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在学校被投毒”:事件真相曝光,撕开中国家庭最窒息一幕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儿童节前后,家长群里突然有人发了句:“我儿子今天被投毒啦!”
一石激起千层浪。
起因是网友给博主@迷惑行為大賞投稿,说自己在群里看到了“疯批魔怔宝妈”,随后附了几张聊天记录截图。
也就是这几张图,直接把相关话题送上了热搜榜,网友们吵得不亦乐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癫狂瞬间
当天班里举办六一活动,有学生妈妈买来一块大蛋糕,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庆祝。
傍晚有其他家长得知此事,就在班级群里对这位家长表达了一下感谢。
看起来芝麻大点儿的事情,愿意表达就复制一下,没兴趣不回消息应该也无所谓,但这位被无数网友吐槽的主人公偏偏要说点“不好听的”……
她先是说自己今天批评孩子了,因为孩子没有拒绝别人给的东西;而后又直接说希望孩子在学校不要吃任何别人的东西,因为她们一家人“从来不吃这些”,就连过生日吃蛋糕也是“偶尔吃”,还都得是“动物奶油”。
似乎是为了证明她不是单独对那位妈妈有意见,还特意举例说,关系要好的同事送来饮料也只是表面收下,转身就会送给别人。
她说孩子连托管都不上,因为觉得里面做饭用的油不干净,宁可自己亲自去送饭。至于肯德基麻辣烫之类的更是坚决忌口,“没钱买就自己种,宁可饿死(也)不吃垃圾食品”。
这位妈妈说着说着又发了几张孩子日常饮食的照片,倒也确实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能看出来花了不少心思。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怎么想,好像也就是一位妈妈特别在意自己孩子的食品安全问题,倒也没什么好指摘的吧,谁料聊天记录后面还有一长串呢!
她在群里直接艾特了那位买蛋糕的妈妈,说没有必要为了讨好老师、让自己孩子在班级里吃得开,就给全班买蛋糕。
转身说自己儿子评不了优,是因为他妈妈“不会舔”,又号召其他同学家长“团结起来”抵制这种讨好行为。
她越想越上火,自己平时对儿子的饮食这么谨小慎微,怎么就叫块破蛋糕钻了空子!
可能是又上网查了下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害处,以及植物奶油要多久才能代谢出去,发现是漫长的50天后,这位妈妈又开始研究怎么才能加速这个过程……
没多一会,她在群里说,自己逼着孩子生喝了30毫升的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亚麻籽油,希望能帮助孩子尽快把那些“不健康”的东西排出体外。
不仅如此,她还去抠孩子的嗓子眼,那么小的孩子哪受得了这个,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嘴里连连喊着“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以后谁给我都不吃了”……
虽然聊天记录只是一些片段,但这位妈妈歇斯底里的控制欲,仍然不打半分折扣地传递给了屏幕前的网友们。
当中确实也有极少数的声音表示应当注意食品安全,不然吃出问题的话会比较棘手。
也有家长分享了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提前向园方提供了蛋糕房的卫生许可证等。
不过绝大多数网友们的态度都很一致,觉得妈妈精神状态有问题,外加心疼孩子。
癫狂背后
其实聊天记录的最后,这位妈妈已经察觉到自己的反应有些过激,“吃一次死不了,但是就是心里烦躁”,并在最后向那位买了蛋糕的妈妈解释道:“当我是个(疯子)就行。”
但这种觉察会帮助她尽量规避类似情况的再度发生吗?
很难说。
因为在她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控制欲背后,其实有着巨大的恐惧与不安。
除了最显而易见的担心孩子身体健康,还有关于孩子服从性、家校关系、自我价值判定等问题的焦虑与执念,这大概率会让她始终保持着非常紧绷的生命状态,以至于连孩子吃一口奶油都接受不了。
但人是没办法长时间承受这种高压的,所以她要通过严格管教,把一部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包括她在家长群里“发疯”,都是借机把这种压力传递给别人。
其实我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也是觉得这个妈妈“有病”,但很多时候,这种激烈、癫狂背后都藏着我们更真实也更迫切的需求。“利用好”这些情绪,反而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接纳自己。
韩国作家金惠珍的畅销书《关于女儿》就很好地塑造了一位这样的母亲——薄薄一本小书,几乎写满了她对业已成年的女儿的担忧……
最初我以为她担心的是女儿的职业选择——
“在工作却没有工作单位”,既不能申请公共住宅,也不能贷款,哪怕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了十之六七的比例,她依然觉得女儿抗拒世界,在和世界唱反调。
我还以为她也在担心女儿的伴侣和性取向——
“女儿究竟是在哪儿遇上这种人的?在大家忙着寻找身体健康又有能力的老公人选时,这两人到底是从哪儿开始出错的?”
这听起来像是怕女儿日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无法受家庭庇护,但这不是根本,因为她还在担心街坊邻里的评价——
“在那个一到夜晚就鸦雀无声的小区里,这群孩子又想引起什么骚动?会不会有人看到?会不会有奇怪的目击证词一家传到一家,在渲染扭曲之后,秘密地在小区里流来窜去?最后那些话语会不会又闯进我的耳朵?”
她这一生都在努力迎合俗世的评判标准,“我终生都在想办法当个好人。好孩子、好姐妹、好妻子、好母亲、好邻居,很久以前还包括了好老师”,所以一旦女儿有半点超出界限的行为时,她会发自本能地感到恐慌。
直到看到她在养老院工作,服务的老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正日渐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时,我才明白在她对女儿提出的所有希望和要求、表现出来的失望和愤怒,其实背后都是她自己对疾病、衰老、死亡的恐惧。
她害怕自己像养老院的老人那样,一身疾病,脑子也不清醒,还要因为没有子女家人来探望而备受轻视,既不体面,也毫无尊严可谈。
其实在身体的疲惫和女儿的疏远中,她早已经感受到了人生的失控,而对女儿工作和伴侣的不满,不过是给了个发泄压力的出口。
她其实和前文那位在家长群里大吵大闹、逼孩子喝油的妈妈没什么不同,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女儿、女儿的伴侣,连她服务的老人都要平白落两句埋怨。
可衰老和女儿长大,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又怎么可能再如她所愿呢?
越失控越焦虑,越焦虑越失控的恶性循环就这么形成了。
癫狂过去
这次是一口奶油蛋糕,下次可能是一件化纤短袖;除了保障不完善的工作和让人不满意的伴侣,以后也可能有被子女“啃老”或者无法得到合理赡养的不体面生活……
让人不快又不安的事情层出不穷,很显然,像这两位妈妈一样的处理办法是行不通的,高度控制和转嫁压力都是在逃避自己的恐惧,但恐惧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首先要讲清楚的是,如果真的已经到了要逼迫孩子喝油这种极端地步,父母不要讳疾忌医,尽快去看精神科医生才是上上之选,尤其是明明自己已经感觉出不对劲儿的情况下。
不过现实生活里的更多父母只是陷在自己脑补的剧情里,需要通过孩子“听话”来找回一点对人生的掌控感,根源还是在边界清晰与否。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来之不易的一生,就祝我们和孩子都不必被条条框框束缚,也不必迎合别人的标准,人生总能多一点弹性和自由,允许一切发生。
做有视野的父母,
培养能独立思考,
有生命力的孩子!
全球儿童教育探索者周轶君
给中国父母一套全新的“世界教育”指南
让你看见世界
轻松培养独立优秀的孩子!
近10个国家教育精华解读
20个核心方法精选提炼
7年育儿经验一键分享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让孩子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拥抱精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