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提高绿色保险发展质量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资源高强度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消费、污染物与碳排放增长等问题,2020年,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以政策、金融和技术为支撑,从能源系统转型优化、工业系统转型升级、交通系统清洁化发展、建筑系统能效提升、负碳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碳中和行动。保险业可以发挥核心功能,通过负债与资产端的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发展。
保险业促进
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我国碳排放的来源及结构决定了碳中和的基本路径。从碳排放来源看,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碳排放中,电力/热力行业占51%,其他能源行业占3%,工业占28%,交通占10%,住宅占4%,商业及公共服务业占2%,农业占1%,其他占1%。我国电力行业与工业碳排放占比显著高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电力和工业脱碳任务最为迫切。从能源消费结构看,《2019能源数据》显示,2019年,煤、石油、天然气及核电、水电和风电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57.7%、19.6%、8.3%和14.4%。我国煤炭消费占比明显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降低煤炭消费占比,提升光伏及风能发电占比,优化能源结构成为我国碳中和的长期核心目标。总体来看,我国碳中和路径包括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保险业可以通过负债与资产端的绿色转型,为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提供市场化风险管理服务及资金支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第一,发挥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障功能,服务低碳转型。在负债端,保险业可通过发挥风险补偿和防灾减损等功能,支持绿色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保险业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责任风险和转型风险,可大力发展环境污染类责任保险、巨灾保险等。保险业可支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聚焦制造、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创新发展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比如,保险可支持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森林保险、草原保险,全力支持植树造林、可持续农业等固碳增汇举措。森林碳汇保险可以支持林业灾后减损与固碳能力修复,促进生态修复与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中和碳排放。要围绕绿色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保险业可发挥自身在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协助企业进行风险预警,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促使绿色产业保持稳健经营。
第二,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优势,助力绿色发展。在资产端,险资特性与绿色产业资金需求特性高度匹配,保险业可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较长等优势,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方式,为战略新兴产业、低碳节能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满足绿色产业直接融资需求。要坚持绿色金融理念,有效识别、监测和控制保险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在实现自身保值增值的同时促进ESG方面的共同提升,实现险资运用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
绿色保险发展特征
第一,绿色保险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发展绿色保险,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制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为发展绿色保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提出了从事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投保环责险。2020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环责险,这意味着环责险将全面覆盖涉危险废物的企业。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深化,以及政策引导的加强,绿色保险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第二,环责险得到初步发展。环责险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绿色保险产品。2006年以来,我国在国家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多数省、市、自治区通过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或实施方案等多种形式,推动环责险发展,在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等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责险制度。政策有力地推动环责险发展,目前,环责险已为数万家企业提供数百亿风险保障,且风险保障规模逐年递增,取得一定发展。一些地区在探索中运用互联网平台,引入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为投保企业提供事前风险评估、事中隐患排查、事后损害鉴定的全流程、全方位专业环保服务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引入环境主管部门对投保企业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的督导机制,初步实现了“保险+服务+监管+科技”的联动。
第三,积极探索养殖保险理赔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服务,参与养殖业环境风险管理。一些地区探索创新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绿色保险,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效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并有效防止了因病死牲畜的不当处理造成的环境污染。
第四,积极探索其他领域的绿色保险。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光伏发电、绿色技术装备等领域也正在积极探索和试行相关的绿色保险。如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尽管风险存在差异,经验仍然有限,保险行业始终在努力探索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产品方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为新能源车主在各种使用场景中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从C端风险保障侧,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第五,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力度加大,方式也日趋多元化。近年来保险资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直接参与了一些能源、环保、水务等领域的绿色项目的投资建设,并通过绿色债券投资、资管产品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支持绿色投资与发展。
发展绿色保险面临的短板
短板一:绿色保险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有待加强。我国绿色保险相关政策目前主要以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建议为主,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绿色保险发展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有待夯实。
短板二:绿色保险产品类别单一,创新能力弱。目前绿色保险中相对发展成熟的是环责险,产品类别相对单一,针对绿色发展、低碳技术、农业气候保障等领域的特殊需求的保险产品较少。
短板三:绿色保险的经营成本高、难度大。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环境污染程度或者潜在的环境风险不同,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大,责任认定困难,再加之初期业务量小,历史损失数据缺失,难以准确定价,绿色保险经营难度大。另外,保险公司需要建立专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团队,成本较高。
短板四:保险资金ESG投资面临挑战。一是尚未建立相对统一的ESG投资评价指标体系,保险资金难以识别符合条件的资产并评估ESG投资风险。二是符合长期资金运作要求的ESG投资品种和市场规模较为有限,制约了保险资金开展ESG投资的规模与范围。三是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风险管理、数字化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促进绿色保险
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强化绿色保险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晰界定污染的责任归属、赔付细则、因果关系和赔偿金额,明确环境违法成本和环境事故带来的环境损害赔偿成本,增强企业通过绿色保险转移环境污染风险的意愿和意识。同时,强化绿色保险政策支持。研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提升绿色保险需求与供给,发挥保险机制放大效应。
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支持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部门零碳转型。保险业要分析不同产业和行业面临的环境问题,针对不同投保主体、不同风险类别和不同风险来源设计和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绿色发展的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搭建开放的绿色保险数据库,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研发、费率厘定、承保理赔、风险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加快制定各个行业风险管理规范和评估标准,支持保险机构加强环境风险评估能力建设,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强绿色保险运营中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损服务。绿色保险除了保障以外,还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向企业和社会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即发挥保险的防灾减损功能,使保险成为环境风险的管理者。要发挥保险业在防灾减灾中的专业优势,将经济补偿与风险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全社会提升环境风险管理水平。绿色保险要努力构建环境风险事前预防与灾后赔偿并重的风险管理新体系,以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为社会创造价值。
加强绿色保险的科技应用。保险业强化“绿色保险+科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应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帮助投保企业动态管理环境风险;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保险公司可通过数据信息系统,有效评价与校正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提升与内部保险机制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与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充分运用环境污染、环境损害、节能减排、污染损害赔偿等数据,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研发、费率厘定、承保理赔、风险服务等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
推动保险资金ESG投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保险资金ESG投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有能力、有力量的机构先行先试,另一方面也要审慎对待,着力完善ESG投资的环境,提升专业投资能力。首先,建立相对统一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可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建立ESG投资标准、评价体系、数据标准、信息披露要求或者规范,支持保险资金识别符合条件的资产,评估ESG投资风险。其次,提升投资能力,应对绿色投资面临的收益挑战。目前大部分低碳技术尚处于研发和起步阶段,产业链堵点多,商业化应用市场前景不明朗,项目筛选面临较大风险。如氢能汽车尚面临成本与技术困境。即便政策引导和商业化更为成熟的领域,也仍然存在高成本问题。再如,光伏部件在过去10年价格下降了90%,但与火电、水电相比,光伏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仍然较高。保险资金通常具有刚性负债成本,投资的首要目标是保值增值,在ESG投资中要提升对绿色项目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审慎决策,提高对绿色项目的专业投资能力。保险机构要优化与完善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增加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储备,提高ESG投资能力,有效防范相关资产风险。最后,正确理解国家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节奏,把握险资ESG投资的时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
(作者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6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