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平均5分却豪赚40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青春光线,光线传媒的子品牌之一。
2015年成军至今,承担着光线影业青春类题材影视内容的制作与宣传。
近些年票房表现不俗的那些校园青春爱情电影,大部分都由青春光线出品。
青春光线logo
比如掀起校园青春题材新方向的《致青春》、饶雪漫的《左耳》、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以及2021年的青春片票房冠军《你的婚礼》,2022年热度破圈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和《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和在今年五一档表现不俗的《这么多年》。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的10年时间里,青春光线这些中低投入成本的青春爱情电影,累计票房接近43亿。
但与高收入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些电影的豆瓣平均分数只有5.5,远远低于6分的及格线。
用“赚钱赔口碑”来形容青春光线的青春爱情电影,怕是再合适不过。
那么,为什么这些口碑差劲的电影,能在市场上斩获如此不菲的票房?
以及,这些电影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财富密码?
成功也能复制
POST WAVE FILM
2005年,靠《中国娱乐报道》等综艺报道节目,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和发行商的光线传媒,受限于一系列现实原因,被迫进行战略转型。
那一年,国内院线数量正在猛增。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是记者出身,他敏锐地捕捉到电影行业迎来大爆发的信息,决定带领光线从“报道娱乐界”,进军到“影视娱乐业”。
王长田
光线发行的第一部电影,是刘伟强、麦兆辉两位香港导演联合执导,梁朝伟和金城武联袂主演的电影《伤城》。
电影上映一个月,就斩获了6000万票房。
此后五年,光线传媒都在复制《伤城》的赚钱模式:用香港导演和演员挑大梁拍电影。
在这个模式里,截止到2010年,光线投资、制作和发行的影片已超过10部,总票房更是超过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票房比例的10%以上。
让王长田和光线思路发生转变的人,是徐峥。
2012年的一天,已经被多家影视公司拒绝的徐峥,带着《泰囧》的剧本找到王长田,想碰碰运气。
王长田叫上刚加入光线不久的香港监制兼编剧邝文伟,一起接待徐峥。
邝文伟在香港做了30多年喜剧,一眼就相中了《泰囧》的本子。
邝文伟
面对徐峥2600万的投资预算,他告诉王长田这片子至少能卖1.2亿票房,于是光线投了这部片。
结果,《泰囧》成了中国第一部票房过10亿的国产电影(12.7亿),光线也由此跻身到中国影视公司的第一梯队。
《泰囧》的成功,让王长田找到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启用新人导演。
于是在不舍弃香港导演挑大梁的同时,王长田又投拍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所以在2013年,光线继续扬眉吐气:先是《致青春》,上映16天票房破6亿元;再是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上映三天就票房破亿。
从《泰囧》到《致青春》再到《中国合伙人》,这三部大热影片,总计为光线创下了25亿元的票房纪录,在国产电影的票房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值得说的是《致青春》,它让光线传媒嗅到了青春片背后的商业气息。
在它的基础上,王长田给光线旗下的青春片定下了基调:题材是青春校园爱情,导演和演员等主创几乎都是新人,投入资本也尽可能少。
说穿了,光线玩的就是一个低风险的投资逻辑,而与之并行的,则是对此前成功套路的复制。
这个商业模式,在后续至今10年的青春光线电影里,都贯彻得很扎实。
吃青春饭
POST WAVE FILM
《泰囧》也大获成功,为什么光线不复制它的套路?
这里边除了高风险的问题之外,还跟光线自身的基因有关系。
光线传媒是做综艺娱乐报道起家,这就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娱乐精神的员工,而且他们在岁数上也很年轻,比如趁着微博崛起成为“90后人生导师”的丁丁张和刘同,就是典型代表。
刘同
比如现在已是光线影业副总裁的刘同,他的散文集《谁的青春不迷茫》,就在青春光线成军的第二年,被翻拍成电影上映,以不到2000万的成本,斩获了1.79亿的票房。
从这个角度看,王长田之所以在2015年成立青春光线,目的就是要在这个类型里精耕细作、以小博大。
或者说得更直白些:青春光线,就是要在电影市场吃青春这碗饭。
更大的问题是:青春这碗饭,光线是怎么吃的?
答案还是得从光线这10年出品的青春电影里去找。
《致青春》的出现,在证实新人导演大有可为的同时,光线也意识到青春片的商业前景。
所以,光线紧接着就在该题材上发力,于是就有了2014年贺岁档票房冠军《匆匆那年》(5.88亿)、五一档票房冠军《同桌的你》(4.55亿),2015年的《左耳》(4.84亿)、《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6257.6万)。
这些电影全都是中小成本,但票房成绩却相当不俗。
低成本高回报让光线尝到甜头,于是在2015年,专注于青春题材的青春光线成立,几乎以平均每年至少1-2部的势头,持续在校园青春爱情类型上发力。
2015年的《怦然星动》(1.59亿);2016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1.79亿)、《在世界中心呼唤爱》(1104.2万);2017年的《秘果》(795.9万);2018年的《超时空同居》(9.03亿)、《悲伤逆流成河》(3.57亿);2020年的《如果声音不记得》(3.34亿)、《荞麦疯长》(5218.9万);
2021年的《你的婚礼》(7.89亿)、《以年为单位的恋爱》(2.31亿)、《阳光姐妹淘》(9497.2万)、《五个扑水的少年》(6912.7万)、《明天会好的》(3055.7万);2022年的《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1615.9万)、《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1.65亿)、《十年一品温如言》(1.67亿),和2023年五一档的《这么多年》(3.0亿)。
这些电影里,投入最大的只有《怦然星动》和《超时空同居》,但也只是中等偏下的成本。
但是它们的票房,却绝大部分都突破了亿元大关。
也就是说,严格控制投入成本,是光线的青春电影赚钱的第一招秘诀。
扶持新人
POST WAVE FILM
青春光线赚钱的第二法宝,就是扶持新人。
这种扶持,首先就是以《致青春》为先河的新人导演。
青春光线的爱情片,特别偏好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新人导演。
比如郭帆,执导《同桌的妳》之前,郭帆导演的作品仅有《李献计历险记》,之后才拍出了开启中国科幻片大门的《流浪地球》系列。
再如苏有朋,拍摄导演处女作《左耳》之前,他早已是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演员,对影视制作流程也是相当了解。
苏有朋给陈都灵、杨洋讲戏
而近几年的《你的婚礼》《以年为单位的恋爱》《阳光姐妹淘》《五个扑水的少年》《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十年一品温如言》和《这么多年》的导演,之前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影视从业经历,但普遍没有过多执导电影的经验。
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对青年演员的启用上。
回顾上述电影,绝大部分主演在出演这些电影时,还都是影坛新面孔,比如陈都灵、丁禹兮、章若楠、任敏、辛云来、李孝谦、孙千、丁冠森……其中大部分演员,还都是光线自身的签约艺人。
《这么多年》中的孙千
启用青年导演和新人演员,固然意味着主创团队没有大卡司。
但它也在绝对层面上,证实了青春光线在电影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节省成本,又能让电影按照光线期望的方向发展。
说得再通俗些就是:青春爱情片就是光线的一个流水线产品,而导演和演员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工人。
在流水生产线里,重要的是模式本身,而不是哪个工人。
《你的婚礼》中的章若楠
那么光线是如何确保这条流水线不出问题的呢?
答案是“制片人制度”!
王长田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相比于导演,制片人才是一家公司长期能运营下去的关键。
如果你留意过青春光线电影的演职员表就不难发现,轮番更换的是演员和导演,而制片人的基本盘则相对更稳固。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制片人大多是从光线基层一步步培养起来,而不是重金从其他影视公司挖掘过来。
比如《你的婚礼》的制片人曹晓北、《五个扑水的少年》的制片人孙永焕、《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的制片人郭栋楠等——如果你在影视媒体行业深耕10年以上,那么10多年前跟你对接光线电影宣传工作的一线员工,就有他们的名字。
也就是说,这些现在青春光线成为中流砥柱的制片人,几乎都是从最初的宣传人员或者节目策划,慢慢走到现在岗位的。
他们在光线的一个又一个项目里,掌握了光线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让他们比导演和演员更重要。
用王长田的话说就是:每个制片人都可以独当一面,“自己判断项目的商业前景,发起项目,购买IP,洽谈编剧,在外跟很多团队组建剧组,制订拍摄计划等等,光线公司领导层在最重要的环节进行把关。”
流水线的弊端
POST WAVE FILM
青春光线的流水线模式里,除了稳定的制片人团队,和对新人导演与新人演员的启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
那就是它们的故事,也呈现出标准化、模式化的特征。
青春光线的青春爱情电影,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曾经风靡一时的古早校园言情网文改编而来。
比如张新成和孙千那部赶在今年五一档前两天上映的《这么多年》,就是改编自八月长安《你好,旧时光》的番外篇,而《你好,旧时光》所属的“振华三部曲”,有两部已经被搬上大银幕,分别是2019年的《最好的我们》和2022年的《暗恋·橘生淮南》。
这种大批量雷同故事来源的结果就是,它们的情节设置也变得十分相似。
校服、初恋、初吻、堕胎、分手、前任、多年后重逢等情节设置,10年来在青春光线的电影里不断上演。
比如今年的《这么多年》,整个故事的起点就是“你想象过和前任久别重逢的场景吗?”
而这个套路,早在2014年《同桌的你》就用过了(男主收到初恋的结婚请柬)。
10年时间,电影院的主流消费群体都换好几拨了,可青春光线的电影,却还在不思进取地在玩这种老掉牙的狗血套路。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青春爱情片在情感诉求上陷入脱离当下、自我感动的怪圈。
之所以说脱离当下,是因为这些爱情电影的剧情设定,大都太过悬浮,让人感受不到生活的真实面貌,结果就是故事的男女主角在电影里甜到起腻、虐到泪奔,自我感动得泪流满面,观众却看得毫无代入感。
最典型就是《十年一品温如言》,这个有庞大群众基础的原著改编,尽管最终斩获1.67亿票房,但在豆瓣上,有接近五万的用户,给它打出了2.8的低分。
原著粉批评它跟原著毫无关系,就是在借情怀割韭菜;非原著粉则斥责它是空洞无聊、无病呻吟的“样板爱情”,以至于它成了青春光线甚至是国产爱情片究竟能烂成什么样的代表。
也就是说,青春光线在《致青春》之后,用五年时间摸索出一条低成本、高回报的青春爱情片套路,这确保了它能在阴晴不定的市场环境里,做出赚钱的电影。
但也恰好是这个批量复制的套路,注定了青春光线的青春爱情片,10年来都是一个样子,所以才会越来越被人诟病。
好 课 & 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