2.5%拉到6%。
这是自杀式操作。1990年,日本央行大幅度加息,偿债成本大增,市场流动性紧张,最终刺破了经济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日本经济长时间陷入低增长。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日本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还没有恢复到泡沫巅峰时期,日经指数从2012年开始持续上涨,最近突破3万1,但还是没有恢复到泡沫巅峰时期。
有人说,这是日本央行主动刺破泡沫。其实,没有哪个行长敢主动刺破泡沫。格林斯潘曾经跟伯南克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紧缩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风险,但是这项政策最终会不会触发风险,这是不能确定的。
做个总结,有两点:
第一点,广场协议不能算是美国对日本的阴谋,它跟日本泡沫危机有关系,但泡沫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还是日本央行错误的政策,先是超低利率政策,后是错过了加息的机会,最后激进加息。
第二点,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以及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这些对汇率、利率的干预行为,在短时间内引发了两大危机:一是1987年美国股灾,“黑色星期一”;二是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
日本真的“失去了三十年”吗?
泡沫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增速迅速下降,然后持续低迷,日经指数一路下滑,一直跌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从3万8千多跌到8千以下。千禧年的时候,大家总结说,日本经济失去了十年。后来发现不对,低增长一直持续,然后说失去了二十年,现在又说失去了三十年。
我们看数据,1994年,日本的GDP是5万亿美元左右,2020年,还是5万亿美元左右。泡沫危机之后到现在,日本人均GDP一直在4万美元上下波动。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风靡一时的索尼、松下等电子产品、家庭产品,在市场上消失了,中国的美的、格力、创维取代了他们。
日本这三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泡沫危机爆发后,最开始,日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日本的经济高增长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只是股票价格下跌、房价下跌,跌了之后它会涨回来。1995年、1996年经济和股市稍微恢复一些,但是1997年又遭遇亚洲金融危机。
整个90年代,日本人经历了过山车的时代,是一个风格切换的时代。日本家庭从过去的大手大脚花钱转变为精打细算,日本企业从过去的“买买买”模式,转变为“卖卖卖”模式,从大规模借钱,转变为还钱、存钱、回收现金流。
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资产负债表衰退”。什么意思呢?他发现,从1995年开始,日本企业从过去的利润最大化集体转向负债最小化。虽然当时的短期利率接近零,但是企业不但不借钱,反而在加速还贷。到2002年,净负债偿还额已经上升到30万亿日元。
当下中国人其实很容易理解资产负债表衰退。泡沫危机爆发后,资产和收入大缩水破坏了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大涨,这个时候,企业不是忙着贷款、忙着赚钱,而是忙着卖掉劣质资产、卖掉不赚钱的业务,忙着还钱、忙着存钱,修复资产负债表,想方设法活下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出清的速度加速,索尼、松下这些日本大企业把大部分不赚钱的终端业务都卖掉了。现在,我们在市场上基本上看不到日本的电子产品和家庭产品。
上面这段,就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故事。
但是,下面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在这个阶段,日本其实在艰难的转型。怎么转型呢?重点讲两个:
第一个转型,往上游核心技术领域、基础科研领域转型。
日本企业卖掉了不赚钱的终端业务,转向化学材料、精密制造、核电、新能源、半导体、机器人等上游及核心领域转型,将资源集中在核心技术研发上。
比如,松下从家电转向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夏普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东芝转向大型核电、氢燃料电池,日立转向电梯、智能电网,安川电机原来做马达、发动机,后来转向工业机器人,现在是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企业之一。
索尼的转型是最晚的、最艰难的,索尼比较成功的转向医疗仪器,他们的医疗内窥镜现在在全球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场。
日本政府为了配合日本企业的技术转型,大力投资基础科研。在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但是,泡沫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只投资科研。
从1990年开始,日本对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就是最高的,到了2015年,科研投资接近政府财政收入的3.5%。
1995年,日本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增加科研经费,计划培养1万名青年科研负责人。到2015年,这个计划已经实行到第四期。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在基础科学上积累了雄厚的实力。20多年来,日本获得诺奖20多个,几乎每年都有一位诺奖获得者。
基础科学是应用性技术创新的上游,日本政府对基础科学的投资,帮助了日本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水平。比如,日本政府支持化学材料研究,这项研究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技术。现在,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方面处于顶尖水平。
从技术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日本企业的转型是成功的。现在,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材料、医疗技术、精密电子、生物科技、大型核电、氢燃料电池、电力电网、机器人研发等上游技术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第二个转型,那就是制度改革。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体系,二战后,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又进一步改革。但是,一直到1990年代,日本的制度都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1996年,桥本龙太郎担任首相,开始着手改革。199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改革基本法》。然后,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订,结果是几乎修改了所有的法律。一些学者称这次改革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主要源于金融体系,金融政策失误制造了金融泡沫,所以,这次改革首当其冲是金融制度,日本政府提出的是金融大爆炸改革。这是模仿80年代后期英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提出要把东京打造成一个自由的、透明的、全球化的金融市场。
日本推动了金融市场化改革,1995年日本实现利率自由化,1998年实现外汇自由化,日本金融市场彻底开放,打造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这促进了日本金融的恢复,最近十多年,日本金融资产有国际避险的属性。最近,日本股票大涨跟大量国际资本买入有关系,巴菲特提前两年就买入了,又大赚一笔。
1997年以后,日本修订了银行法、保险法、信托法、金融商品交易法等所有的金融法律。同时,金融制度改革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打破了二战后形成的“护送船团方式”的金融体制。
“护送船团方式”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大而不能倒”的制度。二战后,日本形成了三井、三菱、住友等六大财阀,他们控制着银行、金融业务。而“护送船团方式”,不允许金融机构发展过快或者破产,实际上保护了他们。
但是,这次改革打破了这一点,1997年,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证券,大型银行北海道托殖银行相继破产。这标志着二战后的旧金融体制土崩瓦解。日本金融改革和制度改革也促进了日本的经济转型。
到这里,做一个总结:
从宏观上来看,泡沫危机之后,这三十年,GDP规模和人均GDP没有增长,CPI长期在2%以下。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失去了三十年。
但是,从微观上来看,日本的企业在经历过艰难的转型后,技术水平比之前更强,现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上游技术领域。
另外,日本家庭的消费福利肯定要比三十年前高,虽然人均GDP还是4万美元、家庭收入增加不多,但是三十年前用的是“大哥大”,现在用的是智能手机,消费福利也有很大的改善。
你看,宏观和微观放在一起似乎是矛盾的,日本经济这三十年,更强了还是更弱了、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算不算“失去”?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日本之谜”。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
我理解是,过去三十年,日本的经济、科技和家庭的消费福利,肯定是增长了的,但是没有在GDP中体现出来。
为什么呢?
原因是,泡沫经济时期推起来的GDP水分太大。1985年才1.4万亿美元,1990年就到了3.1万亿美元,翻了一倍多。这里面货币泡沫太大。
泡沫危机爆发后,其实是在暴力去泡沫、挤水分。1995年利率自由化后,1998年外汇自由化以后,资本可以自由流通,日本的国内资产开始接受国际定价,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的GDP,以美元计价的GDP,越来越真实。
所以,三十年前和现在,看起来GDP规模差不多,都是5万亿美元,成色差了很远。
日本如何应对老龄化危机?
接下来,重点讲日本的低生育和老龄化的挑战。
很有意思的是,泡沫危机爆发后的90年代,日本快速进入低生育、老龄化社会。这是不是一个巧合。泡沫危机后,很多年轻人就不生孩子或少生孩子了,同时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那波人开始大规模地进入退休年龄。
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在2005年降到了1.26,未满15岁的青少年占比在2015年降到12%。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在2020年超过28%。
现在,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低生育和深度老龄化国家。
低生育、老龄化会带来什么挑战?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存在误解,认为低生育、老龄化是错误的,带来经济低增长。其实,低生育、老龄化,是一个社会,每个人、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预期边际收益率做出的选择的结果,它不存在好坏之分。如果低生育、老龄化是错误的,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就是错误的。这是胡说八道,因为生育权是归属个人的,由自己自由支配的。
这里,真正要注意的是,是不是有不合理的政策额外地提高了生育成本、教育成本,比如,房价扭曲、教育资源不平衡,让年轻人不敢生小孩。
低生育、老龄化真正的挑战就是养老问题,养老金不足。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完善,老年人养老金水平很高,一对退休老人拿到的养老金收入,跟一对年轻人的工资收入差不多。泡沫危机之后,年轻劳动力减少,同时退休老人快速增加,日本的养老、医疗支出大幅度增加。
日本人均社保支出在过去15年内增加了50%,其中老龄化相关支出占比从1975年的33%提升到2015年的68%。
2021年,日本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当年政府总支出的33%,除去债务相关支出和再分配支出后,占政府一般开支超过50%。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政府差不多一半的财政都用于社保,用于养老、生育、教育和医疗。
这让日本财政不堪重负,怎么办?
借钱。
2021年,日本的财政预算总额106万亿日元,其中超过的资金40%靠借债融资。
谁借钱给日本政府?
日本央行。简单来说就是,印钱。
日本央行,是全球最早实施负利率的央行,也是最早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央行,还是最早大规模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央行。
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大举购买本国国债,同时拆借利率下调至负数,日本成了第一个实施负利率的国家。另外,日本股票价格下跌,日本银行买了很多股票,现金被套牢。为了拯救银行,日本央行开始直接购买银行持有的股票,向商业银行注资。这些政策本来打算在2007年末逐渐退出。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日本央行只能接着买。除了买商业银行手上持有的股票外,从2010年起还开始购买指数基金(ETF)、企业债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这个阶段,日本央行大规模向股市注水,2012年日经指数开始触底反弹、持续上涨。
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股票ETF市值占到总资产的5%左右,
占东京证交所股市总市值的比重也已达5%左右。可以说,日本央行成为日本股票最大的买家、最大的股东。最高峰时期,日本央行是40%日本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这其中包括优衣库的母公司。
2013年,日本开始搞安倍经济学。什么是安倍经济学,其实就是货币超发和财政扩张。日本央行超发货币,一是压低利率给企业融资;二是压低日元汇率刺激出口,三是给日本政府提供大规模融资。
接着,日本央行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给日本政府提供融资支持。什么叫收益率曲线控制?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提高到0.25%时,日本央行就买入,现在到0.5%,日本央行就买入。这样,日本央行把利率压低持续给日本政府提供非常廉价的债务融资。这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日本央行从“最后贷款人”变成了“最后的买家”。日本央行是日本政府最大的债主,国债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5%左右。
现在,日本政府债务超过9.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90%,是全球负债率最高的发达国家。
你看,最近20年,日本政府只干了一件事件,那就是借钱发养老金。日本央行也只干了一事情,那就是印钱买国债、买股票。
好的,我对老龄化这部分做一个总结。
我的观点是:一个国家,当生育率下降,老龄化提速,意味着开始进入“瓦格纳加速期”,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需求开支迅速扩大,政府的财政必须从投资财政快速地转向福利财政。
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老龄化给日本政府带来的债务负担更重要。原因可能是:泡沫危机漫长的出清周期跟瓦格纳加速期叠加。
所以,泡沫危机之后三十年,日本经济出现“三低一高”的现象,就是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债务。今年有点不同,通胀有所上升。但其实,日本企业是转型成功的,日本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依然很强,主要问题还是养老负担过重导致政府债务负担太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日本经济强势复苏?具备去中国化的底气了?采访了107个家庭后,哈佛教授发现:教育拼爹,可能是个伪命题。七十二 审敌印度超越中国到底是不是伪命题?美联储不想重蹈覆辙 投资者恐需摸黑前行当HR问到你的职场“空窗期”……如何回答才不是送命题?让一个妈妈保持情绪稳定,可能是个伪命题松弛感就是伪命题运气不好遇到租霸!又有新的出租法规通过?警察来了竟说“没辙”?5046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15长篇小说《如絮》第一百一十五章 哈尔滨-1954年 1 坝顶普京承认犯了大错误,中国也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俄军覆辙70%魔咒是伪命题!中美GDP差距拉大不能归结于美国“注水”平衡是个伪命题,答案就在常识里如何避免重蹈硅谷银行覆辙?视频 | 我们会重蹈日本覆辙陷入三十年经济停滞吗?七十一 伏击对话马国川:经济、人口、贸易,从日本经验看中国未来 | 今日直播“纯净美妆”,真实践还是伪命题?日本经济下行期的黄金赛道预制菜单独开店是伪命题俞敏洪称年轻人迷茫时可适当“躺平”,躺平是伪命题我们会重蹈日本覆辙,「资产负债表衰退」要来?可不是这样!|直播总结高盛:对日本经济看法的一些更新“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影响不消褪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吗?采访了107个家庭的哈佛教授:教育拼爹,可能是个伪命题。美联储历史学家:美国或重蹈1970年代覆辙为什么说重蹈日本经济覆辙是个伪命题澳洲或出台WeChat禁令,还考虑扩大tiktok禁令,中国官媒:勿重蹈覆辙凯风创投王立铭:first-in-class或为伪命题,中国创新药面临时代主题切换|36氪专访马云回来了,张三兴该怎么办为什么说王熙凤的痛苦是加倍的?为什么说秦可卿是贾府败亡的根本?真实的狼群充满家族温情,狼性文化是个伪概念让大模型可控可信是个「伪命题」吗?|年度AI对话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