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路丨温书、蹭电灯、养浩然之气——西南联大学子独特的“泡茶馆”文化
编者按
行知中国·人文篇·
重走西南联大路(云南站)
即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启
在出发之前
我们不妨通过一件小事
西南联大学子独特的“泡茶馆”文化
了解先辈的学习和生活
体味他们的刚毅坚卓
1938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学子,为了在抗日的烽火中传承高等教育的火种,一路南迁,来到了云南的省会昆明,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继续坚持教学。而同时,一些独特的文化也在校外慢慢成型,比如说“泡茶馆”。
“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在昆明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指的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比如“泡蘑菇”之类的。北京的学生把“泡”字带到了昆明,在和当时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之后,便创造出了这么一个新的语汇。“泡茶馆”这个词语本身,指的是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
2019年和2021年,清华经管EMBA师生两次走上西南联大师生的徒步迁徙之路,用自己的脚步见证历史。
在西南联大的新校舍外面,是凤翥街和文林街。两条街都不长,但却有十家左右的茶馆。这些茶馆都不大,没有大茶馆中卖唱、看相的嘈杂,只是家庭经营的小本生意,平时卖些茶水和点心,看上去利润很薄,但是却能养活一家人。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茶馆,简直就是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开的。在凤翥街,就曾经开过一家专门招徕大学生的新式茶馆。这家茶馆的桌椅都是新打的,涂了黑漆。堂倌系着白围裙。卖茶用细白瓷壶,不用盖碗(昆明茶馆卖茶一般都用盖碗)。除了清茶,还卖沱茶、香片、龙井。本地茶客从门外过,伸头看看这茶馆的局面,再看看里面坐得满满的大学生,就会挪步另走一家了。但是,后来因为招待学生利润太薄,茶馆很快就关张了。
在文林街,也有一家特色茶馆,他家卖茶用玻璃杯,不用盖碗,也不用壶。而且他们不卖清茶,只卖绿茶和红茶,茶桌上还覆有玻璃的桌面。在这样桌子上,打桥牌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因此到这家茶馆来喝茶的学生,大都是来打桥牌的,这茶馆实际上成为了联大学生的桥牌俱乐部。
走过这段路,清华学子的意志更加坚定。
茶馆的老板,对于联大学生都是很客气的。学生很穷,没几个钱,往往一坐下就是一天,消费仅仅是一盏茶和几块点心。但是,老板们却从不驱赶他们。有一位绍兴老板,在凤翥街上开了一家茶馆。他对待从外地来的联大学生异常亲热,学生们也乐于到他这里消费。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甚至可以在他的店里赊账。甚至有时候学生们钱不凑手,还可以和老板借钱。
联大学生的“泡茶馆”文化,看似颓废,但实际上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几乎可以在茶馆完成自己除了听课之外的一切学习活动,比如说写作业、看书,甚至是考试。联大学生上茶馆,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的时候如果考试并非课堂笔试,那有些学生就会把考卷拿到茶馆里,答好了再交上去。
西南联大在物质上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宿舍不仅少有桌椅、窗户,而且还没有电灯,学生们几乎无法温习功课。而茶馆虽然看上去不大,但却有电灯,能满足学生们照明的需要。因此很多学生在这里看书,一坐就是一天。有一位姓陆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盥洗用具都放在了一家茶馆里。在不上课的日子里,他一起来就到茶馆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下来,泡一碗茶,吃两个烧饼,看书。到了中午,他就会起身出去吃午饭,吃完了再回来,又是一碗茶,然后等晚饭。晚饭后,又是一碗,直到街上灯火阑珊,他才会夹着一本很厚的书,回宿舍睡觉。
除了得到知识之外,泡茶馆还给了学生们一些意外的收获。茶馆中三教九流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们在茶馆中,可以通过和他们接触,了解到校外甚至全国各地的事情。这对于他们认识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和这些人的交谈,联大学生还能了解一些事情的真相,从而明辨是非,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
至于前面所说的桥牌,虽然确实是西南联大学生中流行的游戏,但是其中却也有一些特别的作用。曾经有一位姓马的同学,几乎每天都会到茶馆里打桥牌。但实际上,他是一位老地下党员,是昆明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学生运动搞得那样热火朝天,他却每天看起来都非常闲在,谁也看不出,他和学生运动有什么关系。虽然很多资料没有解密,但我们可以想象,打桥牌、泡茶馆可能只是他掩护身份、与其他同志交流的一种掩护手段。
西南联大八年,留给后世的并不仅仅有大师们的学问和学说,也有学生们自强不息、用功学习的求知精神。一个简简单单的“泡茶馆”文化,却能在联大学生的手中,被演绎出了如此积极的意义,不能不说是时代赋予的奇迹。这种乱中取静、学习不辍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发扬。
参考资料
汪曾祺《泡茶馆》
清华校史馆:《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内容来源:清华经管EMBA户外运动协会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