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公众号, 点击上边蓝字——皮皮蝦。
记得少年时期,我买来旧零件,自己组装收音机。参照《无线电》杂志上的电路图,反复用那几个零件,装新的,拆旧的。几乎每次刚刚装好的家伙都不响,我只好找故障根源。按照逻辑关系检查,排除故障后收音机就可以响了。
大学毕业后,因为经历多,又跨行业,我发现自己特别善于“锁定故障根源”。也许它是“童子功”? 所以找工作的时候,我会在简历里特别强调我的这个能力,因为老板都很看重它。
有些“故障根源”可以看见,比如“断了”,“冒烟了”,“跳闸了”。还有一些“故障根源”看不见。这个时候,需要观察现象,逻辑分析。这时,锁定故障根源的过程像破案。另外还有一些故障时隐时现,一会儿它来了,一会儿它又莫名其妙地恢复正常了,神出鬼没。对于这种时隐时现的故障,很难锁定其根源。另外一般来说,一个故障是由一个根源引起。两个根源同时引起故障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果发生小概率事件,在锁定故障根源时,逻辑分析的难度也会陡然增加。因此许多工厂里都有长年不能解决的老问题。除了故障根源隐藏严密之外,也因为“办案人员” 思路不多,钻入牛角尖。这时如果来了一位跨行业的工程师,带来新思路,也许就能解决这个老问题。
曾经供职过5家公司,我做过很多“锁定故障根源”的事,多的记也记不清了。但是,二十几年前的这件事,却让我记忆犹新。
82年大学毕业后,我在中建总公司工作10年。然后重返校园,在美读研。95年再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酱油厂的工业工程师。台湾万家香酱油厂来纽约远郊县投资新厂。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次要工作是维护第一条生产线的设备运行。
有一天,质量负责人,食品专业硕士,David给我讲述了一个困扰他的老问题。5加仑的桶装酱油,因为胀气鼓盖,常常被退货。但又不是每一批次都会胀气鼓盖。他说,瓶装酱油也会胀气,但是外观上看不出来。桶装盖子由平变鼓,一眼就能看到胀气。他化验发现高温蒸煮过的酱油里还有少量活性酵母菌。他认为胀气是这些酵母菌还在持续发酵造成的。但是,虽然都存在少量酵母菌,大多数时候又没有胀气鼓盖。这种胀气鼓盖时隐时现的情况让David迷惑不解。因此,他又不敢确定自己的判断。
纽约新厂的酱油蒸煮工序在高温高压的热交换器里完成。热交换器的一面是预热过的生酱油,另一面是高压蒸汽。热交换器的酱油出口管道里安装温度传感器,它连接温度记录仪。记录整个蒸煮过程中熟酱油的温度变化。出口时刻,酱油温度都被加热到102 - 105摄氏度之间(常压下,水温只能达到100度;高压下,水温可以超过100度)。David看着每次酱油的蒸煮记录纸,他想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理论上,全部酵母菌都应该被灭活了。为什么熟酱油样品里总是还存在一点活性酵母菌呢?为什么?它不合理啊!David百思不解。
每次退货,取样化验,结果表明酱油还是好酱油。David只好下令再蒸煮一遍,酱油做瓶装发货。这样大幅增加成本,它也不是长久之道啊!
无论如何,理论上,经过高温高压蒸煮的熟酱油里不应该存在活性酵母菌。
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了问题。从热交换器出来的102度熟酱油沿1米左右的不锈钢管迅速进入给生酱油预热的第二个热交换器。它利用熟酱油的高温预热生酱油。也就是说,熟酱油在102度高温下的时间仅有短短的几秒钟,然后被迅速冷却。第二个热交换器出口处的熟酱油经过冷却,只有40度左右。我认为“高温时长不够”是少量酵母菌存活的根源。David说:“有道理”。
我买来一根直径50厘米的不锈钢管,建造了一个两米高的高温延时塔。把它安装在给生酱油预热的第二个热交换器之前。按照计算102度的高温高压酱油,从上入口到下出口,要在塔里螺旋向下奔流60 秒。然后102度的酱油才进入第二个热交换器里预热生酱油,同时冷却自己。
安装高温延时塔后,第一批次的蒸煮酱油出来了。David取样化验。第二天,培养皿里没有菌落。酵母菌,100%,都被灭活了!
大家都希望问题解决了。让我们失望了,过了几天,又发生5加仑桶装酱油因胀气鼓盖而退货!这次,化验退货的酱油,David没有发现任何活性酵母菌!没有活性酵母菌,为什么酱油还会胀气鼓盖呢?
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这次真的是两个根源引发酱油胀气鼓盖。而且是随机胀气鼓盖,是神出鬼没地胀气鼓盖。
首先介绍溶解气体的3个状态:
不饱和状态 - 还可以溶解更多气体。
饱和状态 - 不能再溶解更多气体。
过饱和状态 - 有小气泡析出。
万家香酱油厂是台湾著名企业。在台湾,5加仑的桶装酱油,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胀气鼓盖之事。台湾厂里的技术人员也对纽约厂里的胀气鼓盖迷惑不解。在台湾的工厂里,他们用传统的大锅煮沸酱油。一锅煮2吨,十锅煮20吨。到美国建新厂的时候,他们学习日本酱油厂的方法用热交换器煮酱油。热交换器的效率很高,1小时就能煮20吨。
我观察厂里的酱油发酵桶。桶很大,容积100吨,酿造26个星期。每条生产线有26个100吨的发酵桶。我打开已经发酵25个星期的发酵桶桶盖,一股酱香扑面而来,还夹杂着醇香(万家香的酵母菌种是“镇厂之宝”。它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化验室的冰箱里)。我可以看到桶内的发酵体还在星星点点地冒着气泡。
问题清楚了。因为有气泡冒出,酿造过程中,酱油中溶解气体处于饱和状态。
台湾大锅敞开式煮酱油的时候,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降低,过饱和的气体析出,咕噜咕噜地冒泡,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冷却后温度降低,熟酱油里剩余溶解气体处于不饱和状态,即稳定状态。所以桶装酱油在运输震动和仓库温度上升时,都不会有微小气泡析出。所以台湾厂从来没有“胀气鼓盖”的事。
反观纽约工厂的热交换器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密闭空间,虽然高温降低气体溶解度,但是同时高压增加气体溶解度,所以酱油里的溶解气体在热交换器里不能析出。
高温熟酱油在给生酱油预热的热交换器里冷却,出来时,常压下,它的温度已经降到40度左右。
纽约厂整个蒸煮过程中,酱油里溶解气体没有得到排出的机会。所以熟酱油里的溶解气体还处在饱和状态。
酱油里溶解气体处于饱和状态是不稳定状态,溶解气体蓄势待发。它有可能因为运输途中的震动,或者仓库温度升高而变成过饱和状态,从而释放小气泡,造成胀气,桶盖鼓起。它也有可能,多数时候,一直维持饱和状态,蓄势待发而不发。
“胀气鼓盖” 时隐时现的特点很能迷惑“办案人员”。它的确增加了找出问题根源的难度。这也无怪它是厂里令人头疼的老问题。
为了验证我的分析,我用烧杯取样,到化验室做实验。震动时,可以观察到酱油里冒出气泡;稍微加温时,也可以观察到大量微小气泡析出。
实验肯定了我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给酱油“去势”,抽出酱油里的部分溶解气体,使之变成不饱和状态。
我设计了一个“脱气塔”。一台气泵连续抽出塔内气体,造成塔内负压;在塔上部,水泵把酱油喷射到脱气塔的内壁上,酱油呈“瀑布”向下流淌。塔内负压让酱油里溶解气体从饱和状态变为过饱和状态。酱油冲击桶壁造成强烈震动,“瀑布”又造成巨大表面积,促使析出的微小气泡快速脱离酱油。脱离酱油的气体进而被气泵抽出塔外,以维持塔内负压。在气泵出口附近可以闻到被抽出来的酱香味。脱气塔底部积累一定深度的酱油后,可以抽取底部酱油,开始做5加仑桶的罐装工作。“一边脱气,一边罐装”。罐装后,恢复常压。被“去势”后,酱油里的剩余溶解气体已经处于不饱和状态,即稳定状态。
酱油经过脱气塔再罐装。从此5加仑桶装酱油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胀气鼓盖而退货的事。困扰工厂多年的头疼之事终于翻篇了。
作为工业工程师,我需要广泛的基础知识。因为我不知道工作中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案子”。多一些知识,多一条“锁定故障根源”的思路。我的许多理论知识来自于大学本科的基础课教育。它帮助我在工作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本科训练的学习方法也帮助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比如自学的AutoCad,PLC,…。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常常回首那些曾经的工作和克服的难题,我感谢母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在并入哈工大)。
曹方的文章:
曹方:善良的灵魂飘进天堂
曹方: 英国兵营
曹方: 私分女同学
曹方: 男女分界线
曹方: 雪后花更艳
曹方: 无论何时,我都可以给你
曹方: 纽约市的饮用水源Ashokan水库
曹方: 自己动手建阳光房
曹方: 又一年的圣诞节
曹方: 老北京的城墙
曹方: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曹方: “粘”人阶段,事半功倍
曹方: 育女“谋略”
曹方: 突兀拥抱
曹方:老照片带来的回忆
曹方: 都江堰的亮点
曹方: 高兴你的高兴
曹方: 祖孙情深
曹方: 机场邂逅
曹方: Peacekeeper(维和人员)
曹方: 花园里的野百合
曹方:一瓶豆油
曹方:金融天才
曹方: 圆明园文殊亭传奇
曹方: 一忍再忍
曹方:不列颠尼亚号
曹方:搭建凉亭(连环画)
曹方:怎样保护蓝天白云和山清水秀
曹方:独特面试
曹方:我在工作中有用到高等数学吗?
曹方:往事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