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转变
二战后发生过很多次战争,包括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马岛战争等。但大部分战争更多是为了争夺领土或利益,相比之下,俄乌战争超出了传统战争的范畴,更多是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事实上,二战后能真正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只有2.5次,苏联解体和俄乌战争分别算一次,朝鲜战争算半次。
朝鲜战争极大程度改变了历史进程,在此之前中美一度维持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日本。朝鲜战争后中美进入长达20年的敌对期,美国“联中抗苏”的计划破产,只能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让其沦为农业国的计划,改为大力扶持日本,将其打造为反苏桥头堡。所谓“战后日本经济奇迹”,是建立在欧美对其开放市场、低价提供技术转让的基础之上。中国则获得了苏联的青睐,引进“156工业项目”,一跃从农业国成为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朝鲜战争改变了远东的格局,中国成为苏联阵营老二,日本则成为美国的代理人,但由于影响主要针对东亚,因此只能算半次。
苏联解体则是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的国际事件。苏联解体后,包括东欧、朝鲜、印度、越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均受到严重冲击,其中东欧被西欧整合,印度和越南改走西方路线,朝鲜长期陷入贫困,中东和北非的亲苏国家则遭到西方军事入侵。至于从苏联分裂出的那15个加盟共和国,大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和腐败的寡头统治时期,可谓民不聊生。
俄乌战争是二战后影响力仅次于苏联解体的国际事件。首先,俄乌战争导致欧洲与俄罗斯从合作关系转为敌对关系,全球供应链出现脱钩趋势,亚欧大陆一体化成为泡影。其次,俄乌战争使联合国五大国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国际秩序出现失灵。最重要的在于,俄乌战争加速了中美对抗的进程,很多国家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因此研究俄乌战争进程很有意义,其中最关键的逻辑在于:美国对俄乌战争的真实态度到底是什么?
很多观点认为,美国之所以拱火俄乌,并对乌克兰提供支援,是为了削弱俄罗斯,以打击中国侧翼。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现阶段乌克兰反攻受阻,似乎证明美国战略的失败。因为俄罗斯并没有被迅速击败,反而凭借雄厚的资源储备继续坚挺。
但这一观点的漏洞在于:在中美俄铁三角里,美国作为老大、中国作为老二、俄罗斯作为老三,美国打压俄罗斯,只会让俄罗斯进一步倒向中国,让中国在中亚和远东方向获得稳定的大后方,这与美国利益不符。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引爆乌克兰危机,根本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削弱俄罗斯,而是为了破坏欧俄合作,让欧洲与俄罗斯陷入内耗之中。如果误判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很容易会对俄乌局势做出完全相反的分析。
对美国来说,有两大地缘噩梦,一个是中日联手,另一个是欧俄联手。中国是亚洲最强陆权国,日本是亚洲最强海权国,一旦中日联手,那美军根本守不住西太平洋,只能退回夏威夷群岛。另一方面,欧洲拥有发达的工业,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一旦欧俄联手,大西洋东岸将出现一个远超纳粹德国的超级强权,届时美国最繁荣的东海岸将暴露在欧洲的刺刀面前,随时有被登陆的可能。
因此对美国来说,从威胁度来看:欧俄联手>中日联手>中俄伊联盟。
这就是为什么拜登刚上任一个月就要拱火乌克兰局势的原因,乌克兰是塞入欧洲与俄罗斯的楔子,引爆乌克兰局势,可以成功离间欧俄关系,这是美国的诉求,也是400年来一直推行“离岸平衡”的英国的诉求。按照拜登最初的计划,他更多只是想通过俄乌冲突来破坏德俄能源合作,2021年底是“北溪2号”竣工时间,也恰好是乌克兰危机爆发时间。美国试图以牺牲乌克兰为代价,引导欧俄能源脱钩。只是没想到乌克兰在实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抗住了俄罗斯第一波攻势,这大大超出了英美的预期,在看到了乌克兰的潜力后,英美改变策略,大量向乌军提供重武器,引导战争向持久战的方向转变。
在俄乌持久战中,有三个国家获得了巨大好处,分别是美国、印度、土耳其。
印度凭借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既可以从俄罗斯进口打折的石油;又能从全球供应链脱钩中获得好处,承接了很多西方资本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中低端产业。
土耳其则在俄乌之间两头讨好,一方面充当俄罗斯天然气转口贸易的中间商,另一方面低价收购乌克兰粮食,然后高价卖给欧美,赚取大量外汇收入。
美国获得的好处是最显著、但也是最隐晦的。
自俄乌开战以来,西方每年需要向乌克兰提供1600亿美元援助,这里面既有财政援助,也有军事援助,其中美国提供700亿美金,欧盟提供800亿美金。看似美国吃了大亏,承担了将近一半的援助费用,实则不然。
首先,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快速萎缩,从战前的3000亿欧元/年下降至700亿欧元/年,跌落至90年代水平,而且仍有继续下跌趋势。欧俄经贸高度互补,俄罗斯向欧洲提供廉价的天然气、石油、煤炭,欧洲则向俄罗斯提供机器设备、精密仪器。然而一场战争,导致双方经贸关系倒退20年。
其次,2022年以来欧洲加大了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战前欧盟军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3%,爱尔兰的军费占比甚至低至0.2%,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计划将军费支出占GDP比重上调至2%,这意味着欧盟的年军事开支将增加1300亿美元。我们知道欧盟的军工实力是比较脆弱的,工业发达的德国军事被限制,法国的武器价格又太昂贵,因此欧盟多出来的军费,很大一部分会拿来购买美国武器。
事实上,去年以来欧盟多国都增购美国武器。德国一口气从美国订购了30多架F-35战斗机;波兰则拿出100亿美金,从美国购买“海马斯”火箭炮、陆军战术导弹、“M1A2”主战坦克等武器。根据估算,欧盟每年增加的一千多亿军费里,有三分之一会拿来购买美国武器。西方每年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里,大部分也是美制武器。不仅如此,在战前俄罗斯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军火出口国,由于战争因素俄罗斯军火出口暴跌,被美制武器抢占大量市场份额。俄乌持久战每年为美国创造的军火订单就超过1000亿美元,按照15%的利润率来算,美国每年能多赚取150亿美元的军火订单。
俄乌开战以来美国军火企业股价暴涨,比如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其股价逆势上涨,从战前的320美元上涨至500美元,涨幅超过50%。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一架F-35可以卖3亿美元,去年以来洛马接连签了160架来自欧洲的F-35订单,公司大股东(比如贝莱德集团)数钱数到手抽筋。
自去年开战以来,俄乌都打光了苏联时期以来的炮弹库存。其中俄军光是去年就发射了1200万枚炮弹,打废了4000根炮管,由于炮弹紧缺,俄军炮弹平均发射量也从去年的5万发/天下降至今年的1.5万发/天。乌克兰这边也很缺炮弹,苏联时期的152毫米炮弹全部打光,只能完全依赖西方供应炮弹。然而冷战后欧美炮弹生产线大多搁置,以至于炮弹供不应求,一枚155毫米炮弹的价格从2000欧元上涨至3300欧元,利润率暴增至70%以上。未来美国计划每年向乌克兰提供100万枚炮弹,对应着美国炮弹厂商每年可以多赚15亿美元。
不仅如此,美国还从欧俄能源脱钩中享受巨大好处。在俄乌战争之前,欧洲对俄罗斯每年出口超过1000亿欧元,其中很多是机器设备;俄罗斯每年向欧洲出口将近2000亿欧元,其中1000亿是能源。去年战争爆发以来,欧洲与俄罗斯走向能源脱钩,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煤炭、天然气、石油金额降为0。为解决能源危机,欧盟改从美国、英国、挪威、卡塔尔进口能源,其中美国分走的市场份额最高,大概占欧俄能源贸易的1/3,也就是400亿美金。由于能源涨价等因素,按市场价格计算美国对欧能源出口利润率大约25%,也就是说美国每年可从欧盟身上多赚取100亿美元的能源利润。
可以说,俄乌持久战,对美国军工企业和能源企业,是一场财富收割的盛宴,它们的订单多到再怎么涨薪也招不够工人,这是美国通胀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除了对欧盟产生消耗外,俄乌持久战对俄罗斯也产生巨大消耗,由于招募大量合同兵到前线作战,以及生产/维修武器所产生的费用,俄罗斯每年战争费用将近2000亿美金(卢布汇率经常变,所以这个数字也会波动),占其GDP的10%,占其财政收入的40%。所以一直拖下去,俄罗斯财政可能会最先崩掉。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要改进攻为防守的原因,尽一切努力省钱。
最后我们来计算俄乌持久战对美国的利弊;
美国每年向乌克兰提供700亿美金的援助,但可以带来1000多亿美元的军火订单,以及400亿美元的能源订单,对应产生150亿美元军火利润和100亿美元能源利润。在减去收益后,美国实际支出仅相当于450亿美元。
把欧俄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欧俄的贸易额从战前的3000亿欧元/年下降至当前的700亿欧元/年,由于欧俄经济高度互补,这部分损失很难被替代。因此欧俄相当于每年损失了2500亿美元的财富。
为了支持乌克兰,欧盟每年需要支付800亿美元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另外,为了应付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欧盟每年军费支出将增加超过1000亿美元,这部分钱只能从社会福利费中扣除。在很大程度上,欧洲的高福利社会,是建立在低军费基础上的,涨军费的开支只能靠延迟退休来弥补。
俄罗斯每年需要掏出2000亿美元的战争费用,这里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为了筹钱,俄罗斯不得不降低公务员薪资,并减少养老金支付,至于民用和教育开支则是能省则省。由于大部分外汇储备被冻结,俄罗斯被迫抛售黄金和人民币来满足国际支付需求,否则卢布汇率将一泻千里。
2500+800+1000+2000=630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每年仅花了450亿美元,就让欧洲和俄罗斯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杠杆超过13倍,可谓花小钱办大事。民主党获得了外交和意识形态上的好处,共和党则从军工企业和能源企业那拿到了巨额政治献金,两党都非常乐意俄乌继续打下去。乌克兰反攻受挫,非但不是美国的战略失败,反而是其战略成功的体现,双方继续僵持下去才是美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卖伞的人怎么会希望下雨结束呢?
如果说美国、印度、土耳其是俄乌持久战的赢家,那欧盟、俄罗斯、乌克兰就是俄乌持久战的输家。
欧盟付出了经济的代价。不仅要支付高昂的援乌费用,还失去了廉价的能源,通胀比滥发货币的美国高出3个百分点。
俄罗斯付出了军事的代价。从世界第二军事大国的宝座跌落下来,大量武器被摧毁,去军事化去到自己头上。
乌克兰付出了人口的代价。全国近一半的青壮年流失国外,作为本就陷入老龄化的国家,其人力资源接近崩溃边缘。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引爆乌克兰危机,相当于用8分的战略实现了12分的效果。最开始美国只是想以牺牲乌克兰为代价,破坏欧俄能源合作。没想到最后俄乌竟打出了持久战的效果,欧洲与俄罗斯全方位脱钩,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
未来来看,中美的对抗未必是军事斗争,更有可能是经济上的较量。如果说美国通过引爆乌克兰危机,让3000亿欧元/年的欧俄贸易陷入中断。那美国同样可以通过引爆台海危机,让亚欧大陆走向经济脱钩。中欧贸易大约8500亿美元/年,中日和中韩贸易各是3500亿美元/年,两岸贸易3000亿美元/年,中美贸易大约7500亿美元/年。美国可以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以牺牲中美贸易为代价,引爆台海危机,压迫欧盟、日韩与中国脱钩。届时美国付出的代价大约是3500亿美元/年,中日韩欧付出的代价则超过2.3万亿美元/年,接近7倍的杠杆。这就是台湾牌对美国的意义。
当下来看,中国很难从俄乌战争中获得好处,虽然中国是世界最大工业国,但中国无法向俄乌任意一方出售武器。如果向俄罗斯出售武器会得罪欧洲,向乌克兰出售武器则会得罪俄罗斯。也就是说,中国无法像二战前的美国那样两头赚钱,要知道1940年之前美国可是向轴心国和同盟国大量出售武器和资源,这是美国经济能走出大萧条的重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西方对乌克兰军援明细(承诺部分,实际交付不到一半):
这就是为什么今年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因为俄乌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其利益的。通过整理西方对乌克兰武器援助清单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乌克兰仅获得了60多辆“豹-2”坦克和100多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而且缺乏制空权。仅凭这点武器,根本不足以支撑乌克兰发起全面反攻。而且乌克兰还严重缺乏炮弹,作为进攻方日均炮弹发射量仅7000枚,不到俄军一半。这逼得美国只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毕竟美国有300万枚集束炸弹储备,可以缓解乌军炮弹供应压力。
美国对乌克兰更多是一种“挤牙膏式”的援助。当乌军处于下风时,就增加援助规模;当乌军占上风时,就放慢援助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战争节奏,引导局势往持久战的方向发展。既可以给乌克兰营造胜利预期,让乌克兰硬着头皮打下去;又不至于过分刺激俄罗斯,降低核战争风险。
按照西方现有援助速度,乌克兰要等到明年年中才有可能在常规武器方面追赶上俄罗斯。也就是说清单上的武器数量需要翻3倍,并且再加上150架以上的F-16战机、几十架AH-64武装直升机、数量充足的ATACMS、200万枚以上的155毫米炮弹、超过10万接受过北约训练的士兵。在此之前,乌克兰只能发起战术反攻,利用俄军阵地空隙寻找突破机会。
所以真正制约乌克兰反攻的,是西方蜗牛般的军援速度。如果美国真的铁了心想帮助乌克兰快速获胜,那去年就应该提供F-16战机和重型坦克,甚至是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而不是给俄罗斯留足半年的时间去修建扎波罗热防线。如此缓慢的援助速度,只能说明美国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乌克兰速胜。
那乌克兰为什么要在武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起反攻呢?主要是为了在北约峰会上捞取政治资本。对西方来说,乌克兰能不能打赢俄罗斯是能力问题,但敢不敢主动向俄军进攻是态度问题。在接收了西方大量援助后,乌克兰必须展现强硬的抗俄决心才行,否则后续援助就会断掉。
虽然在战场上付出巨大伤亡,但在7月的北约峰会上乌克兰得到了绕过“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奖励,加入北约的进度被大大缩短,基本实现了反攻的政治目的。虽然泽连斯基嘴上仍不满意,但内心却暗自窃喜。这意味着本轮反攻差不多暂告段落,乌军预计会休整一段时间,等F-16到货后再筹划新的反攻。另一方面,瑞典和土耳其也达成交易,前者成功收到加入北约的入场券,后者获准从美国购买F-16战机。乌克兰、瑞典、土耳其,都在北约峰会上拿到了想要的东西。
尽管持久战符合美国利益,但美国也必须考虑战争结束的时间和方式。因为一直拖下去,欧洲可能会失去耐心,单独与俄罗斯攘和,就好比当初中美绕开苏联签订《板门店协议》一样。在战争结束时间方面,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很大分歧。民主党希望俄乌战争能在2024年美国大选之前结束,并且是以乌克兰获胜的方式,这可以为民主党带来政治加分,帮助拜登连任。作为竞争对手,共和党则希望俄乌战争拖到2024年美国大选之后再分出胜负,这样的话共和党还能借助俄乌议题对民主党进行攻击。由于民主党拥有行政权,共和党能做的就是以债务压力为由,卡住援乌法案,避免乌克兰在军力上压倒俄罗斯,刻意拖延战争节奏。
不管怎么说,俄乌依然会陷入持久战,中性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才会结束,在此过程中欧洲的财富会源源不断流向美国。
俄乌战争导致很多国家外交政策发生转变,其中转变最大的,当属德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