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次战略巨变,北方正在崛起!
来源:行业报告研究院
过去2年,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现象,曾受到坊间热议。
很多数据都有所体现。
例如,北方15省市占全国GDP的份额,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7%,到2012年缓慢下降至42.9%。而2012年之后短短7年,突然就骤降至2019年的35.4%,2021年进一步下降到了35.1%。
再例如,1978年,中国GDP产出前10名中,有5个北方省份。到了2021年,只剩下山东和河南两省。
如果将视野换到城市,我们一样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根据2022年GDP数据,全国有20多个GDP超万亿城市,其中地处北方的“万亿城市”只有5个。
除了北京市GDP4.2万亿外,其他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2万亿。
而南方的“2万亿以上城市”则有上海、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6个。
另外在北方城市中,排名第二的天津市,GDP只有1.63万亿,不仅连北京的一半都没有达到,更是连全国城市排行榜前10都没有挤进去。
至此,拥有特殊地位和资源的北京,成了唯一一个进入全中国GDP排名前10的北方城市,在一众南方城市中,显得形单影只。
此时,互联网对于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讨论,也了达到巅峰。
但是在2023年,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逆转。
北方正在崛起
中国经济格局发生逆转的信号,其实在2022年已经有所显现。
柏年刚才提到过,2021年,北方地区占中国GDP的份额下降到35.1%,为历史最低。
但根据2022年统计数字,南方16省GDP总量在当年度达到77.8万亿人民币,北方15省合计为42.6万亿。
北方GDP占比下跌趋势,第一次得到扭转,由35.1%上升到了35.4%。
如果说“北方GDP占比上升0.3%”的数字,还不太起眼。那么“东北GDP增速上升至全国第一”这个消息,可以说是明晃晃的信号了。
2023年5月,全国第一季度GDP数据发布,在全国增长速度平均为4.5%的情况下,吉林省以8.2%的GDP增速,位列全国第一。
辽宁省和黑龙江省GDP增速,则分别为4.7%、5.1%,它们都是近10年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振兴东北”的口号从2004年就被国家提出。但是这么多年来,东三省经济衰落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过。
不仅在GDP数字上,东北是拉低全国平均增速的“差生”。在互联网上,东北地区更是“网黑”一般的存在,“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口号听起来十分刺耳。
但是,怎么到2023年,东北却突然成了“尖子生”了?
核心原因在于,中国的地缘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具体到东北来说,那就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联系加深,而东北则是受益于中俄贸易最多的地区。
一方面,我们能看到俄乌冲突前后,黑河大桥、同江大桥等重要基建工程,延迟了数年之后加速完工,此后中俄贸易数字节节攀升。
2022年 黑河大桥通车
2023年一季度,东三省与俄罗斯贸易总值超过6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吉林省更是同比增长了92.3%,成绩十分亮眼。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遭遇西方国家能源制裁,能源出口全面转向中国。
整个一季度,中国累计进口俄罗斯原油2528.7万吨,同比上涨32.7%,俄罗斯成为了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之首。
东北地区因为距离俄罗斯最近,凭借着能源加工贸易大赚一笔,经济顺势得以崛起。
当然,北方地区除了东北,还有土地辽阔、靠近中亚的西北地区。
最近,“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快速推进,让古老的西北大地也重新焕发了活力。
今年5月,陕西西安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中亚峰会,内容成果非常丰富。
在交通运输方面,中国和中亚5国同意构建交通走廊,加快该地区基建速度。
16年前,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其实就曾经提出过“双西”高速公路——从西欧到中国西部的设想。
一旦建成,从江苏连云港前往欧洲所需时间,将从此前海运的45天缩短至10天。从新疆口岸霍尔果斯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所需时间,缩减至原来的一半,运输成本上可以从每车2000美元减少到1300美元。
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双西公路海外段,始终没有全线畅通过。
不过,随着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并且以后每两年都要召开一次,类似“双西公路”这样的重大基建有望建成,对于西北地区向中亚、向欧洲的出口,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而在能源方面,中亚主要地区的人口只有8000万左右,但却拥有丰富的油气、矿产、土地资源。
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全线通油后,该输油管道已连续13年输油量超1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年油气产量的25%,重要性不言而喻。
霍尔果斯口岸 西气东输工程
但是,中亚的油气资源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完。
目前中、俄、哈三方,还在设想一条新的通过新疆入境的天然气管道。一旦建成,对西北地区的就业和经济都非常有利。
总的来看,在中国-中亚贸易日渐繁荣的大背景下,西北省份在今年的经济增长也十分亮眼。
新疆、青海、甘肃、陕西西北四省GDP增速,则分别为4.9%、5.1%、6.7%、5.3%,都高于全国平均4.5%增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北方为何落后?
看完了GDP数字,柏年还想和大家聊聊,过去几年互联网舆论对于北方地区的偏见。
很多人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是因为北方官僚主义、人情社会严重,外地人在本地根本没有发展机会。
甚至包括很多北方本地人也悲观的说,有这样的社会风气,北方一辈子也发展不起来。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在中国社会里,官僚主义、人情社会其实哪里都局部存在。
那为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互联网风评,差距这么大?
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依赖对海洋贸易,南方地理更近、贸易更发达、机会更多。
而北方地理不占优势、机会少。
机会多的时候,即使是外地人也能在当地找到工作和发财的机会,于是大家感觉很公平。随着更多的外地人加入,当地社会关系更加复杂与平均,形成正向循环。
而机会少的时候,机会大多都留给了本地有关系的人、甚至没关系的当地人也被迫出走他乡,导致当地社会关系更加单一,形成负向循环,于是大家感觉不公平。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到最后,本质上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社会公不公平,更多是由地缘、地理因素决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只是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次要因素。
柏年再举两个现实中的例子:
2023年淄博烧烤大火,但是两三年年前,淄博和它所处的山东地区,互联网风评还是“官僚主义严重、人人以考公为荣”。
甚至一段时期内,金融圈里出现了“投资不过南宋”的口号,把山东地区也排除在外。
南宋版图
但是今天,我们能看到当地政府对于营商环境的重视。不管是连夜修路、设立烧烤专列,还是加强消防安全、打击市场抬价等,都值得点赞。
再例如,上海市经济位列全国前列,历来被当作政府治理的标杆。
但是在2022年,面对疫情的突然爆发,上海也曾出现过防疫思想不统一、管理混乱、本地利益趁机倒买倒卖等行为,打破了一线城市的至高光环。
因此,柏年还是那句话:社会现象只是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北方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并不是单纯用一个“官僚主义”,就能够盖棺定论的。
3/中国的第四次巨变
再进一步回溯历史长河,我们能发现,中国经济的南北重心,总是因为地缘因素、不断轮转。
1000年前,中国经济还是以北方为重心。
后来随着北方游牧部落侵扰、水稻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中国经济中心自宋代起,由黄河领域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清代后期及民国,随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五口通商”全部位于长江以南地区,中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倾斜。
五口通商
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不过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地区因临近苏联援助,再次形成了以资源和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优势,发展速度超过南方地区。
这是中国的第二次巨变。
然而很快,这种地理优势,又因为中苏交恶、苏联阵营解体而失去。
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全力融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到2018年改开40周年时,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3地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占全国贸易总量的42%。
期间,珠江、长江三角洲,因为面向欧、美、日航运便利,发展成为主要海洋贸易节点,经济一直强势到现在。
这是中国的第三次巨变。
同一时期,国家不是没想过扶植北方地区。
我们曾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发展计划,并且都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转移资金。
例如在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段,中央对西北地区的资金投入,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8.2%。
截止到2007年的时候,中央政府对西北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积近 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北地区7300多亿元。
要知道,在2008年前后,我国用于全国社保的财政资金,也才近3000亿元。这样一对比,足够看出当时我国对于西北地区的重视。
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给钱、不给机会也是没有用的。只要陆路贸易不发达,再多的转移支付,也挡不住此后十余年北方经济占比下滑的势头。
直到2023年,这一形式才终于发生扭转。
今天,在“中美博弈”、“国家安全”和“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愈加重视面向俄罗斯和中亚的陆路贸易合作。
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也终于迎来了,可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机会。
中国的第四次巨变,正在发生。
畅想一下未来,如果中国真的能够克服外部阻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用陆路贸易整合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
那么近百年来,中国单方面依赖海洋贸易的格局,就有可能发生根本性扭转。
这是整个中国北方,6亿人口的“大机会”。中国的历史,也将因此而改写。
联系我们:txm176(值班微信)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8660411611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email protected]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申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