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期。应该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用科学理性的精神找到背后的原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 | 吴晓求
编辑 | 孙悦
以下为演讲内容: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见仁见智,差异主要来自对中国经济产生困难原因的理解和分析。
需要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特殊性:周期性不是中国经济遇困的主因,因此采取简单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力就十分有限。这意味着,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必须打好政策的“组合拳”。
其中推进制度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是信心不足,预期转弱,这些在投资者、企业家,消费市场身上均有所表现。法治和制度的完善重要于单纯地调整政策,应把进一步完善法治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恢复信心、稳定预期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政策的调整亦十分重要。制度完善和政策调整要相互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重视制度作用,本质上是重视市场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的高度精准概括,也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总体思路和精神。如果不坚持“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指导原则,任何政策都难以长期有效。要相信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会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政策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经济发展已迈入新阶段。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未来提出了新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容丰富,其中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重要基础。离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很难成为发达国家,从而很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让中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但目前中国还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为此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如何从制度、政策、机制、规则层面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当前最重要且艰巨的任务之一。提出远期目标相对容易,但如何设计远期目标的实现机制复杂且困难;如何按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以及进一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设计一套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方法和政策,同样值得深思。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涵——法治的现代化。法治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实现目标跨越的过程中,如何设计路径、方法、政策、规则、制度十分重要。不过需要符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无论是制度、规则,还是政策,均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二是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和改革开放的视角,评判制度、政策、规则和机制。计划经济不能带动中国富起来,进入现代化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不同的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目标,以及问题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比政策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只要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当前所遇之困就足以解决。
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迭代,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制度、政策、机制足够完善,叠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才能推动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虽然传统高资源消耗型企业,在全社会奔向小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依靠这些把中国带入现代化。中国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需要思考金融和产业升级迭代、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毕竟从新技术出现到新产业形成,中间需经历巨大飞跃。事实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金融都发挥着推动作用。金融业态变革,结构性调整和功能升级,均基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一个重要命题: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金融一直以创新的姿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对金融需求不一致。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商业银行也得以演进。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自动化、信息化为特征,催生了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以及各种新资本业态的出现,使金融和资本业态呈现多元性。固然硅谷的出现与成功是科技和产业结合典范,但从金融角度来看,这也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可见金融创新、发展和改革对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为传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果一个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仅停留于原始层面,只能说明这个国家金融相对落后,产业也缺少竞争力。现代金融的使命不是复制历史,而是创造未来。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到来,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资本业态呼之欲出,金融必须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支持。高科技企业无法从传统金融体系中获得贷款,但这些企业又代表了未来,亟需资本支持,所以金融需更多关注能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制造业。然而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达到此目标,必须进行金融结构性改革,才可以高质量地满足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制造业对金融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到2035年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从长期趋势来看居民收入水平一定呈增长趋势。目前中国人均GDP约在1.2万美元至1.5万美元之间波动,因为汇率出现了变化,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目标,到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中国人均GDP应达到2.5万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扣除现金消费支付部分,剩余的钱应投向哪里?全社会开始关注财富管理。再也不能回到“赚了钱就去买房子”的特殊时代。社会居民财富的65%用于投资房地产,不是现代化国家标志。未来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造多元化可配置,与风险相匹配的各类证券化金融资产,以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财富管理需求,这是基本趋势。金融体系有责任,让社会与居民的存量资产财富实现有效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现代化国家财富结构的特点。当然,要实现社会存量财富增长,需要完善的法治,良好的契约精神,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崇高的道德标准,以上对财富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要。如果这些方面无法改善,机构投资者很难发展起来,诸多财富管理的委托形式会单一化。因此基于资本需求和财富管理的双方面要求,中国金融必须进行改革。虽然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已有很大改进,但距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金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改革、发展、创新,是中国金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金融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中,必须处理好与监管之间的关系。处理此关系的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是指导金融改革、发展、开放的总原则。监管必须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要防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两者之间需找到平衡点。
中国金融功能已有很大改善,实现250万亿金融化证券资产,但在总金融资产600万亿中,中国仅占40%,未来中国仍需不断提高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重。另外中国金融业态需继续推进多样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元需求。金融业态多元性来自技术进步,功能多样性来自于金融结构性改革,从中可以衍生出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创新的方向。第一,将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改革放在首位。结构性改革是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善中国金融单一化现状。如今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着考验,需要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第二,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只有科技与金融结合,才能大幅提升金融效率,促进金融业态多元发展。虽然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但要动态、全面地看待这一结合。第三,推动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在这方面,中国发展相对缓慢,国际化的两步还未完成,其中一个是人民币的自由交易,人民币的市场化。要改善人民币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的经济基础、法治基础和外部环境。二,还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尤其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之所以开放一事未完全推进,是因为对未来中国的金融模式缺乏深刻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金融必然开放,人民币也必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可自由贸易的重要一员,这是历史大势。要顺应这一趋势推动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唯有如此,中国金融才能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内容根据《财经》年度对话2023吴晓求报告整理
原主题为《以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迭代》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