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出分后,我说男孩想上重点高中更困难,结果被喷了……
两周前,常爸在视频号上发了一期视频《北京中考出分!我崩溃了……》,吐槽北京中考数学卷出题过于简单,没有区分度,拼的更多是谁更认真、更注重细节。而很多男孩子从天性上来说就容易大大咧咧,马虎粗心,很容易在考试中那些考察细心的简单题目上丢分,所以这下想要上重点高中可就更难了!
结果呢,在评论区就有留言说:“太偏颇了,这和性别有关系吗,男孩子就不应该细心吗,女孩就必须细心吗?”别说,这条留言还获得了3000多个点赞支持。
这也让我意识到,似乎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男孩更粗心”这个说法,究竟是不是刻板印象?
现在的年轻爸妈们,都经受过一波科学育儿的洗礼,对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标签的行为非常警惕。这一点,常爸非常赞赏,因为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给孩子带来负面心理影响,并对未来发展不利,所以大人一定要谨慎对待。
而说起“男孩子就不应该细心吗”,我的答案肯定是“应该”,尤其在double减后,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孩子细致程度的考察要求提升,不论男女,想要取得好成绩,认真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情况和我们的期待之间,还是存在客观差距的。
美国曾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大学校园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40%逐渐上升,占比越来越高。
在世界范围内,上大学的女孩都是越来越多。
而直接原因就是,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女孩的阅读量都高于男孩。
2014年,来自苏格兰的一名社会研究教授在两项针对英国儿童阅读习惯的规模最大的研究中发现,男孩比女孩花在处理文字上的时间更少,他们更容易跳过段落或整个部分,而且他们经常选择低于自己阅读水平的书。
“女生几乎每件事都比男生做得更彻底,”而相反,男生“在大多数、或者至少某些学校科目上更粗心”。
对于这个结果,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男孩在处理文字上花的时间更少,不仅会影响他的语文成绩,也会削弱男生在做数学卷的审题能力。没看清题就着急作答,自然就很容易丢分。从表象上看,就是男生更粗心。
所以,由于男生普遍更加粗心—→女孩在阅读能力上经常超过男孩—→女孩的阅读量普遍高于男孩—→上大学的女孩越来越多。
而为什么男生更粗心呢?一方面可以从男女孩的大脑发育水平差异来解释。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学专家弗朗西斯·詹森的研究,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晚:
——男孩的杏仁核发育比女孩晚18个月,海马体发育也比女孩晚(杏仁核主要负责情绪,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调节情绪。海马体负责记忆,用来编码和检索记忆);
——男孩的额叶发育比女孩晚(额叶是人进行理智思考、规划的区域,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与人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等高级功能相关);
——男孩大脑半球之内的连结比女孩多,半球之间连结比女孩少(左右脑连结越多,不同脑区合作就越灵活,就越能处理复杂任务)。
(图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aquel Gur教授和团队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男女两性大脑不同连结特点)
另一方面,学术界的许多人认为男女大脑的性别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比如,对男孩来说,阅读可能是“不酷”的活动,而女孩更容易享受阅读的乐趣。
而想要让男孩子变得更细心,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男孩子来说,意味着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引导孩子静下来,逐字逐句地阅读,发现书中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认真的品质。
如果说上面的发现让男孩家长已经略感焦虑了,那下面这个研究恐怕更让男孩家长心绪难平。
有经济学家发现,在不利的童年环境中,男孩比女孩内心更加挣扎。这也是他们认为男孩在学校表现落后于女孩的另一个原因。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上不好的学校,就够不幸了,而作为一个男孩,面对这些情况会更加不幸。
也就是说,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因为心理承受程度高于男孩,往往也比在同样环境下长大的男孩更容易成功。
此外,有学者还发现,比较差的学校,会加剧男孩和女孩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
如果再来扩展一下,我们会发现——
在排名较低的学校,男生上课的意愿低于女生,这意味着在同样的学校环境里上同样的课,男孩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整体而言,不利的童年环境对男孩尤其有害,它容易导致男孩有较低的考试成绩、更多的行为问题、成年早期就业率较低,甚至更高的监禁率。
至于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学术界还在不断探索,而一个发现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这就是:在面对压力方面,男孩的大脑比女孩的更脆弱。而且由于社会性别规范(人们对男孩的刻板印象,期待他们更坚强等等),他们得到的情感支持也更少。
关于情感,也想多说几句。在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中,男孩子被认为应该是更强硬和强大的性别。小男孩很早就被教育,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禁忌。这对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异性的关系造成了长期的伤害。
比如,我们经常听见男孩父母会说,“哭什么哭!你还是不是个男子汉了?”“男子汉要坚强,受点委屈算什么?”在传统的观点中,男孩就要强硬、要克制,不允许释放充沛的情感,也不允许展示自己的脆弱。
以及我们经常宣扬的“严父慈母”“父爱如山一般伟岸深沉”,似乎在观念中,父亲就应该沉默寡言,要克制情感。
所以,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男孩在面对挫折时就更加脆弱了。
男孩难,我们这些养男孩的,就更难了。
既然男孩既粗心又脆弱,那意思是不是说,整个社会都应该对男孩更宽容,更照顾?难道女孩子就天生占尽优势?
并非如此。有多项研究显示,女孩更容易被情感问题困扰。
2009年,英国科学家分析了1600名11-13岁学生完成的问卷,并将它们与5年后进行的类似调查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报告情感问题的女孩增加了7%,而男孩的回答却保持相当稳定。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社交媒体助长的不切实际的身体形象,学业表现的压力,以及年轻女孩越来越成年化。并且,学校通常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专门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
女孩受到的情绪干扰包括:
女孩比男孩经历更多的青春期变化,在更大程度上强调社会需求,因不明确的期望而变得更有压力,更频繁地经历与学校相关的倦怠;
女孩的身体形象问题比男孩更显著。与男孩相比,女孩对自己身体和外貌的不满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更大;
女孩的应对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压力)明显低于男孩,可能更容易发展习得性无助。
并且,进入青春期后,女生面临的困难会越来越多,与同龄的男生相比,劣势也会愈加明显。
电影《青春变形记(Turning Red)》,就生动地描述了青春期女生的情感变化。
13岁女孩小美在进入青春期后,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起伏过大,有时甚至感觉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以至于生气、愤怒或很兴奋时,就会变成一只巨型红色小熊猫。
除了情绪起伏过大,小美还格外在意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当她的秘密被班上的男同学得知后,小美心里忐忑极了,内心变得敏感、脆弱。
所以,相对于男孩的“理性”,女孩的确过于“感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没有适当引导,过于敏感的内心活动,就会成为女孩学业、事业发展的阻碍。
之所以给大家呈现这些调查结论,其实就是想说明,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家庭里、在职场上,性别差异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全社会都要致力于消除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我们压根儿就不承认这些差别的存在,就更无从谈起去改变了。
所以,承认性别差异,不是为了支持刻板印象,更不是为了去引战。
当我们说男孩子更容易粗心时,我们是希望父母能够花更多精力来纠正他们的粗心;
当我们说男孩子更脆弱时,我们是希望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敏感,鼓励他们去表达情绪,给他们更多精神上的支持;
当我们说女孩更容易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时,我们希望家长、老师、学校能够正视她们面临的压力,给她们提供更多相关的帮助。
而不是:
男孩子粗心,所以你考试出题不能考察得这么细;
男孩子脆弱,所以你处处都要让着他,考虑他的情绪;
女孩子情感问题多,所以你要时时刻刻教育她们不要关注外表、不要早恋。
承认是第一步,朝好的方向改变是下一步。
承认差异≠先入为主,正视这些差异,并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帮助孩子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不管对男孩家长还是女孩家长来说,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一步。
文末也来给我们这些男孩、女孩的父母点点赞吧!
拓展阅读:
参考来源: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8/09/why-girls-are-better-reading-boys/571429/
https://stanmed.stanford.edu/2017spring/how-mens-and-womens-brains-are-different.html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6/01/28/the-serious-reason-boys-do-worse-than-girls/
https://www.huffpost.com/archive/ca/entry/boys-emotional-support_a_23280737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32350566
Figlio,D., Karbownik, K., Roth, J., & Wasserman, M. (2016). Schoolquality and the gender gap i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06(5), 289-95.
Fink,E., Patalay, P., Sharpe, H., Holley, S., Deighton, J., & Wolpert,M. (2015).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in early adolescence: acomparison of two cross-sectional studies in England from 2009 to2014.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6(5), 502-507.
Haugan,J. A., Frostad, P., & Mjaavatn, P. E. (2021). Girls suffer: theprevalence and predicting factors of emotional problems amongadolescents during upper secondary school in Norway. Social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4(3), 609-634.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