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复旦大学陈宏宇:24年造「星」路,做微小卫星就像「打游戏升级」丨星际赛

复旦大学陈宏宇:24年造「星」路,做微小卫星就像「打游戏升级」丨星际赛

公众号新闻

一位追求创新,“拥抱商业”,也看科幻片的卫星专家。



王艺霏

编辑左键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星辰大海,万里征途。

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相比任何一个产业都有着最高的复杂程度,每个人要精确而细致地完成岗位工作,才能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对重大航天任务背后担纲重任的总师、总指挥来说,他们的一线经验弥足珍贵。

“星际赛”第二季,36氪邀请中国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教授、卫星专家陈宏宇博士,聊聊他关于当下卫星技术和应用的看法。

过去24年间,他曾担任力星一号、光谱微纳卫星总师,力星二号、CASEarth、和德卫星总指挥,以及导航增强、达芬奇卫星总师兼总指挥,主持北斗二代导航IGSO/MEO试验卫星研制,参与神舟七号、天宫二号伴星的研制。

从载人航天和空间站任务所需的伴星,到遥感应用层面的大小卫星,陈宏宇都有所涉猎。每研制一颗卫星,就像是在走过的路上竖起一块块里程碑。

今年6月,这位老航天人也迎来了新的身份——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教授,工作依然围绕着卫星制造展开,少了些压力重大的任务,多了些创新实验研究、博导教学工作。

“我特别希望航天知识能推广到大众中去,大家对卫星有了概念,就不会感觉卫星用起来那么遥远。”成为高校教授,让陈宏宇“让卫星更普及、做便宜又好用的卫星”的初心,有了具象的执行路径。与此同时,他还担任浦东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一职,经常参与普及讲解航天知识的讲座。正因这个“初心”,他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两次转变。

本次对话,陈宏宇将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分享航天系统体制内任务的行进过程,民营商业航天的技术创新路径以及微小卫星的市场机会。

陈宏宇

北斗副总师5年,

转做小卫星就像“打游戏升级”

陈宏宇的第一次职业转变,是从大卫星转向小卫星。

1999年,陈宏宇一毕业就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专注卫星制造。2015年3月,做完北斗三号第一颗卫星,陈宏宇就向领导辞去大卫星的所有职务和任务。那时北斗卫星系统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对于像陈宏宇这样的优秀人才来说,未来是一片坦途。但他没有过多犹豫就做出了选择,并且是别人不太理解的主动“求变”。“正因为大卫星非常重要、经费非常多,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风险责任非常大,创新就会减少。尤其是第一个星定型以后,后面基本就是复制。”

在航天系统内有个传统的规范要求,那就是新技术的使用不能超过30%。在“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下,这个要求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任务安全,但也限制了创新技术的应用。“做微小卫星,虽然没有大卫星那么出名,但是技术迭代非常快。也因为它成本非常低,所以风险后果不那么严重,我们就有充分的机会用新技术做创新。”

彼时刚好是2015年,国家第一次放开商业航天政策限制的“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陈宏宇看到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微小卫星将来商业化的机会,决心投身微小卫星。

就这样,担任5年北斗卫星的副总师后,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陈宏宇担任了上海微纳卫星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微纳卫星研究所的定位有两点,第一点是做业内前沿的、创新的事情——我们希望做成创新院里面的特战队和特种兵;第二点,是瞄准产业化,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把卫星做成产业化。”

怀着远大的目标,2015年-2023年,陈宏宇带领一个七八十人的团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微小卫星,跨越了吨级大卫星到几公斤级小卫星,高轨打到36000公里、低轨打到100多公里,有观测人类活动的SDGs地球大数据卫星,也有能够在空间对卫星开展维修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卫星……陈宏宇和团队“几乎是做遍了各种型号”。

SDGs地球大数据卫星观测到的上海市

比如2022年8月发射升空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卫星,就是一个卫星+创新应用的典型案例。它是中国第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手术机器人,在轨已经使用了半年的时间,非常成功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的实验。甚至搭载了高性能的英伟达TX2、AGX“最强AI芯片”赋予卫星自主能力,使得卫星可以做到自主接近抓捕和维修卫星。陈宏宇认为,卫星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很多。

谈及小卫星的这段经历,陈宏宇用了“过瘾”两个字来总结。“我们后来做的基本都是百公斤以内的小星,就跟打游戏一样,经验值涨得快,技术进步也非常快,做得很过瘾。”不过陈宏宇没有就此满足,还想再继续找到通向创新的一条路。
“高手在民间”,

民企技术不逊于体制内

从体制内历练多年的“老特种兵”,到技术研究者,在陈宏宇几个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以贯之的核心词汇。他决心做的事情,越来越聚焦、纯粹。

几十种型号,总师,总指挥……不论是大卫星还是小卫星,各种型号陈宏宇都有了足够的经验。“再做下去容易‘审美疲劳’。”陈宏宇打趣道。“疫情三年,让我觉得时间很宝贵,更要抓紧时间,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有意思的、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第二次职业生涯转变顺其自然地发生了。2023年上半年,陈宏宇从航天系统内离开,来到复旦大学,投身卫星智能光电领域的技术研究。同时,他也考虑在不远的未来将身份多加一重,变身商业航天创业者的一员。

之所以选择这个科研方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整个卫星系统中最贵的部分,是能源分系统。据公开报道,传统太阳能帆板的价格将近100万元每平米,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所使用的太阳能光伏帆板每8平方厘米的成本是1000元人民币,“天和”核心舱134平方米的太阳翼,成本最少是1.675亿。如果有更低成本的新产品出现,卫星成本又能大大下降,卫星离“便宜又好用”就又近了一步。

在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院士研究课题的同时,还与民营公司合作研发低成本电池,这十分吸引陈宏宇。“唯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些不止来自体制内、反而是外界的技术‘活水’可以借鉴,有时候我们把汽车、飞机上的技术创新点改造之后,甚至可以用在航天上。”

在大部分人潜意识中,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都是从航天系统内走出来的,陈宏宇认为不然。“不完全是这样。航天系统它是一个先进的工程,而不是先进的技术,它复杂、可靠性强,连续工作10年都不坏,这是老一辈航天人多年的积累,非常难得。但技术上我反而觉得‘高手在民间’,很多最新的技术现在应用在工业里边,所以我一直在关注,也在学习。”

陈宏宇似乎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看商业航天:

内卷同行,不如打开市场

眼看国家政策逐步放开,“拥抱商业航天”,让更多的人享受卫星提供的服务已经是未来趋势。通信、高精度导航、地理信息遥感,都有很大的潜在机会。

潜在市场很大,那么当下市场如何?在陈宏宇看来,“便宜、好用”是硬币的两个面,如果降低成本只为了跟同行竞争,说明市场还不够成熟。

“现在航天是挺‘卷’的领域。有时候为了拿到项目,大家伙纷纷用打折的方法——把卫星成本做低,这不是我的本意。我觉得对一个产品来说,它要有更大的市场,做得更好、更有用,还得必须让更多的人能够用起来。”

比如导航,车道级和厘米级使用体验天差地别,直接决定了自动驾驶是否可用;比如遥感,用在大气监测、碳排放监测,就又是与碳中和的结合。“未来卫星甚至可以做到甲醛污染监测,为我们看房、买房子提供建议。”陈宏宇补充道。

商业航天,正是这样一个推动空天地海数据一体化、航天应用高效落地的载体。运用资本的杠杆力量,更多的愿景都有实现的可能。“乔布斯当年想做iPad的时候,可能只是技术人员的一些想法,但在有了资本的推动之后,很快就做成了,还带动了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宏宇认为资本的价值正在于此。

“我感觉我是拥抱商业的。商业航天的效率非常高,是因为它的目标非常的直接、明确,就是盈利。为了盈利,团队提升效率,无形中降低了各方面的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更好的市场,民营企业会用大胆地采用一些新的技术,不像在体制内做国家任务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谨慎的考量。”

除此之外,中国星网等星座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给市场释放了大量的需求。不过陈宏宇认为,除国家安全战略意义外,还需要审慎看待后续应用潜能。“星网提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没有大规模布局发射,我觉得这体现了中国官方负责的一面。因为目前卫星的工程成本还是太高了,如果批量化,成本还需要下探。”

技术瓶颈决定应用,科学家也看科幻片

跳脱出5-10年的局限,思维发散到未来世界,我们会发现,航天广袤星空还大有所为。深空探测引力波、暗物质,卫星能做的还有很多。还能怎么用,由人的想象力决定。

陈宏宇曾经主导的达芬奇机器人卫星项目,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在挑战航天尖端技术。而项目的开始,只是一次医疗界与航天的学科碰撞,“如果手术能在天上做就好了”,没想到真的实现了。

“其实我也经常看一些科幻片。我是想着,人的视野目光不能被现实当下束缚住,应该超越现实,然后向未来更远的地方去看。它不光是艺术的渲染和加工,有时候科幻片反映了人心底的一种梦想和诉求,能给我们很多启发。正所谓梦想照进现实,现在看着科幻没有实现,但将来没准某一天就实现了。”他笑谈。

在他看来,卫星还有很多能做而未做的事,这不光是应用层面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航天技术从源头上遇到了桎梏。是当前航天技术的瓶颈,限制了应用落地和产业的发展。

比如卫星遥感0.5m空间分辨率还不及无人机;“麦管”看地球,重访时间太长;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不够;导航定位精度严重不足;智能化水平、空间操作能力不足……这些肉眼可见的技术不足,都还有待从业者发力提升。

在公开演讲中,陈宏宇提到过一句话:“面向未来,发展技术,改革创新,建设高性能商业星座,用高价值数据和服务获得可持续市场。”这是他给自己定义的使命,也是他对卫星应用未来的期许。

本文图片来自:采访供图、Unsplash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一位追求创新,“拥抱商业”,也看科幻片的卫星专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Nature Medicine | 临床研究新进展!复旦大学联合华大为食管癌治疗提供参考紅與黑之旅——為人師表好索賠事件(原載《世界華人周刊》)回国之旅,手机失踪了复旦大学小姐姐约你一起去欢乐谷音乐节啦午餐间的闲聊Cell|复旦大学陈海威博士报道人体/人体细菌代谢物-GPCR作用图谱美国男人美的iBUILDING:云端​「碳」路|焦点分析招聘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李明主任团队与张思教授团队联合招聘博士后太难了!法拉盛街头小贩「打游击」!禁止华人摆摊,天天扫荡,没收货物开罚单...辉瑞原研药,招募白癜风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全国12家参研医院STTT:复旦大学孙蕾/应天雷/吴艳玲合作解析新冠病毒高度保守表位很多父母不知道:陪孩子打游戏和不允许孩子打游戏,20年后孩子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Neuron | 复旦大学那德/顾宇课题组合作发现调节放弃、退出或终止不成功行为的神经环路国人用寒水石造「空调T」!一触既凉,速干透气,夏天穿它就像披着冷空气招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及全国10家医院 I TQB2450 新药PD-L1招募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全国38家医院理想城市 NOA 实测:大模型加持的辅助驾驶,挑战北京「地狱级」路线芯砺智能创始人兼CEO张宏宇:Chiplet片间互连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全球汽车芯片创新峰会预告2023,我们一起挖掘冉冉升起的创业新星丨星际营24期火热招募喜报 |复旦大学陈飞团队Nature发表最新成果、Astellas投资5000万美元加码通用型细胞疗法理想城市 NOA 实测:挑战北京「地狱级」路线Cell Reports | 复旦大学解云礼/温文玉课题组合作揭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新机制嘱托|总书记回信精神激励我之复旦大学篇:“星火”燎原映初心招募银屑病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国内8家参研医院 I 全球首个TYK2变构抑制剂Deucravacitinib招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全国10家参研医院-礼来PD-1激动剂获批临床1类新药peresolimab注射液Cell Genomics | 复旦大学揭示5000年前冰人之谜 深肤色、秃顶及中东农民祖源PLOS Pathogens | 复旦大学吕鸣芳/唐建国/张文宏发现酰基羧酸水解酶通过防止肺泡巨噬细胞耐受增强肺部防御AI大事件!复旦大学携手阿里云,国内首个高校智算平台来了CPR分男女?加拿大研究曝「2大原因」路人较不愿替女性急救复旦大学冯建峰等研究发现,做好这7件事,抑郁风险降低57%摩根大通CEO即将访问上海之际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招募三阴乳腺癌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全国14家医院 I 一款靶向PD-L1/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PM800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以政院士团队招聘启事STTT | 复旦大学团队揭示猴痘病毒毒力及传播特征发生变异的内在动因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