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破天荒”的头一次,是如何发生的?
“
小朋友的潜力不可估量,
他们的天赋需要被发掘和引导。
在内蒙古赤峰市五四平安希望小学的一个普通的下午,沈祥军老师接到了一通特别的家长来电。
电话那头的家长悄声问道,“沈老师,咱们孩子这个画是不是您给画的,画完之后再让孩子带回来给我们看的?要不然怎么画得这么好呢?”
● 芭莎美育课上孩子们的创作
沈老师听了一时哭笑不得,回复道:“孩子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天赋是需要被发掘和引导的,我们要相信孩子。”
听出来对面家长的疑惑,沈老师便补充解释:“孩子们现在能够创作出让我们惊喜的作品,这得益于学校现在有了‘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的美育资源,很多老师在线上指导我们的孩子画画,孩子们都喜欢画、愿意学。”
有了这番解答,家长这才恍然大悟,连连跟沈老师说,“谢谢这些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们。”
从2018年调到五四平安希望小学以来,沈老师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改进都想了许多办法。
● “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带来了丰富的美育资源
刚来到学校时,他就发现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物资和师资等配套上仍然比较欠缺,“我们这个地区位置比较偏远,想买一点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物资,可以说是非常难的,需要驱车50公里到县城里去买,有些时候在县城也买不到。”
直到2022年“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在学校顺利落地,丰富的教学物资、课程、培训和活动,弥补了学校多年来美育课堂的缺失,也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美育。
资源有了,观念上的转变,也成为一个难题。
沈老师也提到,学校的学生有将近70%都是留守儿童,由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来代管,这也导致在部分教育观念上家校不一致的问题出现。
四年级的男孩大江(化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是个来自单亲家庭、比较叛逆的孩子,爷爷奶奶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大江也认为除了语数外的主课,其他学科都不重要,在这些课上也都很调皮、不太受管束。
沈老师和另一位美术老师都因为这个孩子犯难,于是找到孩子的班主任,三个人共同出谋划策,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在他们班级开设了一堂语文和美术相融合的绘画设计课,让孩子们为古诗配画。
● 孩子们《草船借箭》的绘画作品
这个作业令大江无从下手,但为了能拿到语文课的作业分数,他“破天荒”地找到了沈老师,主动请教起来,在沈老师悉心指导下,大江顺利完成了作业,还得到了语文老师的夸奖鼓励。
“从那之后,这个孩子对于艺术学科的兴趣也上来了,愿意学习了,进了课堂之后都会很安静地听讲、创作,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沈老师自豪地说,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双师课堂、录播课程开展以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都有所增加,就是很盼着能够上这样的课。”
● 沈老师和孩子们在“芭莎双师课堂”
在这个以寄宿制为主的小学里,孩子们一周里有五天都待在学校,沈老师叮嘱老师将芭莎美育教室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每个班级的作品也全都统一整理在桌椅上,让孩子们随时都能来这里画一画、看一看,有些孩子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会跑来画个几分钟再回去。
这也令沈老师感慨道:“有了这个美育项目以后,既能帮助孩子完成艺术学科的学习了解,同时也对他们的课余生活有一个填补,让他们缓解在学业上的压力,孩子们受益匪浅。”
沈老师和美育的渊源,从上一所任职的学校开始就埋下了种子。
早些年里,沈老师就和另一位美术老师共同开发了一套乡土美术课,其中《玉米皮粘贴画》这个课题,如今已经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非遗文化;在后期,沈老师也主持了学校的“环境创设活动”,带领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改造设计、美化校园环境,这个项目也入选了乡村教师的公益扶持计划。
● 沈老师在指导孩子们画画
来到五四平安希望小学后,沈老师发现,这里太缺少文化氛围,学生的艺术创造几乎为零,这也是沈老师积极申报美育项目、想要为孩子们争取更多资源和课程的原因之一,“美育是基础学科之一,是不可缺失的,我们必须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当提到自己钟爱的“珐琅彩”课程时,沈老师展示了许多学生们的作品,他认为这样多文化融合的课程,正是乡村孩子格外需要、特别珍惜的,“孩子们通过美育教育,提升了审美能力,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家乡本土的文化底蕴,也能利用本地的资源进行再创作、实现自身价值。”
● 孩子们在珐琅彩课程上的作业
正如这些五彩缤纷的作品,沈老师对孩子们的期望也充满了不同的色彩。“希望孩子们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发展,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咱们的山村去深造,最后再反哺家乡,这就是我的初衷。”
* 图片来源:本期项目校老师—沈祥军老师
📑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小山
排版:Zz
📖
推荐阅读
✦
点击【阅读原文】👇
助力孩子们的美育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