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矿别学文史哲?哈佛博士却说“这才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教育”
2022年是一个“拐点”,因为这一年,在“爸爸真棒”的调研中,升入美本顶尖大学的中国学生当中,文科首次超越了理科。
而且你猜排名第一的专业是什么?历史学!今年的人文社科、艺术录取达56%,Top3专业分别为历史、心理学和社会学。其他录取专业中,也有不少性别研究、人类学、古典学等“奇奇怪怪”的专业……
△“爸爸真棒”调研,中国学生2022年顶尖大学部分录取专业
为什么这些最顶尖的“学神”都去学文科了?难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念要过时了?学历史、古典学这样的大冷门专业,将来能干什么?真的不怕找不到工作吗?
有人说,这是随着国际化教育发展,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有人说,将来社会更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同理心、创造力人才,学文科正好可以培养这些能力,还有人说,其实只是因为热门专业太卷了,学生们不得不靠冷门专业“爬藤”……
不管怎样,家长要面临的事实是,孩子将来可能会选择一个你听都没听过、“不知道在学什么”的文科专业,拥有他自己的人生。
那么许多家长就会想要知道:留学生学文科真的能找到工作吗?美国文科和中国文科有什么不一样?“中国文科生受人歧视,美国文科生天下无敌”是真的吗?到底该怎么培养文科生?……
对于这些问题,“爸爸真棒”的老朋友魏阳可能是最适合回答的人之一。
他在南京大学读了本科,哈佛读了博士,如今在科罗拉多大学执教,是美国社会中凤毛麟角的华人文科终身教授,而且他的专业,正是“顶尖中国学生最爱”的历史学。他也曾在学校招生办工作,非常了解留学生选专业的问题。
在前不久“真棒俱乐部”的分享讲座上,魏阳老师讲了了不少让家长们耳目一新的看法:
选专业怎样才能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答案是遵循自己的激情,因为未来不可预期;
我们也将讲座精华内容整理成了文字,以飨读者。
#01
选专业如何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答案不是热门专业,而是遵循自己的激情
关于“最好的专业”,有个“三角模型”:
第一你喜欢,有激情;第二你能做得好;第三社会需要,也就是能赚到足够的钱。如果三点都符合,那你就找到了最好的职业,可以“每天跳着踢踏舞上班”了。
但是一般来说,三点能满足两点就很不错了。所以你要在自己的激情、能力和未来的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尽量找到一个平衡。
作为一个教了很多年书,也参与招生办工作的美国文科教授,我对学生的建议是,选专业最应该看重的,还是遵循你的Passion(激情)。这里的激情不是那种你今天喜欢、明天就变了的那种浅层的兴趣,而是持久的好奇心与兴趣。
为什么呢?
第一,只有你有激情的领域,你才能真正做好;第二是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期的。
你的选择速度很可能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现在特别热门的专业,很可能到你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不热门了。
因为教育其实也是产业,它也遵循基本经济学供给和需求的原则,如果一个专业特别热,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去挤破头去抢,很可能5~7年之后就人满为患,找不到工作。然后进入下一个周期,大家又开始不去学它,慢慢地它可能又火了起来。
面对本质上不可预期的市场的时候,风险最低的选项之一,就是追求你自己的激情。
如果美国接下来经济进入衰退期,很可能所有人都找不到工作,不管你是学法律、英语文学还是计算机,但如果你追随自己激情的话,至少你比别人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至少你还可以在心理上、情感上得到满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美国大学做历史教授,对我来说就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为什么?首先,我每天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第二,我每天可以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第三,我每天可以聊自己喜欢聊的事情,还有一帮人听你喜欢聊的事情,而且这帮人如果听得不认真,你还可以给他一个F。这是多大的满足感!
对我来说,如果要我给别人钱来过这样的生活我都愿意,更不用说学校还发给我钱了。
当然,有很多人一开始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是把兴趣变成职业之后,也可能觉得兴趣被扼杀了。这就需要尽早了解把兴趣变成职业是什么样,自己能不能接受。
比如我大学毕业后曾经Gap year,一度想搞音乐,在酒吧里弹吉他,但发现不能弹自己喜欢的歌,而是要弹当下流行的歌曲,一弹就是几个月,真的要弹吐了。再加上搞音乐实在也没办法安身立命,后来就放弃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激情呢?其实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很多孩子到了要读大学的时候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或者真正接触到一个专业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
美国大学是清楚这一点的,因此它在本科阶段实行Liberal arts education(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让你用大学的前2年甚至整整4年,去寻找自己的激情和能力在哪里。
#02
美国的本科教育,本来就“不专业”
美国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非常不一样。举个例子,在美国读历史学博士的人,8、90%应该是想做研究和教学这个方向,但是美国Top30大学本科学历史的人,将来可能有50%都不会从事这个专业。
因为美国顶尖大学的本科教育,有意在让你“不专业”。
首先,他们在本科阶段让你学的基本上都是基础学科,也就是“数理化文史哲”,你想在哈佛耶鲁本科就学法律、商学甚至教育,都不行。因为这些都是研究生阶段学习或者研究的应用学科。
本科也不像中国大学那样分学院,而是把文史哲和数学、地理、生物统统放进一个学院——文理学院。因为他们觉得你在4年本科阶段,就应该先把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打牢,再去申请研究生院,系统地学习医学、法学、商学或者教育学这些应用学科。
当然这就导致了另外一点,就是你如果想在美国就业市场上面有一定优势,很可能还是要到研究生院去进行一些应用学科的训练。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去美国读书,经济成本还是很高的,家长要有心理准备。
其次,你进入大学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专业方向,但事实上,你前两年学的课和你本专业关系并不紧密,而是要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以哈佛为例,如果你申请时选的是历史,那么你在哈佛4年可能只有40%的学分是直接关于历史的,另外60%的学分要平均分配在3~4个不同的领域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都要学,还要学外语以及学术写作这样的必修课。
美国大学这么设计,是因为它知道:本科生是很难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东西有激情,有能力的。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就知道自己一辈子要干什么呢?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因此,他们给你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试错,让你经过4年,广泛涉猎大量学科,你的心智才能成长到足够成熟的程度,知道自己真正什么对什么东西有激情,真正对什么东西在行。
如果按照中国这套从苏联模式延续下来,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培养专家的方式,你从大一进去就学4年学化学,顶多上一点点选修课,万一你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坚持不下去怎么办?相信大家身边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换句话说,中国的大学分科教育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它过早把学生的方向给定型了,而且给予你比较少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而美国这种模式,可能你过了4年后发现大一时的选择是错的,但没有关系。所以通识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它虽然金钱成本比较高,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上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这就是我个人觉得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设计理念有道理的地方。
#03
什么样的文科教育,
能让人“天下无敌”?
前面说到美国顶尖大学的历史系本科生可能50%以上都不会从事本专业,他们将来可能学政治学,搞公共政策研究,搞金融的也有,或者直接读法学院——美国法学院很喜欢收历史系的学生,因为历史学和法学做的事情实际上很相似,都是首先阅读大量材料,再利用逻辑和推理发现问题,找到真相。
那么,本科阶段的博雅教育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
还是以历史学为例,本科阶段你不是训练历史学家,而是让这些18~22岁的年轻人理解这个学科本身的逻辑,理解用历史学来看世界是一种什么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用历史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历史学意味着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料,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被信息淹没,看的越多头脑越昏,那么历史学的训练就是让你学会,在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时如何处理,如何利用逻辑和经验得出合理的结论,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你自己。
这种训练方法,首先当然要大量阅读和处理各种数据和信息,同时阅读和处理信息时,还要用思辨的眼光来看这件事。
为什么?你看到的各种历史材料,每个人讲的可能都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就要像法官一样批判性地辨别:为什么会不一样?谁在撒谎?他为什么撒谎?你不能因为某个材料或证词来自权威就盲目的相信,而是要用常识、逻辑和其他的证据得出一个最优化的解释。
至于具体是怎么做的,我可以用我带家里的3个孩子(大儿子14、5岁,两个双胞胎女儿12岁)去博物馆的情况介绍一下。
#04
如何用博雅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
简化的研究生课
作为历史学家,我觉得带孩子逛博物馆事实上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问,因为博物馆的设计其实是有逻辑的,就和一本书章节的设计一样,都在表达一种观点,当然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
我们两个礼拜前去了华盛顿的美国历史博物馆,其中有一个馆叫做美国多元文化展览馆。我跟孩子们说:给你们半个小时,随便去看,但是看的时候脑子里面要想一个问题:文化多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有什么证据?
看完以后,我们就在馆门口重新集合,让3个孩子一个一个给我讲:你觉得文化多元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其实就是一堂“简化的历史研究生课”,我带研究生也是这么带的,就给他们一个问题,然后再给他们资料去看,你可以得出任何结论,但是必须要有证据、逻辑来支持。
当时我在他们讲之前,先给了他们一个反面教材:
大儿子年纪比较大,也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他就说文化多元有好处,因为在一个公平的市场里,每个人提供的东西都不一样,就可以有交易,交易双方都得益。两个女儿还比较小,一开始就有点犯难,她们觉得好像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不知道怎么讲下去。
我就启发她们:你看我们刚才进这个博物馆之前,爸爸是不是给你们买冰淇淋了?门口有一大堆冰淇淋车,那么你们去选的时候,是不是去选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而如果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冰淇淋车,所有的游客都到那去买,冰淇淋车还会不会有动力去把冰淇淋做好,把价格降下来?
孩子们一下就理解了:多种族多文化的新鲜血液移民到美国后,就像是不同的冰淇淋车,构成了各种文化之间不同的交融和竞争,最优化的东西才能胜出。所以不管非洲文化、欧洲文化、亚洲文化还是土著文化,都为美国巨大的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当你有选择的权利的时候,你就有了自由。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有一个冰淇淋车,你就不可能有自由,只有垄断,因为你没有选择的权利。给孩子们讲了这些例子之后,他们就立刻理解了为什么多元文化对美国的强盛如此重要。
#05
高中生该怎么为博雅教育做好准备
不光美国“文科”,其实博雅教育下所有的基础学科,教的都是通过大量阅读写作来培养思辨能力,教的都是“思维方式”。
它的精华和灵魂所在,在精英美高,在国内现在的国际化教育里面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美国最好的高中之一圣保罗,他们的学生不学传统的社会和人文学科,而是要学一门交叉学科“大人文”。
这门课整合了传统的英语、历史、社会学等科目,从不要求学生记住法国大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美国内战时发生了什么,但要读经典著作,从《荷马史诗》到《古兰经》,而每一堂课,都是围绕着一系列“大问题”题展开的:什么是爱?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历史?宗教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通过讨论大问题,学生们学会了把自己和世界、他人联系起来,也学会了用淡定的心态面对知识:没有不可能的事,广袤无限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可知的。
那么作为家长和孩子,如果没有条件去读这种学校,如何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博雅教育”呢?
一方面就像我前面说的,在平时逛博物馆、看新闻的时候可以多问自己一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读一些经典书籍,因为畅销书的关注点很可能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能故事讲得很好,很有趣,但并没有真正深刻的思考在里面。
但是对于高中生,也不需要去读太深的经典,如果有比较好的导读倒是可以读一下,比如许多欧美历史经典都有导读本。
我不太建议高中生读《史记》,因为它的导读大部分写得不太好,基本上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有时还会有错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培养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呢?所以花掉同样的时间,去读其他的书可能收益会更大一些。
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给“爸爸真棒”粉丝做了一个专属人文社科书单,包括100本涵盖各领域的书籍,适合从初中到高中不同年龄的孩子,大家在阅读时可以参考。
本期福利
▽扫码添加小助手▽
精英美高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博雅教育一脉相承
都是在大量阅读和写作中培养思辨能力
如果想让孩子进入美高,为将来升入顶尖大学做好准备
欢迎参加资深美高“圈内人”讲座
手把手教你选校、准备和规划!
主题:如何了解学校和选择自己匹配学校?
大咖科普:
如何了解学校和判断是否合适?
不同梯队6-8所美高的简单介绍,录取难度和就读体验差距?
圆桌讨论:
美初适合什么样的家庭?
怎么给孩子选学校?
走读和寄宿学校分别合适什么样的家庭?
常见的学校排名榜单和如何解读?
主讲嘉宾:
波士顿Lily老师
丽格教育创始人
常驻美国的留学“老司机”
张恒瑞
学美教育创始人&CEO
耶鲁毕业,被誉为“留学教父”
主题:如何做好周全的申请准备和时间规划?
大咖科普:
怎样才能录到目标学校?
面试如何准备?
如何做个性化背景提升?
圆桌讨论:
8申9,9申9,9申10,各自的优缺点?
文书如何准备?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多任务的焦虑?
主讲嘉宾:
Nancy Liu 刘倩
融尚南希伙伴国际教育集团管理合伙人
专注于顶级私立美高申请14年
出版专著《美高趣闻录》及《美国顶尖私立高中文书写作指南》
Zion Tam
范迪信国际教育合伙人兼低龄留学总监
从事留学工作10年,探访超过200所学校
协助数百名孩子入读美国、英国、瑞士、加拿大和香港名校
Jing博士
惠宜教育创始人
留美17年,亲自实地走访过美国200多所学校,和美国多所私立高中招生官有密切联系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棒爸”参加讲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