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再不足,也不删这张照片
在驶离港口5天后,“珍宝海鲜舫”在茫茫海域中遭遇风浪,沉入海底。
谁都没想到《食神》里那座雕栏画栋的海上食府,承载了无数港人回忆的地标打卡地,会以这样戏剧的形式与人们告别。
沉没后,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后悔没有和它留过影。珍宝海鲜舫在港口停驻了四十年,几乎贯穿了人的半辈子。我们习惯了它的存在,便以为它会一直在。
然而现实是“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人们对于“珍宝海鲜舫”的遗憾,恰如学者梁永安所说“年轻人普遍缺乏抓住瞬间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大量无形的感受,灵光一闪的瞬间,偶尔而至的心动,被忙碌的人们视若无睹,直到这些瞬间彻底消失无踪,我们才恍然懊恼。
所以,古人用文字来捕捉这些“心动瞬间”,“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短短一句,仲夏夜林间晚风吹拂的瞬间跃然纸上。
如今,我们用影像抓住这些瞬间。
随手记录下来的影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语言,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日记本”。影像会记录下来我们那些念念不忘的故事,也许它们在脑海中会蒙尘,但影像永远不会。
而在这个周遭频频发生变化的当下,我们更需要敏感地感受,去抓住人间的每一瞬。
最动人的《爱的箴言》
藏着人间欢笑与泪珠
人间是由什么组成的?
怦然心动、成为母亲、遇见晚霞、高考结束后丢掉的习题册、电视没能预报的雨雪、楼下的花悄然开放、与陌生人的擦肩而过……无数个平平无奇的瞬间相加,便组成了人间。
最懂这种世间情的歌手,非罗大佑莫属。1983年,罗大佑即兴弹唱,一气呵成地写下了《爱的箴言》,他用简单的词句一语道破人间的本质:“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三十余年里,无数歌手演唱过这首歌,从邓丽君到齐秦再到张信哲,每一位演唱者的气质或许不同,但所有版本的《爱的箴言》都是同样的“简单、真诚、质朴”,因为平凡的人间正是如此。
前段时间,罗大佑重新演绎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爱的箴言》,全网播放量近一亿。没有复杂的乐器和编曲,罗大佑只用一架钢琴来温柔讲述。这一次,罗大佑不仅仅是演唱者,同时也是一位“人生瞬间放映师”,在影片中放映了33个关于人间与爱的瞬间。
这33个瞬间,全部由小米12S系列手机拍摄,其中有耄耋夫妇,有童稚小儿,也有所有人都爱的毛孩子和花草树木。
正如罗大佑所说,新版《爱的箴言》里面包含了这世间“值得爱与被爱的一切”。这些影像中,有不少都是出自于摄影师灵光一闪的抓拍。尤其是孩子们大笑或落泪的瞬间。那些天生跳脱、不受拘束的孩子是最难拍的,我们总是抓不住他们最童真可爱的那个瞬间。
但同时他们也是最“好拍”的,因为最生动的画面往往都不在计划中,正如摄影大师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一样,“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
偶然记录的,才是最生动、最不加掩饰的真实一面。随手拿起手机捕捉的画面,有时甚至比精心计算过的构图更能打动人心,这就是“瞬间”的魅力。
我们常说人眼是最精密的摄影机,但它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无法定格。而随着移动影像的不断革新,手机作为我们的“第三只眼”记录了比人眼更多的细节信息,我们可以像一个“放大镜”一般在事后通过相片发现甚至人眼都忽略的信息。
这些留存下的影像,替我们寄存了太多回忆。
一张足够动人的照片,就在于它复现了当时那个时刻我们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即便时过境迁,回忆开始模糊褪色,但一看到照片,我们依旧能够想起当时拍摄这张照片时的情景与心情。
所有珍贵的照片
都在记录那一瞬间
即便手机内存只剩下256MB,也总有那么几张照片我们永远舍不得删除。
它可能记录下一对相濡以沫半辈子的老人,手掌上岁月的纹路。
也可能记录下满是口罩的街道,一束盛开的洋甘菊敲开了春天的门。
又或许是被遗弃的玩具熊成为了环卫车的新主人。
同时,一些照片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我们人生中的那些坚持与热爱。在《爱的箴言》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
78岁的姬大爷,在国贸滑冰场滑了23年,被称为“冰上的劳伦斯先生”。
32岁的徐梦桃,滑了20年的雪,带着一身的伤病和自信的笑容捧起那座奖杯。
人生阅历、性格爱好各有不同,唯一相通的是他们在经历过巨大的变化和动荡后,依然保有对于专业、生活的爱,并在这种热爱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用热爱和坚持去克服种种矛盾。
这两张照片,用动态的一瞬间,还原了他们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世界摄影大师、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首位获奖华人刘香成所说,所有珍贵的影像,都是在“关注人,和人关注的瞬间”,越真实的、越人性的就是越美的。
这或许就是我们怎么也舍不得删掉那张照片的原因。
我们舍不得删除,因为这是我们人生的绝版相片。它是我们人生中一闪而过却又独一无二的瞬间,是我们的独家回忆,再无备份。
这样随时随地捕捉到珍贵瞬间的能力,即便是在移动影像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同样是奢侈的。
一张写满故事的相片,背后是科技和人文的交会、技术和审美的融合。
身临其境的情景感,不仅来自于技术,更来源于审美。因此,这一次,小米12S与“德味”经典徕卡走到了一起,从技术到审美,对影像战略进行了全面升级。
在拍照界面,小米提供了两种色彩风格:徕卡经典和徕卡生动,前者更偏向古典的色调倾向,而后者则要更夸张浓烈一些,代表了徕卡对数码影像的最新理解。
为了将徕卡的光学沉淀与审美体验发挥到极致,小米将诸多前沿技术用在了小米12S系列上。比如,小米12S Ultra首发了拥有一英寸大底的索尼IMX989传感器,这是移动影像第一次真正能在硬件规格上接近于相机的水准。
小米12s ultra
一方面,通过光学+计算摄影的能力,捕捉“超越人眼”物理极限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审美与技术的融合,真实再现富有生命力的“人心中的世界”。
就像雷军在小米12S系列发布会上所说,“技术决定宽度,审美决定高度”。
一百年前,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用上银版摄像机,而今天在移动影像技术的不断革新下,普通人也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手机抓住生活中每一次一闪而过的火花。
如受邀担任小米特邀影像艺术顾问的刘香成所言,“摄影,就是对平凡事情的思考与观察”。
在当下,仍有许多平凡日常等待我们去观察、思考、记录。
因此,“2022中国影像辞典”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正式启动,大赛是由小米和徕卡联合发起,新华网为指导单位,中国通信摄影协会支持。大赛启动的十多天里,小米用户已经上传了过万张照片。
这次比赛并不只是关注摄影技巧,评审更加关注的是照片传达的真实与人文审美。
“一张好图片,有思想,有内容,有意思的人物,有一种现场感,让读者马上可以随着你这个画面,产生一种情感的互动。”所以,这一次比赛,更多鼓励小米用户参与,只有我们生活的那些平凡瞬间,才是人间。
陀翁在两百年前就说过: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适用。当我们抓起手机走到街头巷尾,不错过生命中应当记录的每一刻,“具体”自然就会出现。
所以,不要漏掉任何瞬间,所有的生活,或好或坏,或喜或悲,都可能是我们人生纪录片仅此一份的绝版素材。
广告合作微信 xzk968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