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被人冤枉时,如何一句话堵住对方的嘴?

被人冤枉时,如何一句话堵住对方的嘴?

健康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一位单亲妈妈因为业绩优秀升了职,接着公司就传出谣言,说她业绩好是因为和客户有不正当关系、离婚就是因为某客户等等。

这位妈妈立马跟同事解释说:自己从来没有和客户单独见过面,每次都带着实习生或是其他同事。

还放出了自己留存的照片、商务文件等。

然而,同事们当面表示相信她,背后仍然偷偷议论她,认为她是心虚才着急解释。

最后,她选择了辞职来自证清白。

其实,这位单亲妈妈就是掉入了“自证陷阱”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被人误解后,会很着急地向对方解释;

为了自证清白,不断搜集证据,反复说明事实;

哪怕事情已经过去了,也会很在意那些曾经误解你的人的想法,甚至刻意讨好ta们……

而结果往往是:

即使我们拿出证据,对方要么不相信;要么找出其他的细节质疑你;要么就是完全不把你的证据放在眼里。

为什么会这样?被人质疑时,如何正确反击呢?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自证陷阱”




想起电影《让子弹飞》中,小六子被胡万诬陷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一碗的钱。

他拼命解释,但周围人都不相信。

小六子百口莫辩,为了自证清白,当众剖开自己的肚子,掏出了一碗凉粉。

然而,吃瓜群众们却一哄而散。

只有小六子举着血淋淋的凉粉,崩溃地喊:“别走!是不是只有一碗?是不是?”

而诬蔑小六子的胡万,得意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只吃了一碗粉,你上当了。”

小六子就是掉入了“自证陷阱”。

逼小六子自证的人里,胡万的目的是污蔑他,围观群众是觉得这场戏很有意思。

没有人真正在乎他究竟吃了几碗粉。

所以,小六子的自证没有任何意义,反而白白丢了性命。


为自己辩解,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用错了地方,自证就会变成“陷阱”。

原因就在于,“自证者”和“误解者”之间存在一个根本矛盾:

“自证者”的目的是“澄清事实”;
“误解者”却并不想“寻求真相”,只是为了“释放攻击”而已。

这种时候,无论你如何自证,都无法说服对方。

甚至会迎来变本加厉的质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逼人自证”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会先以审判的姿态,强行贴一个错误的标签给你;

接着,当你拿出证据自证时,ta们又会指出其他的问题,逼你继续自证。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刷屏全网的新闻,武汉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在校园里被撞身亡。

他的妈妈杨女士想为孩子讨一个公道。

结果,视频被传上网络后,有网友质疑杨女士“不够悲痛、说话太理性、像是演的、就是为了要钱”……

杨女士表示,自己不要一分钱,只要肇事者向全社会公开道歉。

然而,这并没有堵住键盘侠们的嘴。

ta们把矛头指向杨女士的穿搭,认为她穿得过于精致,每天都换名牌鞋,指责她居然还有心思打扮自己。

接着,杨女士的同事朋友出来澄清,因为杨女士在奢侈品店工作,有着装要求,才这么穿的。

即便如此,仍然传出了“杨女士收了260万买儿子的命”的谣言。

丧子之痛、被污蔑的委屈、无法自证的无助.......

最终,杨女士在绝望中结束了生命。

△图源:红星视频

这就是心理控制最可怕的一点:

只要开始自证,就很难全身而退。

因为从自证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进入了对方的逻辑里,而这种逻辑通常都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无论杨女士和她的朋友们如何解释,键盘侠们都能找到新的角度去反驳,直到把她逼上绝路。

这时,“自证”就不再是澄清事实的手段,反而成了埋葬我们的陷阱。



心理学家认为,在“控制者”们看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权力争夺”。

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想方设法地解释,“控制者”会觉得自己将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中,带来“权力感”。

“自证者”越是拼命自证,“控制者”越能体会到快感。

也就更不愿意让这场游戏停止。

这种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控制者”的投射性认同。

这是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

而这种诱导,是基于投射者本人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不爱妈妈了。”

孩子就会通过听父母的话、努力学习、找父母喜欢的工作等行为,来向父母证明自己的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不被承认——努力证明——反抗失败”的死循环中。

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一个“理想孩子”的形象。当孩子和这个理想形象产生冲突时,父母内心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感。

为了摆脱这种负面情绪,父母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孩子,来达到内心的平和。

也就是说,恰恰是因为这些“控制者”被触发了负面情绪,才需要通过投射的方式,让对方不断自证,获得“权力感”和“自信”,从而掩盖自己的不安,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给了对方。

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的“自证”,是在做无用功。

自证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的还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极端的后果;即使自证成功,往往也难以弥补之前的损失。

而控制者只需动动嘴巴;即使自证者反击成功,控制者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因此,面对这种质疑,“自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其实,面对质疑时进行辩解,是很正常的。

当我们觉得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时,就会下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这个过程就叫做“印象管理”,它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必要手段。

然而,“印象管理”的本质,是在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一旦过于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就很容易掉入“自证陷阱”中。

朋友小丽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一开始,男友吐槽她:“你怎么穿衣服这么土?带你出去真的很丢人。”

于是,为了向男友证明自己有品位,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逛某书,买了很多衣服、化妆品回来学习搭配;

结果又被妈妈批评:“你买这么多衣服干嘛?浪费钱!”

于是,为了向妈妈证明自己很节俭,小丽整整三个月都没再网购。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一旦被别人质疑、批评,小丽就会改变自己,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仅如此,她还觉得自己很糟糕,因为无论她如何改变,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小丽就这样掉入了“自证陷阱”中。

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试图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但是,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的标准也会有变化,“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习惯性自证的人,大多受到过往体验的影响。

第一种体验是“过于严格的教养方式”。

朋友小丽从小到大,总是被教育“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和同学发生矛盾,会被父母责备:“别人都可以和同学搞好关系,怎么就你不行?”

被姑姑冤枉欺负表弟,父母也不替她出头,反而教育她:“不要和长辈顶嘴。你是姐姐,让着弟弟不行吗?”

久而久之,小丽便习惯了“向内归因”的思考方式,和别人产生矛盾,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做得不对?”

接着,无论自己是否做错了,她都会开始自证。


第二种体验是“被忽视”。

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受到养育者足够的关注,孩子就会为了得到爱,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去做“养育者喜欢的事”。

一旦对方表现出不满,ta们就会想通过自证,去解除和对方的误会。

比如美剧《老友记》中的Monica,父母从小偏心,总是夸奖哥哥,打压Monica的身材、事业、爱情。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Monica,非常担心别人不喜欢她。

有次她帮Rachel举办生日派对,忘记邀请Rachel的妈妈,于是她变得非常紧张,全身出汗,坐立不安。

见到Rachel妈妈后,反复向她道歉,解释了整整一路,就是担心对方因此讨厌她。

这两种体验的内核,其实都是“自我太脆弱”。

因为ta们在成长阶段,根本没有机会去发展完整的自我,所以无法形成自我同一性,很难做到自我接纳,也就很容易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

只要别人说一点带有评价性的话语,都会唤起ta们的紧张情绪,导致ta们迫不及待地自证。




当你遇到恶意的质疑时,除了自证,你还可以这么做:

1)主动回击

当对方不怀好意地揣测你时,主动回击永远是最有效、最爽的解决办法。

而回击的关键在于:不解释,不证明。

一个典型例子是《黑暗荣耀》中的文东恩,男同事怀疑她和领导有不正当关系,不怀好意地问她:

“你有男朋友吧?你是脚踏两条船吧?”

东恩并没有回答他,而是反问:

“你没有女朋友吧?你看起来就像没有女朋友的样子。”

男同事气急败坏地继续攻击:“你属于说话很气人的类型。”

东恩仍然不解释,而是说:“你属于说话很尴尬的类型。”


东恩的诀窍就在于,虽然对方在质问她,但她没有顺着对方的话去解释,而是转换了叙事主语,把需要解释的人变成了对方

不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就开始纠结,不需要去跟对方纠缠对错,而是多想想“这种不尊重我的人,根本没有资格指控我”。

所以,下次遇到这种事情时,少说“我.......”,多说“你.......”

谁质疑,谁举证。

减少自我反思,把叙事重点转移到对方身上,把内耗变外耗,从“自证陷阱”中逃出来。


2)冷处理

有些人很难展现自己的攻击性。

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害怕被报复、对方地位很高、一说话就泪失禁,或者天生道德感较高等等。

如果你很难做到主动回击,可以先给自己的心理松松绑。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先冷静下来告诉自己:“ta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只是想赢你。”

想清楚这一点后,你可以试试“冷处理”的办法。

沉默、耸肩、摊手,或者冷漠地回复一句:“哦,所以呢?”


不给ta任何情绪上的反馈,不生气,不在乎,不屑一顾。

反而会让对方措手不及,觉得在你这里讨不到好处,就会主动停止这场比赛。

当你通过冷处理成功捍卫了自己的边界,体会到“反击成功”的感觉时,你慢慢也会有力量“主动回击”。


3)自我接纳

前面提到过,容易陷入自证的核心在于“自我太脆弱”,所以才会轻易被一句话影响。

所以,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学习“自我接纳”。

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过度的“自我反思”。

它是导致自证的元凶,让我们陷入内耗,盲目地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适当地练习“向外归因”,这并不是在教你逃避责任,而是把你从“过度内耗”的漩涡中拉出来。

接着,学会把“问题”和“自我”分开来,就事论事。

“即使这件事我有错,也不代表我是个糟糕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远离那些一直打压你、让你自我怀疑的人。

可以去听不同的人对你的反馈,但要以自己的感受为重点去衡量它们

在不断的磨合碰撞中,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一定不是完美的,但会让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逐渐接纳自己的全部。

这样,即使对方真的指出你的缺点,你也能够坦然接受,冷静地应对。




虽然强调无需自证,但这篇文章的重点并不是推崇“清者自清”。

因为“清者自清”往往伴随的,是憋屈、难堪、无尽的羞耻和内耗。

那些质疑和污蔑,的确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去关注和解释。

但当恶意扑面而来时,主动回击也是我们的权利。

不惹事,也不怕事。

祝你永远被理解。如果不能,也拥有直面恶意的勇气。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衮衮,一个学心理学的普通人。爱生活,爱综艺,喜欢用心理学看世界。
编辑:Keane、笛子
图源:网络、图虫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Braslow, M. D., Guerrettaz, J., Arkin, R. M., & Oleson, K. C. (2012). Self‐doubt.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6(6), 470–482.

[2]张江.阐释与自证——心理学视域下的阐释本质[J].哲学研究,2020(10):95-104+129.

正如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所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想要避免掉入“自证陷阱”,需要我们做到真正的接纳自我。如果你也想提升自我认同感,识别心理控制壹心理《15堂心理学成长课》可以帮到你!


15堂精选课程合集,由菲利普·津巴多、李银河等10位心理学名师讲述,涵盖了自我探索、人际交往、走出心理创伤等5大主题,助你探索并接纳自我,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束缚。


立即扫码,免费领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情侣接吻时,为什么不觉得对方的口水臭?悲痛!多伦多大学23岁中国女留学生遭男友残忍杀害!父母崩溃声讨:对方家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科研新手应该如何开始设计课题?一句话总结基础科研设计思路社区服务是申请美国名校的必备条件吗?小麦,如何一步步成为了“碗中顶流”?长期关系中,男性和女性谁更容易失去对对方的「性趣」?答案竟然是——任何美好的期待,都可能落空印人念咒别人夸你家孩子时,你第一句话一定不能这么说负责任地说-退休, 我悔过中国夫妻却生出个“混血儿”,婆婆要做亲子鉴定,丈夫一句话拒绝,真相到底如何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还干过不少坑甲方的事,换句话说,那时他们有能力PUA整个社会|刘妍「中洲奇观」2、3出游潮将至,如何一步升级「城市×户外」穿搭尼日利亚的绑架犯罪震惊「华人神探」李昌钰「伪造证据」致两人冤狱30年!面临数千万美元赔偿!从启蒙>泛读>精读>写作,如何一步步进阶英文阅读!6岁女儿喝不完的那瓶鲜奶,堵住了她30岁时的嘴电商和快递,为什么都想抢对方的地盘?164死伤! 人们拼命跳楼! CBD公寓突发大火! 遇难者尸体堵住门口! 孩子被直接抛下楼! 大门被锁住! 数百人身陷火海!中国夫妻却生出个“混血儿”,婆婆要做亲子鉴定,丈夫一句话拒绝,真相到底如何……恐怖!美百万富翁被剁成块冲进马桶,堵住公寓排水管案发“华人神探”李昌钰,伪造证据致两人冤狱30年,或赔数千万美元!飞机起降时,为何一定要调直座椅靠背?法拉盛华男换汇诈骗 被人堵住报警逮了个正着...王缉思:中美对对方的战略定位已经清晰了,我们应该放弃对美国的幻想欧爷对谈马寅:独一无二阿那亚,如何一步一步被创造?旧金山|十辆无人驾驶车技术故障,堵住路口交通瘫痪~居民和游客怨声载道!一个女人,如何一步步成为自己悲痛!23岁中国女留学生遭男友残忍杀害!父母崩溃声讨:对方家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Nat. Metab | 减肥不再需要管住嘴?新研究带来轻松减重的简单策略两只秋田都喜欢用对方的身体当枕头...又和谐又可爱哈哈!董宇辉直播间的一句话火了:当孩子说“对不起,我没考好”时,我们该如何回复?悲痛!多大23岁华人女留学生遭男友残忍杀害!父母崩溃声讨:对方家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安抚孩子情绪时,如果你常说这4句话,孩子会慢慢疏远你“华人神探”李昌钰,伪造证据致两人冤狱30年!或赔数千万美元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