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上海10岁男孩做核酸被拒,突然持刀要砍志愿者!背后真相值得深思

上海10岁男孩做核酸被拒,突然持刀要砍志愿者!背后真相值得深思

育儿


芒来小姐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Pexels、网络 | 图源




「我今天非要砍死他!没有人可以阻止我」

10岁男孩手拿菜刀,冲着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嘶喊。

只因为,他想骑着平衡车做核酸被拒。


满地打滚的他,两个成年人都压不住:

「我就知道这社会全都是垃圾人!」
「我要自杀!我TM回去就自杀去!」
「活着有什么意思!」

说着还抢过他妈妈的手机,「啪」一下摔地上。

发现路人拍照,甚至凶狠地嚷嚷:「拍个P啊!」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后半段,一位疑似男孩亲属的老人站了出来。

不但没有拦住孩子,还责怪周围人:

「你们不要再刺激他了!他有毛病!」

什么病?

疯狂刷屏的评论,几乎都指向4个字:熊孩子病


老人溺爱,家长纵容,孩子脆弱……评论区纷纷做出猜想。

即使事后妈妈发文道歉,表示孩子得了双相情感障碍。


网友们也并不买账:


如果他真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父母为什么放任孩子不闻不问?不是更应该严加看管吗?


争着争着,渐渐歪楼,成为「儿童教育」大型辩论现场。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教育孩子越来越难了

严一点吧,扼杀了孩子的活力和个性,长大了控诉原生家庭;

松一点吧,养出一个我行我素的熊娃,只能等社会教他做人。

到底能不能打?能不能夸?能不能放手?

专家给出的教育方法越来越细致,家长却越来越懵。

育儿的尺度,到底该如何把握?

到底怎样才算「把孩子教好了」?

今天,壹心理跟大家聊聊:教育的「度」

▲长按扫码即可进入聊天室



性恶论/性善论/白纸论
信哪个?

上个月,壹心理跟作家周国平聊天。

关于教育,他说:

我是一个在爱上很投入,在教育上不太用心的家长,从来不曾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我小时候,谁培养我了?

是啊,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哪里care什么教育

爸爸匆忙吃完早饭,叼根烟就出门上班;

妈妈在围裙上搓搓手,换身衣服就去赶公交;

爷爷整天听收音机,奶奶锅铲不离身……

生活就像一幅忙碌的画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位。

而孩子的站位,就是「放养」。


我们野蛮原始地长大了,大到几乎忘了小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样。

偶尔从新闻里看到一些片段:

3岁孩子用口红涂满全身;
6岁孩子用鞭炮炸飞了井盖;
8岁男孩暴打4岁女孩;
12岁孩子从天台扔盆栽,差点砸死路人……


一下让人想起自己小时候,炸蛐蛐、烧蚂蚁、踢电线杆、涂鸦拆家的往事。

心里不禁冒出一个问号:

原来我也有那么熊的时候?

难怪,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提出「复演论」:

儿童的心智如同动物、原始人或者非正常人,儿童的成长过程,类似人类从原始阶段进化到现代文明。

先哲荀子也主张性恶论」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直白点就是:人生来就欲念缠身,但通过道德礼仪约束,能够无限趋向于善。

所以,小孩天生是「恶」的,未来可能成长为「善」的,也可能成长为「恶」的。

这个理论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也有人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用擀面杖和拖鞋底把孩子收拾服帖,他将来才不会闯下大祸。


但持相反观点的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性善良,是家长的过度养育扭曲了孩子的自我。

对此,也有理论依据

一组研究者邀请135名3、4岁的儿童,玩“猜谜游戏”。他们故意把谜底留给孩子离开房间,然后要求孩子“别偷看”。

这些孩子被分成3组:

1组面前有一面镜子;
2组被要求说真话;
3组既没有镜子,也没被要求说真话。

结果呢?

135个孩子里,110个偷看了谜底,其中61个撒谎说没看。

2组和3组的孩子撒谎人数都差不多,1组撒谎率却却特别低

原来,通过镜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形象、五官、神态的孩子,会更加重视自己对待外界的方式,从而形成更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标准。

于是,又一波家长高呼「不要破坏」 「顺从本心」。

除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还有理论认为:

孩子生来是张白纸,家长就是作画的人。

尽管哈佛教授Steven pinker的研究已经证明:孩子压根不是白纸,而是携带不同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世上。

但很多父母仍然坚信孩子「无比纯洁」,生怕环境把孩子带坏了。

他们举报游戏、动画、电视剧,确保让孩子不受外界污染,成长为纯洁的小天使。

那么,到底听谁的?

其实,性恶论」不全错,「性善论」不全对,白纸论」更是不靠谱。

往严了管,还是往松了管,其实还有一个相对来说,更加科学的答案。


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
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是现代社会更加推崇一种养育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将父爱式的规则约束,和母爱式的支持共情,融会贯通成的一种育儿方式。

比如:

孩子犯了错,既要批评教育,发挥「父性」的规则功能

又要安慰哄劝,发挥着「母性」的支持功能

以文章开头这个男孩为例。

假如他有一对「权威型」父母,面对儿子在公开场合撒泼打滚。

他们会怎么做呢?

首先,树立规则,动用强力:你现在必须停下来,听我说

然后,表达理解:我知道你不高兴,不能骑平衡车,很委屈,觉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

最后,引导方法:不如从车上下来,赶紧做完核酸,我们就能尽情地骑车了。

孩子的越界行为被制止,负面情绪被看到,也知道怎么办了,自然不会继续撒泼耍赖。

经济学著作《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的作者,美国西北大学和耶鲁大学经济学的两位教授,经过长达10年、覆盖数百人的调研之后发现:

相比说一不二的「专断型父母」,和纵容无视的「放任型父母」,「权威型父母」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孩子成长得也最稳定。

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鲍姆·林德,从长达10年的教育研究中也发现:

权威型父母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胜过专断型父母和纵容型父母。

为什么权威型父母脱颖而出?

事实上,它也并非十全十美,但起码有效避免了2种问题:

a.过度保护

《黑镜》中溺爱孩子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竟然给她大脑安装「危险过滤系统」,马赛克化所有血腥暴力场景。


结果呢?由于没见过血腥暴力,孩子把妈妈打得头破血流,然后离家出走。

想想也猜得到结果:

一个没见过危险的孩子,如何能在危机重重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父母关注孩子的幸福,总是恐惧自己做得太少,这种过度保护的「母爱式教育」,虽然「安全」,但并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

b.过度管束

《梦华录》里的三娘,几乎无时无刻都在逼孩子读书,结果孩子逆反了,认别人当妈。


过度管束,是「父爱式教育」,给予孩子太多规则和约束,但没有给他内化规则的柔性支持:鼓励,理解,尊重

保护过头害了孩子,严苛过度推走孩子,哪个都不完美,但「完美」不是我们推崇权威型父母的原因。

因为它也有缺陷,不仅对父母的时间、精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还有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容易养出中规中矩的孩子。

权威型父母和孩子关系太平衡,可能导致孩子一切听父母的,本身的特质、潜能和个性发展却排到第二位。

也因为如此,国外对这类权威型父母充满争议,称他们为另一种形式的「直升机父母」。

尽管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完美。

可相比过度保护、过度管束带来的恶劣影响,权威型父母努力引导孩子不走偏,但不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节奏。

似乎已经算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平衡的养育模式
造就足够好的父母

其实,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快乐和成功,而是「心甘情愿」地长大

但有些父母,会踩乱节奏

孩子想长大,父母不想放手;
孩子没做好准备,父母逼他当小大人;

最终,他们被迫「早熟」或者「巨婴」。

就像家庭中常见的懂事的老大扶不上墙的老小

父母在前者身上投射了成功理想,在后者身上投射了「快乐」需求。

于是老大早早成熟成功,而老小成了「妈宝」。

他们往往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对父母各有埋怨,仿佛内心有一个耍泼打滚的小孩,渴望补偿伤痛。


而治愈这一切,有时候需要一生的时间。

现在,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教育孩子的度,到底该如何拿捏?

结论已经呼之欲出:

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向外学习教育方法。

而是向内回看自身。


回望自己的内心:那里是否住着一个被抛弃、被吞没、被忽视的小孩?

我们给孩子的,是TA需要的,还是我想要的?

我们是否渴望通过孩子,来补偿自己缺失的自由和安全感?

有时候,孩子是在替我们表达,甚至代替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绝对的满足。

当然,也无需太过担心教育中不完美的部分。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谁都无法得到100分。

像温尼科特说的,做60分父母,就已经足够好了

在60分的关系中,我们有更多空间,可以看见自己的需求;也有更多理性,可以看见真实的孩子。

毕竟,父母只是孩子的第一站。

经由这个站点,我们终将跌跌撞撞地出发,一路不停地,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决定了他会成长为怎样的人。扭曲的心理,往往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里无止境的溺爱,究竟是疼惜,还是教育偷懒的借口?家庭教育的“尺度”应该在哪?“熊孩子”,还有救吗?

今晚八点,来壹心理App聊天室,和心理咨询师杨越尧一起,聊聊“熊孩子”那些事。



作者介绍: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ydsakyml)



新冠歧视 | 爱情3大坑 | 恋旧情结
丧偶式育儿 亲子义气 | 慢半拍的人

两性禁忌 | 隐性霸凌 | 长期抑郁


点个“在看”,重视家庭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上海核酸现场10岁男孩手持菜刀要砍人:比起行凶者,我更害怕「递刀人」流年花事郑州女大学生翻墙约会,让室友替做核酸,致5000人隔离:不守规则的背后,都是血泪代价唐山事件真相大白!值得深思!震撼!!!大佬们对ClickHouse的讨论,值得深思。。。“阳过的不要!”方舱志愿者求职被拒,流浪街头一个月:新冠治愈者歧视何时休?湖南14岁男孩突然身亡,背后真相曝光:杀死孩子的,原来是这个……怀孕十周发现胎儿颅骨缺失,却被拒绝堕胎?!这个案件值得人深思孩子吃冰西瓜的危害,绝不止伤脾胃!背后真相,你一定要知道惊人发现!奥密克戎传播病毒量比原始毒株高1000倍;厦门给鱼做核酸画面曝光《金融博览》│用涓滴雨露浇灌青春之花——人民银行青年志愿者掠影《隐入尘烟》揭示的这两个命题值得深思在离婚之后上海一医院8000元招募疫苗接种志愿者?相关人员证实,需符合这几个要求→中专男孩逆袭上清华,我却觉得背后这件事更值得深思周杰伦新歌取景地能做核酸?狂看100遍mv后,这些彩蛋我笑死!在上海做核酸,排队要多久?5/16 波士顿新闻汇总|马斯克搁置Twitter购买 因教师计划罢工布鲁克林学校周一关闭 麻州的志愿者和官员为新来难民做准备天然香料的毒性翻译志愿者说,这些家庭并不比我们富有,爱心却不比我们少!渡十娘|上海男孩核酸现场“持刀”争吵——是“熊”孩子,还是......痛心!江苏1岁半婴儿在医院死亡,死亡真相让人震惊,值得所有父母深思!志愿者征集令|2023年"载歌在谷"春晚及游园会志愿者招募正式启动上海13岁男孩隔离日记爆火,方舱里却出现了这一幕滴滴被罚80.26亿元背后,真相令人深思!丹东袭警案舆论翻车,这很值得深思和举一反三上海现在做核酸到底有多难?逆风飞阳,步步惊心错位的爱(完)你的孩子叫你“妈”还是“妈妈”,背后的变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不要买!5岁男孩深夜缺氧,都因这个月销过万的“养娃神器”!背后的危险医生都捏把汗团长和志愿者的动力究竟从哪来?一场人性与理性的管理实验【岛叔说】市委书记因“西湖换柳”道歉,此事值得深思突发!儿童教材插画引热议!背后真相细思恐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