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每年近30000人独死家中!孤独终老的人,经历了什么?心灵鸡汤2022-07-18 03:07 木棉959 | 作者张敬、青橙 | 编辑Pexels、网络 | 图源「谈恋爱吗,隔离结束就分手那种?」疫情封控期间,这样的发言,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常见了。似乎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年轻人们,也开始害怕起长时间的独居来。被封了60天的朋友就跟我说:我邻居是位独身奶奶,子女都在国外,老伴已经离开几年了。她会用手机,但团购抢菜什么的,还是一窍不通。我每次帮她也抢一份,解封那天,她来敲我的门道谢。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瘦瘦小小,显得好孤独。我忍不住想,我以后会不会也这样?我会不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直到老死?她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600万独居老人,每年有3万独死家中。前阵就有位女性,在出租屋中被发现死亡多日。她的身边,只有一只狗狗玩偶,和3400万日元现金。警方前来调查,但没有人知道此人是谁,只查出她独居此处,近40年了。无人照料的独居者,「孤独死」是唯一结局吗?前段时间,我在壹心理APP发起了一个讨论。结果,大吃一惊。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孤独死”。以前我疑惑爸妈没朋友,工作后我懂了@今天周五了吗没想到,我工作才1年,就已经「没朋友」了。拍毕业照那天,我们宿舍约定,以后每年毕业季,都要再见一面,一起吃饭聊天。后来,我和一个舍友留在了读书的一线,还有两个各自回了老家。然后,我们的宿舍群,以飞一般的速度,沉寂了下来。刚开始,我们还会吐槽吐槽奇葩老板、同事,或者交流一下学校的八卦。但后来就变成了,一个人的消息早晨发出来,一直到晚上,都收不到别人回复。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工作那么忙,每天都有那么多消息要回复。而且工作不同,步调也已经大不相同了。想和大家吐槽点什么,还要写清前情提要,打字刚打了一两句,就觉得好麻烦,还是算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快点把活干了,争取早几分钟下班,回家待着。现在一年之约快到期了,但我们默契地,谁都没有再提。老朋友渐行渐远,新朋友寥寥无几。即便偶尔能准时下班,有点时间,我也不想去社交。一年来,我看了26本小说,12季美剧,有时自己手痒写点网文。其实,这样的状态,会让我想起爸妈。他们也在大城市打拼过,我出生后就回县城找了工作。按理说,小县城里应该熟人多,可我就没怎么见过他们的朋友。小时候的我不理解,和同学玩多好呀,不比两个人大眼瞪小眼强?现在我才懂得,他们在家待着时,有多舒服。不同的是,我还没有对象,也不着急找。当自己能给自己足够多的安全感时,陌生人的出现,带来的麻烦远比幸福多。我想,我可能就会是3万「孤独死」中的一员吧,但我并不怕。壹心理说:每个人的心理效能,其实也像一个经济系统。要有支出、消耗,就得有收入、补充。当心理效能被工作耗尽,人就只想躺平「充电」了。这时候,社交也容易变成一件会继续耗能的事。毕竟跟不熟的人交往,要注意仪表,还要照顾对方,避开尬聊和冷场……这么想想,还是孤独更划算、更自在。心理学家把孤独(solitude)分为三种,其中的内向孤独(inner-directed solitude),指的是人独处时更轻松平和,更能探索和了解自己[2]。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中,女门房荷妮,用外在的粗俗隔离了和他人的联系。但在自己的小密室内,她读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那句话所说:孤独,是精神活动的密友。不害怕「孤独死」的人们,其实一直与这位老朋友在一起。讨论来自壹心理APP,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加入,与有趣的灵魂久别重逢吧~我和别人最亲密的瞬间,是不在一起时@8G冲浪我和男朋友同居2年了。当初做同居的决定,是因为我们都觉得好爱对方,一刻也不想分开。但现在,我觉得我最爱他的时候,是他不在我眼前的时候。因为和男的同居,真!的!太!烦!了!袜子能在盆里泡3天,回南天都要发霉了;衣柜里的衣服,永远不能按我设置的分区来;更别说半夜去厕所,迷迷糊糊坐在马桶圈被掀开的冰凉陶瓷上……所以,当他出差半个月的时候,我真的太开心了。每天晚上,他跟我安利当地美食,告诉我看到什么时想到了我;我一个人在家跳刘畊宏,和他分享我读书时喜欢的段落。这些时刻,比他在家里让我心烦,舒服多了。我和其他朋友们的相处模式,好像也是这样。虽然也喜欢和大家一起吃吃火锅、喝点小酒什么的,但聊天也就止步于工作烦人、对象烦人这样的话题。反而不见面的时候,我们聊艺术展,聊时事新闻,能聊到半夜。这些瞬间,才是我觉得和他们更亲密的时候。所以我有一个,可能比较奇怪的想法:我是大概率不会「孤独死」的,但我其实有点希望这样。就让我在孤独中,感受和人类更深的联结吧。壹心理说:现实的缺席反而会加强心理上的亲密感,这种外向的孤独(outer-directed solitude)[2],看似有些颠覆认知。但想想我们和家人的关系,也许就更明了:不住一起时,我们和爸妈相互挂念,会想妈妈亲手做的面,想爸爸泡的茶;然而一旦放假,和爸妈一起住了,不出一周,就会相互「嫌弃」,想要逃离。我们都像刺猬,一边需要靠近取暖,同时又需要远离尖刺。自主与亲密的冲突,是每个人成年后,都要处理的课题。在反复的拉扯中,边界也逐渐清晰。外向孤独,也是在冲突中划清心理边界、获得平衡的一种方法。其实,人都免不了面对家人、朋友们的离世,尤其是我们自己老了以后。外向孤独,也可以帮我们感受与他们的联结。《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有这样一幕:与黑魔头决战前夕,哈利转动了复活石,他逝去的父母、教父、朋友,都重新出现在他身边。当然,他们都只是某种影像或者记忆,也只能被哈利一人看见。但却又无比真切地,与生人同在。我才26岁,就已经开始害怕孤独终老@摆烂的小镇做题家我研究生毕业以后,考了老家镇上的编制。本以为从此以后就是混吃等死。万万没想到,工作半年,最让我头大的「工作」是:相亲。我26岁,在老家,这个年纪还没对象的,不多见了。所以,单位的同事啊领导啊都给我介绍对象,亲戚那边就更不用说了。最频繁的时候,我一个月就见了8个姑娘。显然,一个都没成。我也并非不想谈恋爱,只是每次都,不work。小时候的玩伴现在都有家庭了,有的连孩子都有了。所以我和他们说这些,他们都不太理解:哪有这么难,你别太挑……可是,这是要一起度过几十年的人呀,怎么能太凑合?我也和大学同学们说,他们多数觉得:着急干什么,总会遇见合适的!可是,镇上的人口就那么多,至于外地的姑娘,人家凭什么来这里呢?我是独生子女,如果找不到伴儿,以后父母走了,我就也注定「孤独死」了。每次想到这里,我都觉得无比恐怖。壹心理说:比起前两个故事,这样的孤独,才更像我们日常所说的「孤独」(loneliness)——人际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3]。进化心理学认为,社交是人的天性。人其实很弱小,跑不过猛兽,也没有尖牙利爪,一个人是没法在野外长期生存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团结起来,交流、分工、合作。这种本能,也刻在了我们骨子里。讨论来自壹心理APP,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加入,与有趣的灵魂久别重逢吧~《做家务的男人》中有一期,大家讨论到了孤独的话题。陈学冬直言:我经常感觉很孤独。王勉也同意:现代人应该都会,但艺人这个职业,会把它变得更极端化。在舞台上的兴奋感,与回家那种孤独感,是反差很大的。我们需要足够高质量的关系,足够稳固而深厚的联结,来抵御孤独感。如果没有,那么至少要有足够多的人陪伴。对明星来说,演出要有观众,下台要有经纪人;对普通人而言,上班要有同事,下班要有伴侣、朋友。总之,有人陪在身边。如果两者都没有,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又很强,那这样的“孤独死”,确实会让人恐惧。写在最后其实,在你读到「孤独死」的相关新闻、读到这篇文章时,它还离你很远。无论对它是害怕、抗拒,还是坦然,它都像一个提醒,给我们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让我们思考:我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近期的疫情隔离,让许多人被迫改变生活方式、孤独了一阵。于是有人想:世界都这样了,我还害怕什么呢,就随便活一活吧。然后,在孤独中彻底摆烂。也有人想:世界变成了这样,我更要抓紧时间,完成我想做的事情。然后,在孤独中探索自我、激发创造。所以,你发现没有,几十年后是否会「孤独死」,此刻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对死亡,会有与生俱来的恐惧、焦虑。讨论来自壹心理APP,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加入,与有趣的灵魂久别重逢吧~而对抗这些恐惧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坚定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我们此刻,是否找到了内心想要的东西,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朝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靠近。作家郝景芳在《生于一九八四里》写过:当一个人自身不确定,就觉得四周都是要改变自己的力量。一旦自身确定了,看其他人其他事就成了画。画里都是有趣的人。祝你无论孤独与否,都能过好当下,不惧死亡。世界和我爱着你。参考文献[1] 窦泽南, 方圆, 周伟, 乔志宏. (2017). 自我控制的奖励模型与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5(1), 86-98.[2] Long, C. R. , Seburn, M. , Averill, J. R. , & More, T. A. . (2003). Solitude experiences: varieties, setting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 Soc Psychol Bull, 29(5), 578-583.[3] Hawkley, L. C., & Cacioppo, J. T. (2010). Loneliness matter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0(2), 218–227.[4] 陆可心, 王旭,李虹. (2019). 恐惧管理中死亡焦虑不同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7(02), 158-170.- The End -其实,我们害怕的不是孤独,而是因为孤独而产生的负面感受:焦虑、迷茫、不安……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大家越来越欠缺的是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如何在独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孤独中探索自我,激发创造?当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你也就不会再害怕孤独,无论孤独与否,都能过好当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独处能力?↓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详情↓作者简介:木棉959,心理硕士,中小学心理教师,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2020新知答主(ID:木棉959),其他平台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新冠歧视 | 爱情3大坑 | 恋旧情结丧偶式育儿 | 亲子义气 | 慢半拍的人两性禁忌 | 隐性霸凌 | 长期抑郁点个“在看”,不惧孤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