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路丨“湘黔滇旅行团”,那条全长达3500华里的西迁之路
编者按
湘黔滇旅行团
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师生
为了保留教育的火种
毅然迈开双腿
踏上了三千多华里的徒步道路
在我们即将开启
重走西南联大路(云南站)之时
需正本清源
探寻一下前辈走上这条道路的原因
西南联大有两大传奇:其一是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了众多人才,成就了教育界的顶峰;另一个,就是约三百名师生,用时68天,完成了一场长度达到三千五百多华里的徒步行程。那么,为何会有这么一次“壮游”呢?
时间回到1937年。在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躲避侵华日军的屠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至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到了1938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本是大后方的长沙,已经变得不再安全。仅仅成立几个月的长沙临时大学,又一次要面临搬迁了。具体去哪里,有人说是广西,有人说是云南,并不一致。但是,云南昆明因为有与国际相连的铁路,所以最终被选为新学校的落脚点。学校的名称,也因此正式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2019年和2021年,清华学子两次走上西南联大师生的徒步迁徙之路,用自己的行动纪念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目的地确定后,接下来需要敲定的就是搬迁方案。长沙临大有从清华、北大汇集过来的大量书籍(共五万多册)和教学、科研设备(共三百多吨),这些物资十分珍贵,必须要妥善运输和安置。另外,那些教授、教师以及数百名学生,也需要一条道路前往昆明。
而当时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先从广州进入香港,然后坐船到越南,再由越南通过滇越铁路前往昆明。
运输物资的一条路线相对简单,也最先确定。其具体路线,就是从长沙坐车到桂林,然后通过镇南关进入越南,再由滇越铁路进入昆明。这条道路虽然快捷,但是运力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的人员迁移。所以最终走这条路的,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其他少数身负职责的教授和学生。
至于其他人,校方也安排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广州进入香港,然后坐船到越南,再由越南通过滇越铁路前往昆明;另一条是从湖南的湘西地区横穿贵州,直接抵达昆明。这条路的直线距离最近,但因为没有通铁路,汽车的运力也不足,所以走这条道路的师生,全部要依靠自己的双腿!
一条三千五百华里的徒步路,前途有这么多险阻,又不省钱,那么又为什么安排人走这条路线呢?答案就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上!
清华学子走在西南联大师生的千里徒步路上,体味前人的不易
此时集中到长沙临时大学的学生,都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平日里早已饱读诗书。但是,读书得到的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却往往是两码事。想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祖国的现状,没有比边走边看、一路贴近中国民众更有效的方法了。这条路线,不仅仅是一条从长沙去到昆明的徒步道路,更是一条了解祖国的采风之路,一条了解民众疾苦的交流之路!校方就是要让学生以这种方式,看一看最真实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以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和责任感!
当然,如此长时间的徒步,对于学生的体能是个非常大的考验。所以在出发前,校方决定所有体弱者和女性,全部走广州、香港的海路。健壮的男学生,在自由报名并通过体检后,才能加入徒步团。在当时,这个徒步团有一个非常别致的名字:“湘黔滇旅行团”。
1938年2月19日,“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们在小雨中开始了征程。在接下来的68天内,他们兜兜转转走过了三千五百多华里的道路。一路上,大家写生、采访,留下了见闻和笔记。带队的闻一多教授,手绘了上百张珍贵的写生手稿;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的学生刘兆吉,带领同学搜集了将近两千首民歌,聚集成了《西南采风录》一书。
这些收获,只是他们一路上众多收获的一部分。所有参加这次徒步旅行的师生,心灵都受到了一次净化和锤炼,意志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们取得的成就,远比未参加者更高。他们为中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的成就紧贴社会实际,没有丝毫的浮夸。这些,也是“湘黔滇旅行团”的成果所在。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进入昆明。在负责学生安全的黄师岳团长将名单交给梅贻琦校长后,这段“教育史上的长征”正式告一段落。但是,西南联大的传奇仍然在继续。未来的八年时间里,这里就是中国教育界的顶峰所在!
参考资料:
清华校友总会网站:教育史上的长征——湘黔滇旅行团
图书《南渡北归》
内容来源:清华经管EMBA户外协会
视觉设计:清华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