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中的心理学——谈见异思迁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如果克服了惰性,那就要开始认知实践了,其中有一个问题见异思迁:没有自己的主见,意志不坚定。见异思迁会存在于行为中,也会存在于认知中。任何的实践所追求的是见机而动,而不是见异思迁,对于出现的不同的观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财富,而或许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不同的观点是我们没有仔细琢磨的,不了解其内涵,也不掌握相应客观对象的规律。
在市场上生存要求我们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需要具备基本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有思想的内核,其他的都是围绕其进行构建,并且,逻辑不一定是与众不同,但是起码要用得顺手,也能够融会贯通、兼容并包。
一、见异思迁的认知危害
在严格意义上讲,当一个人喜欢见异思迁的时候,他就相当于没有认知,因为认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改变,这种认知的稳定性来自于认知对象的稳定性。我们的认知需要寻求变化和稳定的协调,而不是出现不同就盲目自我改变。
上善若水,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不强行抵抗各种类型的趋势,面对任何境遇都只是一个柔字,“善利万物而不争”了;虽然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能始终保持水的特征。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认知的变化的基本依据是客观的事物,而见异思迁是一种在外物不变的情况下,思想随着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而轻易变化,这是一种内心不宁静、躁动的体现,会让我们的认知与客观事物相背离。
二、见异思迁的心理原因
人生在世,大部分人的自由度是非常有限的,其想法和行为往往都受到各种规律的制约,因此就有“别太相信人,相信人性”,人的变化常常很难超脱人性的范畴,也就是说,碰到事情你产生某种想法,这种想法不是你自由决定的,而是很可能是因为你是一个人,你生活在你所生活的环境中。在涉及到人的行为域,就务必要认知人性,否则就容易被特定人的特定行为所扰动。
见异思迁体现了内心缺乏主见,代表着一种对人性的浅薄的认知,也源于不自信和自卑心理,总是觉得别人的花园更美、外国的空气更香。自卑和不自信常常有成长原因,其形成过程本身也是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体现。自卑形成的原因大多跟早年的经历有关,可以说是相关规律的一种应用案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性格也是如此。
除了不自信外,见异思迁有时候还来自于贪婪以及肤浅,比如,看到其他人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赚钱,就只顾着“眼红”或者觉得自己也能赚这个钱,然后没有掌握他人赚钱的窍门,就贸然地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和计划。
三、自省和博采众长
客观上来讲,碰到跟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具有某种必然性,因为人类对于任何客观事物的认知,都只能说是覆盖其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程度的本质,对于事物本质的完全认知是不可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两句话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前者以“鱼之乐”为认知主体,后者以我对“鱼之乐”的认知为认知主体)。
所以如何看待跟自己的不同,就是认知中势必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见异思迁”不是一个好的态度,习惯性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很难产生积淀;而看到不同就一味地排斥也是一种十分不明智的行为。
不同的观点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自己认知的某种考验,也是改进自己认知的机会。在有心人面前,每一个观点都有其价值,持续内省、博采众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逼近事情的真相,理解事物运转的规律。武侠小说的好的功夫,以及现实中成功的商业产品,都擅长于从对手身上学习,从跟自己不同的产品上学习,好的企业都是善于学习的企业,比如腾讯、苹果、微软等等。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