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学生最爱的摄影系教授是谁?
我曾经非常排斥在电影学院的课堂上讲授“创作观”之类的内容。
谈到创作观,离不开“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正不正是个人的修行。我们都要形成自己的价值立场及价值判断,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拥有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更是成为优秀导演的必要条件。
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学生终于来到电影学院,想要获得艺术上的启迪,等到了三四年级的高年级创作课以为终于可以自由表达,老师竟然还要讲所谓“正确的创作观”,我个人确实特别排斥。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电影学院应该像一个驾校,作为这个驾校的老师,我只负责教授技巧。例如: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得富有吸引力,用什么方法让一个角色在困境中生存,如何影响和引领观众的观影注意力和情绪。至于影片的价值诉求,则属于作者个人关注的领域,不应该在电影学院里讲授。就像驾校的责任只是教你如何开车,至于你开车去哪里是个人的选择。
但是随着自己拍摄电影的经历越来越多,我渐渐认识到价值观的问题终究是实际创作中躲不掉的问题,它关乎一部电影的走向,关乎观众看电影和创作者拍电影的动机,甚至关乎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有价值的好电影。
这些意义层面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觉得它必须是电影创作的一部分。所以,在初步审看完2011级的作业,也完成了2010年班的备课任务的那段时间,我花几天时间重新搭起了这门课程第一章的内容框架,把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放在开篇,题目就叫“电影与意义”。首次尝试之后,这几年我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梳理,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更大的范畴,叫作“电影与生存”。
我希望在回答一些看似很虚很宏大、但对电影创作非常重要的基本话题,如我们为什么要拍电影、人为什么要看电影等,力图在这个框架之内厘清什么是值得拍的好电影,以及电影承担什么样的社会功能等问题。
——王竞《故事片创作六讲》
如果你正好也有这样的困惑,欢迎加入王竞导演的电影课堂。
时隔三年,再次解惑。
近 期 课 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