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晋副高也要等5年!评职称不再优待高学历,合理吗?健康2023-07-05 11:07“职称体现的应该是医生临床水平的差异。不能说学历越高,水平就越好,你在读书,别人也在工作。”撰文 | 凌骏从今年初开始,正在准备申报副高级职称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陈海就陆续听到传言,博士毕业生将不再享有职称评定上工作年限的优待。陈海是某名牌医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2021年完成规培后评上主治医师,目前就职于北方某城市一家公立三甲医院。过去两年间,他按照要求完成了职称申报的一系列条件,但2023年3月,该市下发“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下简称《办法》),打乱了陈海的晋升职称的计划。根据这份文件,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已取得中级职称的申请人,晋升前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要求从2年延长到了5年。这一要求最早出现在2021年人社部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职称晋升要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基于《指导意见》,两年来,不少省份都更新了相应的标准,医生对此也高度关注。大家普遍认为,副主任医师是临床职称,而硕士、博士是学位,本就不能划等号。但也有人表示,求学已经耗费了大量时间,理论上,后期的成长速度也会更快,应该能更快达到晋升条件。图源:锐景博士学历不再享有年限优待去年,前述北方某市卫生技术职称申报条件仍参照2002年发布的《关于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主治医师以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区分,其申报副高的年限分别为2年、4年和5年。直到今年新政出台,“和我一起进入医院的同届博士生都面临这个问题。本来大家就历经了漫长的教育周期,将近30岁才开始工作,现在又要再等几年才有晋升资格,一时间很难接受。”陈海说。陈海认为,改革确定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重心、晋升考核等,都要回到医生职业最初始的要求,就是先治好病,“大家都认为这个出发点没有问题,只是突然落在我们头上。上一届满两年就能在职业上往前进一步,而我们没赶上,要再等好几年。在医院里差一级职称,很多事就都落在后边了。”虽然《办法》同时指出,在主治医师岗位工作满2年的,可以破格申报副主任医师,但需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以上(排名前7)或二等奖(排名前6)、多项专利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等。“这些条件对大多数主治医师来说几乎不可能完成。”对医生来说,职称晋升一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件麻烦事。由于晋升难,有些医生长期原地踏步,甚至等待10年还没评上副高,不得不面临“千年主治”的局面。在浙江一名医生看来,虽然职称等级代表了一定的临床实力,但却不能画上等号。“虽然大部分拥有正高职称的医生的确优秀,但也有一些正高的临床能力一言难尽,手术都做得一塌糊涂。”他说,职称晋升也有潜规则,小一点的三甲医院,一般都需要关系或者特别优秀才能聘上,“卷不死,就都往死里卷。”尽管职称并不能完全代表临床水平,但它对医生的职业生涯却有着深远影响。“比如在我们神经外科,即便技术达到要求,能授权中级职称做的手术也非常有限。同时评选其他职务,获得其他职场机会的概率也更小。”陈海说。更为现实的是,对于年轻的临床医生,职称和待遇也紧密挂钩。毕业于国内某一流医学院校的王含用了11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后又经历近5年的规培才评上主治医师,原计划在今年申报副高级职称。“规培时的工资和奖金都很低,尤其是头三年,接近30岁的人月收入就几千块钱,评上主治后才稍微改善了一些。虽然一共用了16年时间才完成前期的“培养过程”,但王含在考学、规培上几乎没有耽搁任何时间,“我已经算是很顺利了,身边有的博士生,花了十七八年,甚至更长的都有。”“就算满足晋升条件,在我们这种级别的医院也未必能一次通过评审,因为前面还有不少人在等着。”王含说,“如今,好不容易完成了前期准备,今年政策又变了。这对于学历高的医生来说不是特别公平,我们的收入和付出也完全不成比例。”学历和临床技能不能划等号实际上,早在2021年国家下发《指导意见》后,四川省、湖南省、广东省等多个省份陆续跟进,发布了“关于XX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一些系列方案都取消了对学历在副高晋升年限上的差异对待。在安徽,由于《指导意见》还涉及其他举措,某三甲医院的张姓医生告诉“医学界”,去年年初医院曾下发相关“职称评定改革意见征求稿”,“让医生们提意见,我们反馈是认为还不到时机,省里后来也暂未执行。”尽管安徽省还在按“旧版办法”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但“医学界”查阅发现,该省在2022年底的评审工作中也首次强调,本科以上学历评副主任医师的,至少要受聘担任主治医师职务满5年。而在2021年,博士学位的主治还只需要3年。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对“医学界”表示,过去根据学历进行划分,相当于承认医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接受的一系列培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可以和医学能力挂钩,并在职称晋升上享有优待,“但包括年限在内,近年来改革的调整,是要求职称评定要坚持临床本位大趋势的必然结果。”很长一段时间里,名校、高学历的医学生都是省市级医院青睐的焦点,早年间一些博士岗位的待遇更是优厚,包括提供住宿、提供科研经费等。多位专业人士告诉“医学界”,即便有了此次改革,不同学历的医生都调整为“同一起跑线”,但在实际晋升的评审中,依然会倾向于让学历更高的人通过。“过去一直提倡大家读博,并提供缩短晋升年限在内的诸多奖励,但后来也发现很多博士、硕士拿到副高后,实际的临床能力是有问题的,和学历不匹配。”医院管理专家、惠宏医疗管理集团首席顾问傅天明对“医学界”表示。“医学本身属于应用科学,只有更多地接触患者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这个方向上,改革没有任何问题。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一刀切。”傅天明说,“不少高学历的年轻医生,以前也是根据相关政策的倾斜,去制定自己的求学和职业计划,新政的实施应该给予一定的过渡期,‘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金春林同样表示,“职称体现的应该是医生临床水平的差异。不能说学历越高水平就越好,你在读书,别人也在工作。”“现在的问题是职称影响过广,尤其是和待遇等紧密挂钩。”金春林说,“科研和临床在实践中是双管齐下,当职称更强调临床,被认为是‘技术荣誉称号’时,各类考核也应该根据不同方向上的工作质量、数量,去制定更合适的评价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取消不同学历在晋升副高年限上的差异,各省新版的“晋升资格”还纳入了“门诊单元数”评价指标,此前也引发讨论。不少医生表示,类似要求未能区分不同层级医院、不同科室间的差异。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徐毓才告诉“医学界”,近年来一系列卫生技术职称评定标准改革,总体导向是破“四唯”,让职称与临床业务的数量和质量挂钩,“但实际评价难度非常大,不同地区、医院和科室都不一样,始终难以形成一个绝对合理的、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体系。”因此除了优化调整外,一个更为激进的建议是——废除职称。早在2017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周梁就建议,取消现行的医生临床系列中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职称分级和晋升制度,改为住院医师和医师两个级别。傅天明也持类似意见。在他看来,职称对反映医生水平高低的意义并不大,“医院内部应该有其他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科室,临床或科研方向的不同,去要求医生必须接受何种类型的培训、达到何种标准、做到哪些事情,并以此为据去和医生的待遇、医疗权限等进行挂钩。“这样才能让医生最终回归到医疗本位,做好本职工作,不再纠结于职称这个‘虚拟头衔’,争来争去。”傅天明说。来源:医学界责编:钱 炜编辑:赵 静*"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推荐阅读▼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