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路丨文人亦铁骨,肝胆映山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清华大学110年校庆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周年院庆献礼,9月20日,清华经管EMBA 21-B班的部分党员同学追寻历史足迹,来到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学习。西南联大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发出同学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与崇敬之情。文人志士的坚毅风骨和抗战精神,也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聆听,在历史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传承红色基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段朝不保夕、兵荒马乱的烽火岁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在面临校舍被毁、枪炮不绝的境况之下,开始了徒步长达三千二百公里的南迁征程。他们从华北南迁至长沙共同组建“国立临时大学”,随后又从长沙行至昆明,成立了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八载芳华,岁月弦歌。只存在短短8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在动荡与炮火的洗礼中,却书写下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百位院士,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杰出人才。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西南联大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历史更迭,虽然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再亲眼目睹西南联大往日的风采荣光。但云南师范大学校内庄严肃穆的西南联大旧址依旧在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草坪上的一尊尊雕像,烈士陵园内的一座座石碑,老教室中的一张张桌椅,成为我们追忆过去的桥梁和纽带,带我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厚植爱国奋斗情怀。
进入云南师大正门,沿着大路前进,右手边远远地就能看到闻一多先生的塑像矗立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坪中间,这里便是著名的“民主草坪”,当年联大师生的民主活动经常在此处进行,这里也是“一二•一”运动的开启之地。站在这里,同学们仿佛瞬间穿越到1945年11月25日的那个夜晚,聆听到闻一多先生面对6000多人那慷慨激昂、震撼人心的演讲。
继续前行,同学们就来到了西南联大旧址的入口处,一块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木制牌匾,赫然伫立,十分醒目。从牌坊进入,历史时空被再次唤醒点亮,行走其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近代中国文化精英们的灵魂仍在这里飘荡,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正与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华罗庚等中国学术大师们一同并肩行走,荣耀之感油然而生。
走过牌坊,便来到了“一二·一”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巨大的 “12.1”石雕刻字,在苍松翠柏之中更显庄严肃穆。火炬柱、四烈士墓、闻一多先生衣冠冢......一一向同学们讲述着一二一运动精神和那段峥嵘岁月。站在烈士墓前同学们静默鞠躬,向革命烈士表达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追忆他们投身革命文化事业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英勇壮举。
烈士纪念碑左侧就是西南联大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为纪念抗战胜利,三校即将北返复校而立。“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纪念碑碑体雄壮,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书法遒劲,文采飞扬,被称为现代“三绝碑”,传世之作。
顺台阶而下,来到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教室重建区。虽说是重建,但尽可能保留了校舍原貌,教室的外观和内部布局与西南联大的原教室几乎一样。低矮茅屋,磨砺千刀。简陋桌椅,谱写传奇。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师生们心中的热血,教师为国家振兴而教,学子为抗日救亡而学。师生一心,共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精神,令人为之震撼,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在场的21B班的同学。
位于云南师大一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珍藏着现今有关西南联大最多最全最为宝贵的历史见证。很遗憾因当天博物馆暂时闭馆,同学们没能入馆参观,只能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此次参观。带着些许遗憾却也收获满满,这也让同学们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西南联大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它代表的是刚毅坚卓之精神,是民族大义之风骨。联大的精神滋养着每一位走进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生于盛世,不经战乱的新一代年轻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安稳的坐在教室里上课学习,拥有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海量的学习资源,已经很少再有机会去感受先辈们那份即便在炮火轰鸣之下仍然笃定前行的赤子之心。
通过此次红色寻访之旅,清华经管EMBA 21-B班的党员同学们走进了那段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对“刚毅坚卓”联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同学们深刻意识到自己如今平静安乐的求学生活是如此来之不易,并立下更加坚定的誓言: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不懈奋斗,铭记前辈遗志,彰显文人风骨,交上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答卷!
摄影:盘浩军、吴旺根、吴凌翔、林鸽、陈芳
作者:郝莉
喜欢清华经管EMBA,请点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