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动脉压(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里程碑事件:1948年:美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首次成功地将导管插入自己的肘窝静脉,使得他能够在X射线下观察到心脏,并为下一步的心导管术奠定了基础。1953年:André F. Cournand、Dickinson W. Richards以及Forssmann因他们在心脏导管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0年代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开始出现了用于测量血压的导管和传感器。1967年:英国医生Swan和Ganz开发了斯旺-甘茨导管(Swan-Ganz Catheter),这种导管可以通过心脏的右房、右室到达肺动脉,从而实现了对肺动脉压力、心输出量和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直接监测。199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小型化、数字化的压力传感器,使得有创动脉压力监测更加方便和准确。到目前为止,有创动脉压监测在临床上已经成为重症监护、手术室和恢复室等场景中常见的一种监测手段。不断的技术改进和设备的创新使得有创动脉压力监测更加安全、可靠和易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