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最差的一部了
今晚要聊的是端午档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差的一部——
《别叫我“赌神”》
正文
电影原名叫《骄阳岁月》,后来才突然改名叫《别叫我“赌神”》,所以显而易见地,它本身和“赌神”这一IP其实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它的故事,很像是1989年同样由周润发主演的香港经典《阿郎的故事》——
讲的是因为嗜赌导致家庭破碎的吴光辉,十几年后突然被妻子李夕找上门,她给了他十万块钱,让他帮忙带一个月患有自闭症的亲生儿子,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逐渐扛起了自己的责任。
同样是浪子成为父亲后,因为前妻和儿子“被迫”成长的路数。甚至这一部的主角吴光辉和当年《阿郎》的编剧吴文辉的名字都只有一字之差,两者都属于30年前香港电影“风靡”的那一套浪子回头叙事。
那这么看,像经典不是应该说明这部片还不错?
恰恰相反,这导致了这部片成为了巨大的银幕灾难。
当一部电影需要选择一部30年前的电影去拼凑重复的时候,那他就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沉迷,这两者区别就是前者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后者是孔乙己式的固守。
这部片中充斥着放在当年不会有人警觉,但放在当下让人颇为不适的东西。
比如中sir介绍的美女社工来到理发店时,她路过吴光辉的朋友肥狗,此时肥狗对着她走过的地方大口呼吸,并且面带幻想地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
中sir介绍社工姓马,肥狗马上凑过来猥琐地问:什么马,是被人骑的马吗?嘿嘿嘿。
还有吴光辉三人对路边穿着紧身运动衣跑步的美女进行痴汉一样的围观,而下一镜是两个故意扮丑的大妈对着三人调情,三人赶忙转头装吐。
片子的角角落落都像是蒙了灰的,陈旧极了,你能猜到每一幕会发生什么,连人物台词,镜头语言都好像从30年前运回来的。
它在一开始就决心要远离观众了,只是重新给当年热衷“浪子回头”的时代哭坟。
它甚至是连当年那些都不如的,杜琪峰选择了让阿郎拥有一个悲剧的结尾,拍浪子回头的同时,也在拍浪子的代价。
这一部呢?
充斥着偷懒。
片子偷懒到直接放弃了对人物的刻画,暂不说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李夕,她既是妻子,又是母亲,本应是勾连起吴光辉和儿子之间关系的重要一环,但在电影里被完全塑造成了一个把孩子养大又送出去的工具人。
就连其中的主角吴光辉,对他的塑造都是完全不成立的。
吴光辉因为赌博欠账、不顾家庭甚至羞辱妻子,导致妻子离家出走。将近二十年过去,他仍旧过着那种一边借高利贷、一边赌博还高利贷的生活。
这是人物浪子的人设,但他本是一个开着感化院劝坏孩子向善的“好人”,这样的好人为何突然痴迷于赌博和借贷,他的家庭乃至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的人物背景,这样关涉到整个人物行为及之后回头的背后动机,剧情竟然是一片空白的。
剧情并不在乎他为何变成浪子,它只在乎回头。
那它又是如何讲回头的?
靠的也是最偷懒也最无逻辑的血浓于水叙事。
见钱眼开的吴光辉果断接下了前妻给的钱,答应了她帮忙带一个月儿子的请求,但他此刻并没有从心里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他全然不顾自闭症的古怪性情、易失控的情绪,不尊重儿子这十几年来按部就班的生活时间;因为儿子的生肖八字旺自己,就带他去赌场赌钱;赌场输光之后回家对儿子大打出手,骂他废物扫把星。
《雨人》里的弟弟前期一心利用哥哥,但他在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因恐慌失控时尚且知道好言安慰。这部电影里发生了如此多的矛盾,儿子却对他没有丝毫的记恨,反而只有天生的亲近。
于是所谓的自闭症背景也不重要了,因为电影并没有通过自闭症去强调儿子的出现为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变动,父亲如何在与自闭症儿子的相处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自闭症不是重点,儿子或者说儿子这个身份才是,电影将一切抽象成了一条逻辑线:“儿子——血缘——父亲”。并依靠血缘填补了一切叙事的合理性。
是血缘让二人天生就如此紧密,是血缘所携带的亲情,召唤他最终浪子回头。
如此想当然的叙事只表明了一点,那就是导演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他仍旧活在那个男性叙事占据主要位置,甚至拿女性开玩笑还会博得满堂喝彩的时代。
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里,他才能自然而然地以为,当烂了半辈子的浪子突然选择回头,曾经被自己伤透了的女人仍旧深爱着自己;同时还有一个已经被养好了十几年的儿子免费送到自己身边还附带着十万块钱;而就算自出生就没有看顾过这个儿子,他仍旧本能地去向着他这个父亲贴近。
甚至于当他因赌博借高利贷面临债主的威胁时,他幻想的方式是十几年前曾救助过的一个小孩长大了,变成了黑帮老大,于是在吴光辉面临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顺利帮忙解决问题。
当这些偷懒的剧情都不再成立时,整部电影还剩下些什么呢?
大概只剩下了那些被无节制使用的慢镜头和刻意的煽情片段了。
除了这两年的土味视频外,我真的是很少在一部电影里,看到那么多被滥用的慢镜头了。
我不是去否定慢镜头,用得好,它有提升意境和放大时间的作用。在这部里,它的作用也有两个,一是煽情,一是增加时长。
开场没多久,是赌得身无分文的吴光辉落魄地走在街头,他在一片喧嚣的人群中遇到了前妻,此时电影开始柔光和慢镜头,拍摄二人相视、擦肩、回眸,然后前妻悲伤地看着吴光辉离去。
这里就基本可以发现导演的思路了,他用慢镜头去进行煽情,然后用煽情,去替代叙事。
最典型的有两处。
一处是为表现吴光辉与儿子的感情升温,用了一大段的混剪镜头,拍摄他们拍搞怪合照、做亲子互动,再配合上煽情的音乐。
于是我们知道了经过了一个月的互动,二人已经建立起了不舍得对方的关系,果不其然,混剪结束后的画面就是吴光辉问儿子:“你会想我吗?”儿子回答他说:“已经开始想了。”
另一处是后面十五分钟的剧情,在李夕去世后,吴光辉决定帮助实现她的愿望,带儿子去沙漠徒步。
电影在此处用了三段慢镜头混剪,第一段是吴光辉开始训练提升自己的体能;第二段是父子二人一起去跑马拉松,临近终点时,早已失去力气的二人艰难地互相扶持,慢镜头多机位拍摄二人走向终点;第三次是父亲带着儿子去各地的名山大川旅行,是一段各地风景的剪接。
在这三段混剪里,父子之间已经被刻画出了血浓于水的深情。于是慢镜头混剪取代了台词,取代了对白,甚至取代了剧情,它自己,就已经成为了剧情本身。
那这与一段MV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在MV一样的转场和叙事里被疯狂逼泪,但这种叙事放在电影里,本就是无效的。
正如他还被困在依靠对女性的身体开玩笑增加笑点的表现手法与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陈旧叙事里一样,导演同样也没有发现,近些年的温情片已经很少出现类似的混剪了,因为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所谓的温情脉脉更多要依靠细节和叙事,而非MV一样强硬的眼泪提款机了。
时代真的变了,不要再困在自己的英雄梦里醒不来了。浪子或许要付出落魄一生的代价,赌博和高利贷所带来的危局也绝不是一个“曾经的好人有好报”这样机械的安排就能解决的。而电影,也早已不这样拍了。
遥想1989年的第一部《赌神》,周润发纵横赌场风流迷人,带着墨镜出场,那时随处可听的是周围人的恭维声音。
《赌神》大火,因为它击中了当时香港纸醉金迷的表象之下两重阶级的天差地别,就像是片中刘德华饰演的刀仔说:小赌可以养妻活儿,大赌可以创业兴家。
它甚至带动了长达数十年的赌神叙事,发扬了赌片这一香港电影的分支类型,其后的赌侠赌圣层出不穷,就连2016年的知名烂片《澳门风云3》也在大陆狂卷11.17亿的票房,那是它最好的年华。
我在搜索片子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段采访,大概是周润发说他虽然演过《赌神》,但其实他本人是坚决反赌的,所以他现在也想要借这部片子来向观众宣传:远离赌博。
道理对,举措也对,我也支持。
但是方式就是拍出这么一部烂片来欺骗当年的粉丝走进影院,为他们强硬灌输几十年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陈旧叙事吗?
这不太好吧,发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