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雷平改革:帝俄时代的落日余晖
20世纪初,当西欧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蒸蒸日上时,远在东欧的俄罗斯依旧笼罩在沙皇帝制的阴影下。
20世纪初,当西欧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蒸蒸日上时,远在东欧的俄罗斯依旧笼罩在沙皇帝制的阴影下。日俄战争的失败证明了,这个强大的“北极熊”已经大大落后世界先进生产力。
沙俄时代给人的感觉总是落后的,但实际上在沙俄的最后几年里,经济发展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向现代化迈出了一大步。这一切得益于斯托雷平的经济改革。
在斯托雷平的领导下,沙俄经济改革从农村起步,现代化进程呈“演进式”发展。斯托雷平被刺后,其继任者依旧延续其政策,但一战的毁灭式破坏,使这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末世能臣
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1862年4月14日—1911年9月18日),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亲曾任驻德公使,他出生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农学专业,是俄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也是沙俄末期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被普京视为偶像,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曾举办“最伟大的俄罗斯人”评选,斯托雷平名列第二。
他曾担任过省长、内务部大臣等职务,因铁血镇压农民起义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宠信,1906年被提升为总理后继续残酷镇压工农群众运动,维护沙俄的封建统治,被称为“俄国的铁血宰相”。在沙俄时代末期强力推行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中的土地改革,活跃了沙俄农村的经济,使沙俄的农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进步。
斯托雷平经济改革:帝俄的自救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惨败,随后俄国爆发了革命。在民众的巨大压力下,沙皇不得已开始了政治民主化改革。
1905年8月6日,沙皇颁布《国家杜马宪章》、《国家杜马选举法》;1905年10月17日正式颁布开始宪政进程的《10月17日宣言》,明确了杜马的立法权,杜马开始了与沙皇政府的权力博弈。
第一届杜马存在了72天,因为政治的过分激进以及态度的过分嚣张被沙皇愤而解散;第二届杜马态度依旧嚣张,因为不支持当时的首相兼内务大臣斯托雷平的经济改革,提出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继而又被斯托雷平强行解散。
斯托雷平这次不仅解散了杜马,还修改了选举法,根据新的选举法产生的第三届杜马基本被斯托雷平所把控,因此对政府的制约大为减弱,斯托雷平改革由此展开。
斯托雷平在杜马的支持下开始了农业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原来古老的村社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个体农业和田庄农业经济,充分解放农村的生产劳动力。
1906年第三届杜马通过法令,农民可以取得村社土地作为私产,可以自由退出村社,甚至可以自由买卖土地。除此之外,政府还向富农贷款,方便富农购买田产,这为此后的土地兼并创造了条件。
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1911年5月,杜马又通过了《土地规划条例》,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允许农民建立田庄,这样就逐渐盘活了农村经济。
此后,很多有实力又非常勤劳的富农变成了庄园主,到1917年,产生了不少于130万个独立田庄和20万个庄园,占全部土地的22%。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也有350万户农民还留在了原来的村社当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村社内部的合作社经济发展起来,当然还有部分没有被兼并的个体农业经济也在发展当中。
斯托雷平的经济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俄国农业的经营方式开始多样化,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俄国的农业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改革下的沙俄重获生机
让我们来看看斯托雷平改革后,俄国的经济发展数据:
1914年,俄国的合作社数量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到1917年1月,俄国40%的居民总数与合作社有关,农业协会有6100家,奶油制作组合有3000家,一些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甚至可以拿来出口;
按新型方式经营的田庄很快显示竞争力,到一战前,地主把将近一半的土地出售给农民,贫苦农民不得不把土地出卖给富农,由此村社开始瓦解,农民开始分化,田庄和富农有了更多的产品可以出售,所以分化又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庄和富农开始有了更多资金去购买农业机器:1900年,农村用于购买机器和工具的资金只有2800万卢布,到了1913年这一数据达到了1.09亿卢布,其中国外制造和国内制造各占一半,到1912年,俄国使用人工肥料57.3万吨,农业朝着机械化方向快速发展。
以1914年和1900年对比,粮食平均产量增加25%,播种面积增加14%,一些偏远地区也得到了大力开发,如北高加索增加47%,西伯利亚增加71%;肥料使用增加6倍,农业机器生产增加4.5倍;
以1914年和1908年对比,大麦产量增加62%,玉米增加45%,小麦增加37.5%,在年景不太好的1908和1912年,俄国出口的小麦还占世界市场的11.5%,丰收的年份则占到40%,谷物增加由原来每年30万吨增加到150万吨,1913年,谷物收获量高出美国30%。俄国的小麦、大麦、黑麦、燕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土豆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牛、马、山羊、绵羊头数居世界第二,猪的头数位居世界第四。
显而易见,斯托雷平经济改革是真正卓有成效的。
到了一战之前,俄国经济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人口增加32%,达1.732亿;国民收入占世界总量7.4%,位居世界第四;1908—191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7%,发展速度空前,俄国铁路长度也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增长速度年均超9%。
1913年与1908年对比,工厂数量增长三分之一,钢和铁产量增长12倍,生铁增长3倍,铜增长4倍,采煤增长5倍,出产石油900万吨,糖增长3倍,加工棉花增长6倍。
这一时期俄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英国和德国。俄国出口农产品和轻工(如纺织),购买机器和设备以及原料,进口矿石和石油。
俄国的重要工业部门是纺织、金属加工、食品和木材,相比欧美国家来说,虽然俄国的重工业落后,但是现阶段的俄国正在奋力追赶,而且从经济的整体发展来说,俄国的农业、轻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开始带动重工业的进步,钢铁、石油等产业的增长就是明证。
改革终究成为了“落日余晖”
斯托雷平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在整个过程中充斥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之间的斗争。进一步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难,他的改革触犯了部分保守者的利益;群众中的不满和敌对情绪越来越激烈;沙皇也开始不支持他;他维护末代沙皇专制统治的做法也引起了革命党人的不满。暗杀常常发生,据统计,在他去世前的6年时间里,他先后遭到十余次的暗杀,1906年8月,他的大别墅被人投了炸弹,这一爆炸案导致27人当场死亡,33人重伤,他本人逃过一劫。1911年9月15日,他陪沙皇在基辅的大剧院观看歌剧《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时,遭到激进分子博格罗夫枪击,几天后身亡,成为沙皇制度的殉葬者。
斯托雷平个人最终以悲剧收场,他的改革也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引用一位网民的话:“斯托雷平的改革只是对沙俄这座房屋上面的房子进行了装修和加固,使其看上去体面一些,但他并没有注意到这座房子的地基已经腐朽不堪,他对这座房子上面的加固和装修的物料只会徒增地基的压力,最终加速这座房屋的坍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托雷平经济改革的成效付诸东流。苏联时代的国家经济发展采取了另外一种模式——“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手工业被打入冷宫。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就已凸显的重工业不足的问题,苏联快速完成了工业化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农民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斯托雷平时期带动起来的农业经济的繁荣在斯大林时期消弭于无形,很多农民都在忍饥挨饿,而且广大农民还没有合理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