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上半年,在一个接一个与“高考”相关的话题中结束了。
但关于高考的讨论并没有结束。
有人说,高考完,才发现报考比高考本身更难。
寒窗苦读十二年,很多学生只学会了怎样拿分数,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未来的方向。
进入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这些与未来息息相关的关键问题,要在出成绩后的三四天时间里做出抉择,确实难。
前段时间,某大学教授针对某教育咨询网红名师关于“该不该读新闻”言论的声讨,更是把这种“难”搬到了台面上讨论,直接掀起了全网关于选择专业的讨论热潮。
舆论双方孰是孰非,其实没太多讨论的必要。
赚钱、生存,当然重要、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
但这已经讨论很多很多了,不需要我再赘述了,今天,我想谈谈它们之外、不一样的东西。
“想学医?那就在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里面选一个吧,你这个分数,上xx医学院比较稳……”问题是,机构为什么能通过短短几个问题,就帮助咨询者定下方向?因为他们给出的大部分结论,都是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倒推而来的。我们普通人,很大概率只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即使对其他行业有些认知,也都是道听途说,无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而更多毫无信息渠道的家长,他们知道的信息,可能还不如孩子多!让他们在几千所大学、几百种专业里挑出合适的“组合”,实在太难了。团队小伙伴有亲戚家的小孩今年高考,她被打电话咨询了好几次。问题是,孩子学的是理科,小伙伴却是个纯纯的文科生啊……当然,这位家长不会只问她一个人,但足以看出报考时,家长能病急乱投医到什么程度。针对这样的家长,机构确实可以帮他们消除部分信息差。然而他们的建议,没有原则性错误,却有几个不容忽视的“短板”:①机构按照一般的指导原则和标准来为学生提供服务,但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都是独特的。只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成绩、不了解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和特长的情况下,机构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②简单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无法预测更长远的未来。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他们或许知道更多信息,却未必会“妥善处理”。世界瞬息万变,大学四年过去,当初的好专业可能成了“天坑”就业。③有些时候,机构口中的“行业内幕”,本质上也是“道听途说”,未经实地验证。举个例子,机构推荐报考动物医学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医院蓬勃发展,就业机会多。但是,具体的就业情况好不好,就业率多高,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学成四年后(学医本硕加起来要七年),政策会不会对宠物医院乱象进行整治……这些问题,他们统统无法解答。他们帮助家长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家长看到高校专业的“真面目”,同时劝告家庭条件一般的咨询者,尽可能抓住当下的就业,不要去赌未来。遇到靠谱的机构,可以知道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可能是坑,在大方向上,是有些作用的。只不过,窗户纸捅破之后,具体又该如何抉择、规划呢?比如同样是学口腔医学,大专比本科“好就业”,可孩子的分数明明够上其他专业的本科,怎么选?网上的各种“劝退”,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有理有据?机构能做的分析,家长是不是也可以做?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机构的工作无非是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且大多数运用的也是公开渠道的数据。去年年底,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统计出的“美国大学生最后悔的十大专业”:排在榜首的,赫然就是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上的新闻专业……剩下的,还有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大部分,都是缺少“壁垒”的人文学科。而“美国大学生最满意的十大专业”中,排行第一的则是计算机+信息科学。美国求职网站ZipRecruiter几年前也做过类似统计,得到的结论差不多:数据显示,人文社科本科就业,平均年薪为44000美元,而同样是本科,计算机毕业生的平均年薪约为10.5万美元。结合前几天夸克APP发布的《2023高考志愿报告》来看,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热度最高,而人工智能(AI)相关专业的关注度上升最快。而麦可思发布的《2023年就业版蓝皮书》报告中,本科生月薪排名前10的,全部与信息、数据、软件等工科类专业相关。《蓝皮书》还将大学专业分为红牌和绿牌专业。绿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多优势更明显,红牌专业则相反(我们学校也在做类似的调查,并基于此调整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绿牌专业多与互联网相关。”除数字媒体艺术之外,本科绿牌专业均属于工学门类。近五年,法学、绘画和应用心理学,在本科红牌专业上连续五年霸榜。以上的行业报告和数据都是公开的信息,根据这些,很容易得出结论——就业市场上,工科类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报考时,与信息技术、数据科学、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相关的领域,更值得关注。因此,家长可以自己先行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行业趋势,再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引导孩子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共同制定志愿填报策略。所谓的专业机构建议,更适合作为我们个人信息来源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更符合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的选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对于孩子来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具有选专业和职业规划的能力之外,拥有“发展的眼光”,或许更加必要。首先,在做出专业选择时,孩子需要明白专业和行业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很多家长帮孩子报志愿时,总爱说:“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懂的事情很多;即使一时不懂,以后也会懂。就说大宝,之前有天放学回家,他跟我说:妈妈,我以后要考厦门大学!我一下子有点懵,听他讲完才明白,原来是老师给他们看了高校宿舍的视频,厦大的宿舍又好又漂亮,他很喜欢。通过这次聊天,我明白一件事情:
孩子不是不努力不上进,更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他还小,只看到当下、看不到未来。
有时候,我们苦口婆心叨叨半天,人家听不进去,其实是因为家长没有把事实摆在孩子面前。
新兴行业的出现、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时候,今天是坑的专业,说不定明天就起飞了;而有些专业,比如近些年愈发趋近饱和的计算机行业,现在考研阶段已经卷上了天,谁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家长要做的,是把这些变化“具象化”,呈现在孩子面前,教会孩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行业、职业。当然,发展的眼光,绝不是说要逆着潮流,去报冷门专业,从事冷门职业。
我们更要认识到,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离不开个人能力。
某些缺乏壁垒的机械性工作,看似就业好收入高,但是它们不仅缺乏挑战性,也缺少不可替代性,干这些工作,不知道哪天就会失去“资格”,被行业淘汰。
在大家看来,我也在“编制”内,大学老师,听起来不仅仅是一个铁饭碗,还是个镶了金边的铁饭碗。其实呢?几年前我们学校完成了改革,不再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而是基于考核结果的聘任制,每年都有离开的老师。我相信,未来,所谓的“金饭碗”“铁饭碗”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孩子想一直有饭吃,只能不停提升自己的“做饭能力”。
因此,除了具体的知识,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成长能力同样重要(即我经常提到的,拥有“成长型思维”),拥有适应变化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变化,包括职业转型、行业的淘汰以及自我成长的需求。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拥有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足以应对未知的未来。最后,孩子和家长都应该认识到,人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所选择的专业和就读的大学。马克思17岁时,就在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对“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将怨天尤人……”
总的来说,成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个人的幸福感、成就感和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在做选择时,孩子的兴趣和个人意愿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而不是盲目追求一时的“好专业”,最后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业(不擅长的工作)。为了让孩子多点理性少些盲目,家长需要提前做的,是引领孩子达到“本自具足”的人生状态。只有内在丰盈,才能不被世俗和功利裹挟,只有不惧枯荣,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清自己脚下的道路,应当通往何方。之前有个学生家长联系我,想让我劝劝学生换专业(成绩不够,我们学校可以降级转专业)。家长真的挺不容易的,一边不能说我们专业的不好,一边还要让我相信会计专业更好,他们甚至已经为孩子安排好了后面的工作。我跟孩子聊的时候,没有说一句,劝她转专业或者不转专业的话。我只询问她的兴趣和特长,和她一起剖析专业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把信息传递给她、启发她思考她真正想要什么。直到最后,她都没问我一句,老师你觉得我应该怎么选。我知道,她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麦可思:《2023年就业版蓝皮书》
2.夸克:关注度最高、飙升的专业Top10
3.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美国大学生最后悔的十大专业”
4.美国在线就职平台ZipRecruiter
还有一个相似的情况,考研。专业咨询机构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并被很多家长和孩子采用。有一次,我和学生聊天得知,她在和考研咨询机构沟通时,对方花了10分钟、问了结构化的6个问题后,就确定了报考专业和学校的建议。我不否认他们的可参考性,但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风险。一个素昧谋面的人,如何能在短短10分钟内,根据极其有限的信息,就决定了你的人生方向?站在风口上固然好,但并不是所有的猪都能飞起来;站在风口上看着光鲜其实也不容易,996的生活谁过谁知道;还有一点很重要,问问自己想在那个风口上飞起来吗?周国平最新演讲:互联网时代,什么才是孩子的铁饭碗?
那些年薪百万的人,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硕士起薪1万,本科只有5千!数字背后的真相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