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的最后挽歌(4)三郎建构的极乐幻境,宦官的全胜时代到来(九千篇)
宋璟被罢相后,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入阁。
跟着源乾曜一块登上历史舞台的,是玄宗朝第一个帮李隆基解决开源问题的技术性官僚,宇文融。
宇文融,永徽宰相宇文节之孙,开元初为富平主簿,明辩有吏干,源乾曜为京兆尹时看上了这孩子,后来拜相后将其提拔为了监察御史。
开元九年(721),李隆基看到了开源问题的解决人选,监察御史宇文融进言说天下户口逃移太多,弄虚作假现象太重,希望启动户口普查。(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
宰相源乾曜爱宇文融之才,随后推动了这事。
二月初八,李隆基敕令有关部门研究普查流民户口的办法。
最后方案确定如下:各州县逃亡的户口,允许在百日内自主申报,或编入现住地的户籍,或发文书回原籍贯地申报户口,过期不报者,查出来一律迁徙边地安置,官民有藏匿户口的也照此法处置。(制: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过期不首,即加检括,谪徙边州;公私敢容庇者抵罪)
宇文融做为此次查户口运动的大使,专门负责抓逃移户口及藏匿的黑田,查出来的弄虚作假者甚众,工作搞得卓有成效,宇文融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伪滥,朝廷深以为患。融乃陈便宜,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令融充使推勾。无几,获伪滥及诸免役甚众,特加朝散大夫,再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宇文融后又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别巡行天下,新编入户籍的户口免六年赋调,但需要每丁要一次性缴纳一千五百文钱,就当上户口的手续费了。
一般来讲,皇帝专门往下派一件事搞指标的时候,这事往往就干的有点过,这帮使者到了地方就各种发大招,各地州县也是本着不能得罪领导自己要出政绩的心理去苦一苦百姓。阳翟尉皇甫憬上疏言其状,结果被一心搞钱的李隆基贬为盈川尉。各地州县也开始数据造假,甚至把本来的户口数当新增户口往上报,总之,这次运动全国增加户口八十余万,土地也基本相当。(使者竞为刻急,州县承风劳扰,百姓苦之。陽翟尉皇甫憬上疏言其状;上方任融,贬憬盈川尉。州县希旨,务于获多,虚张其数,或以实户为客,凡得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
到了年底,新增了数百万缗的税收,宇文融把这部分收入都走了李隆基的小金库,由此龙心大悦。(岁终,增珉钱数百万,悉进入宫;由是有宠)
每个王朝中期都会出现户口藏匿的问题,古代查户口开源这事也注定会出现些民生问题,这其实很难评判对错。
但新增利润入宫这事,开了个很坏的头。
三郎的欲望逐渐被摧起来了。
准确的说,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李隆基也就当了十年。
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李隆基通知全国,明年十一月十日封禅于泰山。
皇位刚稳当了几年,开始飘了。
开元十三年十月十一,车驾从东都出发,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四夷酋长陪同,车队每次休息时,数十里路上人畜蔽野,后勤队伍数百里不绝。(辛酉,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被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
只要是封禅,对国家的消耗就小不了,你瞅瞅那数百里队伍的人吃马喂,更不要说还要对四夷酋长给与物资馈赠,要对百官皇亲进行封爵赏赐,这都是巨大的财政包袱。
封禅是皇帝的大成绩,所以百官也得得到大肯定,旧例就是封禅后自三公以下均迁转一级,这次封禅是在宰相张说的力荐下推行的,张说还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给自己的亲信安排为了能跟李隆基上山的工作人员,这种待遇的官员一口气都提到了五品。(及登山,说引所亲摄供奉官及主事等从升,加阶超入五品,其余官多不得上)
这其中包括了张说的姑爷郑镒,后来李隆基有一天看郑镒穿着五品红色朝服疑惑道:你咋升那么快?
郑镒比较尴尬,旁边李隆基的戏子黄幡绰调侃道:此泰山之力也。
今天我们有的地方管岳父叫泰山,来源就是这次封禅。
刚封了禅,李隆基又极度渴望军功,准备打一直不听话的吐蕃,但张说建议道:吐蕃无礼确实应该给平了,但如今已经连续兴兵十余年了,甘、凉、河、鄯等州不胜其弊,虽王师屡捷,但得不偿失,成本上一直在失血状态,听闻其悔过求和,还是同意吧,以缓和边境的成本。
这在李隆基看来很不开心,哪哪都没条件你窜动我封禅!
李隆基说:等我和河西节度使王君㚟讨论下。
张说退下后对源乾曜道:王君㚟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我说的没戏了。
等王君㚟入朝后果然请李隆基发兵。
去年冬天,吐蕃大将悉诺逻入寇大斗谷进攻甘州(治张掖)刚刚进行了劫掠,王君㚟推测悉诺逻军队此时一定疲乏,毕竟大斗谷的地形和环境不是闹着玩的,当年杨广差点死在这,随后带兵偷偷跟在后面,又赶上天降大雪,吐蕃军出现了大规模冻死冻伤减员,随后经积石军(贵德县西)西归。(去冬,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君㚟度其兵疲,勒兵蹑其后,会大雪,虏冻死者甚众,自积石军西归)
这个时候王君㚟抢先派人从小道入敌境把路边草都烧了,等悉诺逻到了大非川后马匹因为得不到草料死了一半多,王君㚟随后和秦州都督张景顺率军追击,在青海西追上了悉诺逻,趁湖水结冰踏冰而渡击破了悉诺逻后军,获其辎重羊马万计而还。王君㚟因此被擢升为左羽林大将军,王君㚟之父以少府监待遇退休。扬眉吐气后李隆基愈发追求边功。(君㚟以功迁左羽林大将军,拜其父寿为少府监致仕。上由是益事边功)
但很快刚刚大胜的王君毚被之前关系不合适的回纥伏击而死,河西陇右震动,李隆基随后又命萧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萧嵩上任后还是使出武周时代杀钦陵的计策,鉴于悉诺逻的威名很盛,萧嵩用了反间计,说悉诺逻与大唐勾结,吐蕃赞普召而诛之,吐蕃就此开始在玄宗朝走下坡路了。(悉诺逻威名甚盛,萧嵩纵反间于吐蕃,云与中国通谋,赞普召而诛之;吐蕃由是少衰)
开元十七年(729)三月二十四,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克了吐蕃的石堡城(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
这个石堡城是吐蕃的重要据点,是吐蕃入侵唐境的咽喉,石堡城拿在手中,大唐的陇右防区与河西防区就轻松了一大块,此战后河西、陇右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上闻之大悦,始改石堡城为振武军,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
石堡城的丢失使得吐蕃在开元十八年(730)认怂求和亲了。(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
战略安全打出来了,李隆基也终于决定缓和西北战事,命皇甫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
吐蕃赞普大喜,把贞观以来的大唐敕书都拿出来表示友谊源远流长,十月,赞普派大臣论名悉猎随皇甫惟明入朝进贡,并上表道:您的吐蕃外甥世代都娶天朝公主为妻,咱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之前是张玄表等首先带兵侵犯掠夺咱这关系才越走越远的,外甥深深懂得什么是尊贵卑贱,怎么敢做出失礼的事呢!由于边将挑拨我这才得罪了我敬爱的舅舅大人;我屡次派使者入朝想说明真情,都被边将阻挡了。如今承蒙您派使臣来探望公主,外甥我快高兴死了,我这届赞普要是能修复和舅舅您老的关系我死而无憾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吐蕃就此做回了外甥。(自是吐蕃复款附)
李隆基的这次扬眉吐气,其实相当偶然。
因为咽喉重镇的石堡城不是那么好拿下来的。
当然他的愿景是好的,为了国防战略空间毕其功于一役,打这个石堡城也是李隆基的顶层意见。(先是,石堡城为吐蕃所据,侵扰河右。敕祎与河西、陇右议取之)
但这么一座重城,李祎到岗后决定带兵去打时同志们都不同意。
十年后石堡城又丢了,身兼四镇节度使的一代名将王忠嗣也被李隆基要求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说这城三面险绝,只有一径可上,真要打得死数万人,我不能拿兄弟们的脑袋铺自己的路,李隆基震怒,王忠嗣随后被贬官,不久暴病而死。
接他班的哥舒翰倒是不敢不死磕的最终打下来了,但六万三千将士最终死了数万才惨胜拿下的。(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翰进攻数日不拔,召裨将高秀岩、张守珪瑜,欲斩之,二人请三日期查克;如期拔之,获吐蕃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
其实这次形势也是如此的,但李祎喊了一堆口号,表示领导要求了,人臣不能怕艰险,大不了我就死在战场上!(祎曰 :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
最终是李祎的运气真的棒,偷袭力战后拿下了这个原本小概率能夺回的重镇。
并非说这仗不该打,而是这仗的底限其实目前大唐承受不住。
刚刚封禅完,西北战区又已经连战十多年了,如果因为打这座要塞死上数万人,甚至还没能拿下,那短时间内西北的防线就塌了。
抚恤金是问题,重新招兵形成战斗力更是问题,“节度使+地方募兵“的成效已经展现出来了,大唐的武德又开始澎湃了,但国家目前承受不住刚刚所说的攻打石堡城的下限。
更深一层次的危机在于,李隆基一步步走的太顺了。
他独掌乾坤后就没有一次不是心想事成的。
这种幻象,最终潜移默化的以他为中心改变了整个上层建筑的模样。
人在无限的欲望放纵下是会变的,三郎如此,所有人其实都是如此。
比如李隆基的家奴爱将王毛仲,在被他放纵二十年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
王毛仲,本高丽人,其父游击将军王求娄犯事全家没为官奴,王毛仲从小就被分配到李隆基这做家奴。
王毛仲聪明有悟性,李隆基为临淄王时便常服侍左右是其贴身保镖。
等李隆基回长安后开始结交万骑中的军官,王毛仲相当明白主子这是要干啥,对军官们也相当客气恭谨,李隆基觉得这个奴才将来能干点大事。(玄宗在籓邸时,常接其豪俊者,或赐饮食财帛,以此尽归心焉。毛仲亦悟玄宗旨,待之甚谨,玄宗益怜其敏惠)
但是吧,李隆基很快发现看走眼了。
唐隆政变时,这机灵鬼没敢出来。(及二十日夜,玄宗入宛中,宜德从焉,毛仲避之不入)
直到大局已定的几天后王毛仲才冒头,但李隆基也没怪罪,依旧破格提拔为将军。(毛仲数日而归,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
由此也能看出来,李隆基的政变本钱有多薄。
立场已经试出来的奴才因为能力问题都舍不得扔。
王毛仲也确实有点东西,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家不仅有将军之威,负责养马的工作成效还颇为显著。(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苑中营田草莱常收,率皆丰溢,玄宗以为能)
等到先天政变时王毛仲没再跑,靠着威望突袭斩首控制了北军,因功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五百户。
当初隋末大乱时,隋朝官马都被各地土匪抢走了,大唐开国之初只在赤岸泽得马三千匹,随后太仆张万岁在陇右靠着这些种子搞起了马匹繁殖。
在老张辛苦下,到了麟德年间官马数目达到七十多万匹,共分设八坊四十八监,当时的市场价一匹细绢就可以买到一匹马。
等垂拱以后,官马完蛋了,李隆基接班时官马仅仅还剩二十四万匹。(是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垂拱以后,马潜耗太半。上初即位,牧马有二十四万匹)
这可不行,此时整条边防线都是脆的!各条战线都在要马!李隆基还是派了王毛仲去解决这个问题。
王毛仲到岗后就解决的官马草料的盗窃问题,准确的说应该是解决了官马养殖的黑产业链问题。(毛仲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刍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
到了开元十三年的时候,官马数量已经上涨到四十三万匹了。
战马数量的上升更直观的体现就是开元初期的一系列战争大唐开始打的好看了,后来突厥低头后李隆基在朔方展开互市,大量购进马匹与官马进行杂交展开优生优育提升战马质量。(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对于这个能干的家奴,李隆基给的赏赐极其封侯,前后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开元的前十五年,“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李隆基仅仅给了四个人,分别是皇后之父,姚宋二相和这个王毛仲,还派张说写过政策性歌颂作品以赞美肯定。(自玄宗先天正位后,以后父王同皎及姚崇、宋璟及毛仲十五年间四人至开府,又敕张说为《监牧颂》以美之)
李隆基对于他的家奴自己人,待遇给的是极高的,甚至宠的有点过分,举个王毛仲嫁闺女的例子,李隆基问他缺啥,王毛仲说缺嘉宾,李隆基问:张说源乾曜这帮你请不到吗?王毛仲说这都没问题,李隆基道我知道了,也就一个人不给你这脸,肯定是宋璟!明天我帮你办这事!(王毛仲有宠于上,百官附之者辐凑。毛仲嫁女,上问何须。毛仲顿首对曰:“臣万事已备,但未得客。”上曰:“张说、源乾曜辈岂不可呼邪?”对曰:“此则得之,”上曰:“知汝所不能致者一人耳,必宋璟也。”对曰:“然。”上笑曰:朕明日为汝召客)
这种级别的恩宠开始给王毛仲惯出毛病来了,日渐骄纵,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都靠着王毛仲的权势多行不法,甚至王毛仲开始直接找主子要兵部尚书的官儿了,李隆基没搭理,但王毛仲居然敢不满了。(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霍国公王毛仲恃宠,骄恣日甚,上每优容之。毛仲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亲善,福顺等倚其势,多为不法。毛仲求兵部尚书不得,怏怏形于辞色,上由是不悦)
兵部尚书手中是有最直接的军官推荐权的,尤其中下层军官。(五品已上送中书门下,六品已下量资注定)
你想干啥?你不知道当初是我领着你们造反的,不对,匡扶社稷的吗?
这群帮着李隆基上位的军官由于自身的见识和学识问题,确实品不出自己的生态位。
政局混乱的时候,旗帜众多的时候,你们确实有价值。
如今天下太平那么久了,你们有啥投机资格吗?
接近权力,以为自己拥有了权力。
对于这群不识好歹的有家之奴,李隆基不是没有后手,他还有无家之奴的选择。
当年太宗时代专门定下制度,宦官不置三品官,最大的领导不过四品,后来老武接了班也不待见太监,哪哪都不好使,到了李显时代,宦官开始编制膨胀到了三千多人,七品上的千余人,此时五品以上官员还是少,等到了李隆基这,他很早就明白了信谁都不如信自己的家奴,尤其是没有家的太监们,宦官中他觉得是好使是人才的甚至会授予三品级别的左右监门将军。(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棨戟)
所谓监门将军,职责如下:掌宫禁门籍之法。凡京司应入宫殿门者,皆有籍。左将军判入,右将军判出。若大驾行幸,即依卤簿法,率其属于牙门之下,以为监守。中郎将,掌监诸门,检校出入。
李隆基很早就已经将宦官纳入到禁军体系了。
李隆基对于家奴们其实是一碗水端平的,他惯着王毛仲,他也惯着自己的宦官,他常往各地派特使基本都是宦官担任,沿路经过各州官员们都竭力奉承,各种送礼,长安附近的田园三分之一都在宦官的手中,最受宠的杨思勖和高力士分掌内外,杨思勖多次率兵出征是玄宗朝早期堪称最拉风的将军,禁宫中则由高力士侍卫安保。(奉使过诸州,官吏奉之惟恐不及,所得赂遗,少者不减千缗;由是京城郊畿田园,参半皆在官矣。杨思勖、高力士尤贵幸,思勖屡将兵征讨,力士常居中侍卫)
对于王毛仲的不知道姓啥,其实掌管人事工作的吏部侍郎齐浣曾经对李隆基提示过,当时王毛仲已经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姻亲,过去的北门将官走王毛仲的关系纷纷都起飞了,慢慢北门禁军已经有了王毛仲私兵的趋势,齐浣说:葛福顺典兵马,与王毛仲婚姻,小人宠极则奸生,若不预图,恐后为患,希望陛下三思。况且腹心委任何必非得选王毛仲,高力士小心谨慎,又是阉官,便于禁中驱使。臣虽说了不该说的,但也是出于一片忠心,臣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希望圣上您自己考虑就别跟别人念叨了。李隆基道:你先撤,你的忠义朕知道,现在还没到时候。(时开府王毛仲宠幸用事,与龙武将军葛福顺为姻亲,故北门官见毛仲奏请,无不之允,皆受毛仲之惠,进退随其指使。浣恶之,乘间论之曰:“福顺典兵马,与毛仲婚姻,小人宠极则奸生,若不预图,恐后为患,惟陛下思之。况腹心之委,何必毛仲,而高力士小心谨慎,又是阉官,便于禁中驱使。臣虽过言,庶裨万一。臣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惟圣虑密之。”玄宗嘉其诚,谕之曰:“卿且出。朕知卿忠义,徐俟其宜)
齐浣说的这位高力士,本名冯元一,长寿二年(693年)因岭南流人谋反年幼阉割后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送进了宫里,武则天看见这孩子觉得机灵,再加上长得周正,让他侍奉左右,但不久因为一次小过错被老武鞭打赶出。
这应该是老武的PUA大法,跟上官婉儿一样,想用你前先摧毁你灵魂,得走一波家奴的驯化流程,被赶出来后宦官高延福看这孩子不错收为养子,从此改名,因为高延福出自武三思家,所以高力士也常常往来于武三思宅邸。(内官高延福收为假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来三思第)
之所以说这很可能是老武的PUA,是因为高力士的这个爹性极谨慎,所谓“内侍事主四朝,历官七政,专良恭肃,著美纶言,冲谦俭让,得名朝列”,这个有武三思背景的聪明人不是看准了领导的用意是不会认这个儿子的。
高力士也在他这位再造爹娘这里悟明白了一个宦官最重要的生态位:忠心谨慎。
作为没有退路与后代的宦官,一生的荣辱都是和主子绑在一起的,一定要忠心,要谨慎,眼要活,嘴要严,才能成为主子的左右手。
一年多后,高力士被武则天再次调入宫中,这次回来后高力士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谨慎保密,能帮领导传诏敕。(岁余,则天复召入禁中,隶司宫台,廪食之。长六尺五寸,性谨密,能传诏敕,授宫闱丞)
后来经历了神龙景龙两场政变,武家的根儿基本拔干净了,失去了依靠的高力士在景龙中期看准了李隆基,在这个潜龙还酝酿的时候抱上了大腿。(景龙中,玄宗在籓,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
唐隆之变后,高力士开始成为了李隆基的左右手,日侍左右,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政变中高力士是亲自下场带队去兵变的,因功破格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初又给了禁军权限,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由于同是一个家奴生态位的,本来宦官们就嫉妒王毛仲的恩宠,结果王毛仲自己还狂的没边,甚至像高力士这个级别的宦官王毛仲都不当回事,像低品级的更是羞辱如仆从,最终在开元十八年,高力士终于找到了必杀的机会。
这一年王毛仲生了孩子,李隆基派高力士赐了一堆礼物,甚至授其子五品官。
等高力士回来后,李隆基问:那小子高兴吗?
高力士道:王毛仲抱着他儿子对我说,我这儿子怎么就做不了三品官呢?(对曰:毛仲抱其襁中儿示臣曰:此儿岂不堪作三品邪!)
一下子李隆基就急眼了,怒道:铲除韦氏时这小子就有二心,朕宽宏大量不想说他,今天竟敢用生的小瘪犊子骂闲街!给他脸了!
高力士随后补刀道:北门禁军的那群家奴如今给的官太高了,相互勾结将来会出事的,不如早除去。(力士因言:北门奴,官太盛,相与一心,不早除之,必生大患)
开元十九年正月十三,李隆基突下文件,表示王毛仲对他不忠且有怨恨情绪,降职离开领导岗位,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都降职贬为远州别驾,王毛仲四子均降职为边州参军,受牵连者数十人,王毛仲走到永州时被李隆基赐死。
绝对核心的权威下,皇帝清洗一批禁军的将军能有多难。
至此,李隆基也修补了自己统治的最后一个隐患漏洞,禁军从此开始被李隆基安排给了宦官和极其忠诚谨慎的军官分掌,宦官也就此开启了有唐以来的全胜时代。
李隆基手下的太监权贵如云,杨思勖持节讨伐,黎敬仁和林招隐奉命出使宣达,尹凤祥掌管书院,其余孙六、韩庄、杨八、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人分任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等,皆为委任之职。这帮宦官做监军则权力超过节度使,出使地方则令各郡惊惧担心官位,出去这一趟不发一笔大财是不答应的。(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其郡县丰赡,中官一至军,则所冀千万计,修功德,市鸟兽,诣一处,则不啻千贯,皆在力士可否)
这群宦官中,最核心的还是那位高力士,所谓“皆在力士可否”。
之所以有这个权势,因为李隆基开始懒了,每次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给高力士,有小事高力士就给你批了,大事才会找到李隆基。李隆基更是表示有高力士在身边我这觉才睡的踏实。(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其实高力士手中最值钱的不是什么“小事便决之”。
而是“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
他决定着你的审批时间和李隆基是否批准的成功率。
一份文件他给你压几天,对于你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一件事他在旁边给你嘚嘚几句,对于你就是天堂到地狱。
整个玄宗朝中后期几乎所有你耳熟能详的参赛者,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这都是走了高力士的门子。(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
对于高力士,太子要喊二哥,诸王公主都得喊爹,驸马辈要喊爷。(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
甭看那么大的权势,但高力士牢牢的谨记在李隆基那当奴才的生态位,一辈子谨慎小心,一切以李隆基的喜怒做出判断,只要领导皱眉头了,即便要办的人是至亲至爱,那都是袖手旁观不说一句话的。(又与时消息,观其势候,虽至亲爱,临覆败皆不之救)
宦官当秘书,做安保队长,虽然避免了为外朝宰相或皇子所利用,避免了神龙政变大臣利用禁军,避免了景龙政变太子利用禁军,避免了唐隆政变藩王利用禁军,确实对稳定中枢政局让人们淡忘曾经动乱政变的朝政惯性起到了作用,但却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
太监这个群体,对主子的讨好是没有上限的,因为他们的所有权势皆来源于此;
太监这个群体,对整个官僚系统和黎民苍生又是没有下限的,因为他们不用为上述群体负责。
李隆基一步步给自己搭建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幻境。
所有传到耳中的信息,都是伟大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想啥来啥的。
在这个导向下,他遇到了那个对他谄媚歌颂顺从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宰相。
整个中国史的拐点,即将在这对“君臣两相宜”中开启倒计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