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路丨皮鞋、布鞋还是草鞋?西南联大西迁路上的第一个选择
编者按
2023年9月
行知中国·人文篇
重走西南联大路(云南站)
课程即将开启
我们将身着专业的装备
走上前辈的道路
人们都说
西南联大
在精神上不得了
在物质上了不得
其实
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反差
在那条三千五百里的徒步道路上
已经有所反映
仅仅是一双普通的鞋
也在这条路上有着非凡的意义
1937年,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刚刚在长沙落脚的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面临搬迁的问题。
长沙临时大学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成。即使以当时三校的资源,还有政府的支持力度,这场搬迁也并非那么简单。当时比较快捷的线路,就是从香港坐船,经越南走铁路进入中国云南。但是,对于志在天下的师生们来讲,这样的迁移有些过于简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时正是践行这句话的时候。于是在商议之后,校方决定让身体强壮的男生组成“湘黔滇旅游团”,在清华教授闻一多、袁复礼及其他各校老师的带领下,从长沙一路徒步,走到最终的目的地——云南昆明——去。
这次徒步的距离很长,为了行动整齐划一,校方规定,学生们全部都要穿军装、打绑腿。从远处看,这些学生就像是一支军队。另外,校方还在出发前,给师生们配备了统一的装备——一人一把湖南有名的油纸伞,一件黑色的棉衣。但是对于穿什么鞋,却没有硬性规定。
2019年和2021年,清华学子两次走上联大师生的徒步迁徙之路。与前辈不同,我们穿的是非常舒适的运动鞋。当今时代的物质条件,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着。
但当时的清华等三校师生,都比较熟悉城市里的生活,所以脚上穿的,不是布鞋就是皮鞋。对于当地人都习惯穿着的草鞋,他们很少有人去尝试。这种材料粗糙的鞋,看上去就不舒服,怎么能满足长距离的徒步呢?
1938年2月19日,“湘黔滇旅游团”在霏霏的烟雨中踏上了旅程。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条三千五百华里的徒步路。但是,这条路的困难程度,却是师生们没有想到的。刚刚走出城市,平整的柏油马路就没有了。乡间的土路、地上的坑洼与泥泞、山上和路边的石头,对同学们的双脚都是考验。往往一天走下来,他们的脚上就会打十来个血泡。这种情况,不仅学生如此,带队的教授老师们也不例外。闻一多先生,也是刚走了一天,双脚就疼痛不止,满是血泡。
而此时,随队的医生就成了最忙碌的人。他们烧红手里的长针,挨个为师生们挑破血泡,让他们第二天的行进能够轻松一些。
同时,“湘黔滇旅游团”还要面临一个问题:地图上标注的长度,仅仅是一个标准路线的长度。真走起来,有的时候往往不能按照原路线。在当时,虽然湖南、贵州也有不少发达的城市,但是乡村、山地的比重却非常高。这些地方,往往盘踞着民间的私人武装。这帮人不讲规矩,不畏惧政府,干事不计后果。有的时候为了绕开这帮人的势力范围,队伍还要绕路。无形之中,这条本就十分漫长的徒步路线,真正走起来会距离更远。
清华经管EMBA师生重走西南联大师生的千里徒步路。在现代的物质保障条件下,我们比起前辈来轻松了很多。
当然,旅程中的尴尬事也不少。湘黔滇三省,地处平原和高原的交界处,天气恶劣,经常是淅沥的雨水,绝大多数师生脚上都长满了水泡。他们很快就成了“草鞋专家”:一次买三双草鞋,脚上穿一双,腰带上系两双备用。为了防止草绳磨破脚趾,他们学着农民穿上了粗布袜。
遥远的道路,复杂的路况,让原本穿着皮鞋和布鞋的师生们苦不堪言。布鞋没有什么结构强度,走不了两天就会磨出窟窿,难以继续使用;而皮鞋虽然结实,但是却十分磨脚。那些脚上打血泡的人,往往都是穿皮鞋的。
这种情况,让大家始料未及。但是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大家开始不约而同的将目光凝聚在了看似不起眼的草鞋上。
草鞋是中国老百姓远足的必要装备,价廉物美。虽然一开始穿的时候并不舒服,但是只要掌握了方法,绝对比皮鞋和布鞋要好。“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们学习能力强,很快就掌握了穿草鞋的窍门:在穿着之前,先把新草鞋用水泡一下,再鹅卵石砸一遍,这样就会让那些隐藏起来的小刺塌下去;穿着的时候,鞋带不能系得太紧,也不能太松,以挂在脚上不松脱为宜;最后就是,如果看到路边有水坑,或者路过河流小溪,就要进去淌淌水,让草鞋有一些潮气,这样穿起来会非常舒服。
随着旅游团行进道路的不断加长,草鞋逐渐取代了布鞋和皮鞋,成为了师生们的标准装备。这支由将近三百名师生组成的特别旅行团,就这样身着戎装,穿着草鞋,一路走向胜利的彼岸。多年后,有人给这次行动起了一个特别的别号:“教育史上的长征”!
参考资料:
杨潇 著《重走》
清华校友总会网站:教育史上的长征——湘黔滇旅行团
内容来源:清华经管EMBA户外协会
视觉设计:清华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