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连轰五炮 华大“尹”而不发
事关人的智识和生命,多点敬畏之心是应该的。
7月27日,“饶议科学”公众号发文《答全丹中国学联》,这已经是饶毅针对尹烨连续发出的第5篇“檄文”了。
“第一枪”从7月23日开始打响,此后几天,这位首医大校长的抨击如密集的子弹,不间歇地扫向尹烨——“演讲哗众取宠,伪科学”“错误连篇”“博士学位掺水”“推广的益生菌是假药”;相比“战斗力爆表”的饶毅,任职华大集团执行总裁的尹烨反应比较平静,仅在前者第二篇文章发出后,在其公众号“尹哥聊基因”挂出四个字“谢谢指教”,此后就没有公开回应了。
来源:尹哥聊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7月27日,尹烨在个人朋友圈分享了两篇文章,分别为《浅谈“饶议科学”真科学家的“假科学”现象》《饶毅博士集火华大之我观》,前一篇提到“(饶议科学)近几篇针对尹烨、王俊的文章评论有失偏颇”、“从‘尹哥聊基因’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也不难看出,每篇文章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投入,文章的质量、知识的广度和宽度都是生物科普界的楷模和天花板”;后一篇则开篇就指出“饶毅在多家企业任职,是学者,商人,也是官员”。对此,尹烨的转发语是,“明白人,还是多”。
对于《中国企业家》的提问,华大基因的公关人员表示:“因科普工作非职务行为,公司不便回复尹烨先生个人的相关问题。”尹烨本人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而新浪财经引用“一位在华大工作的业内人士”的话,“针对饶毅的质疑,尹烨正在准备反击。”
饶毅与尹烨——一个是因多次公开举报学术界造假而名声在外的“学术斗士”;另一个是有着数百万粉丝的企业界“科普网红”,两人都有着为数不少的支持者,在此事上也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拥护饶毅的,赞他“撕下一般人不敢怀疑的‘皇帝新装’!科学界的鲁迅!”而挺尹烨的则表示,“我觉得尹烨很棒……科普绝对不能曲高和寡,一定要像尹烨这样接地气。”
算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垒了。抛开具体的对错之争,这件事的意义其实远超学术绯闻和口水闹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饶毅“炮轰”尹烨,算是科学与科普间的一次对话,尽管开启的氛围不算友好。本来,科学和科普领域应该互通有无,但实际大多数情况则是,科学家和科普者两个群体相互隔绝,某基因领域相关企业首席科学家王旭(化名)的说法就多少代表了这种现状,“学术界不太关心这些事(饶尹之争),说实话,我们肯定没把尹烨当成科学家来看,也觉得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找具体错误)。”
但科学的“独善其身”却无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真正普及,《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就提到“科学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科学家离开了科学普及阵地”,论争本就是科学理性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饶毅的“宣战”对于科普这件事来说,都是科学照进科普的一个好的开始,他的“五连炮”,可能有偏颇之处,但也“轰出”了大众对科普应有的质疑和反思。
这也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科普畅销书《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作者曹天元在此前接受《上海书评》采访的时候就指出:中国科普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大家对“科普”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很多人对科普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希望它又能像科学一样严谨准确,又能为大众喜闻乐见,广为传播。然后很多科普作者就会纠结于两者之间,太想“两手都要硬”,但结果往往就是两头不靠。
尹烨想必也有过这样的权衡,在2020年末,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提到,“做科普有的时候比做科研更难,必须在科研的基础上,引起大众的兴趣。如何在专业和通俗之间进行尺度拿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有一说一,说到做科普,尹烨算是很勤奋的。
自2016年3月发布第一条科普音频内容至今(7月28日),尹烨在喜马拉雅APP上的“天方烨谈”节目已更新到2205集,个人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有565篇原创内容,抖音视频作品455条,2018年11月出版第一本科普类图书《生命密码》,目前该系列已经陆续出版了3本。
“通俗”的表达也无可指摘,正如很多网友所言,尹烨在很多领域的知识传播都让人耳目一新;但专业与否就见仁见智了,饶毅的批评也来自于此,他认为尹烨在谈论超出生物涉及其他科学时,就错误百出。
来源:《圆桌派》视频截图
曾从事基因检测领域工作的田立(化名)看过几次尹烨的视频内容,“倒不至于错误百出,但里面肯定是有错误的,一般人会认为演讲者知识渊博,但有点专业背景的人听起来就另当别论了”,根据他的描述,这种感受类似于“每一个事实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你不能说他错,要反驳好像就显得是在抠字眼,但不反驳又觉得说的不太靠谱”。
王旭目前也在果壳做科普节目,他始终记得导师曾经跟他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帮助大家理解最复杂的科学问题,但这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通往这个终点的必经之路就是“真懂”,这样才能弄清边界,在“准确”的边界之内用更形象的比喻、更通俗的表达阐述科学冷冰冰的事实。否则“即使用最通俗的语言,你认为说清楚了,别人也会误解”。
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真懂”的边界并不宽广,因为科学的每个细分领域都足够专业艰深。一位接触过很多科学家创业者的医学领域投资人表示,一些看似他们专业领域的问题,这些科学家如果没有十分的了解,都会坦言自己“不知道”;但尹烨给王旭的感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际上,尹烨“科普”分享的内容也确实包罗甚广,既有孩子成长等常规话题,也有元宇宙等前沿话题,还有绿色科技、心灵感应等。
“科普很重要,但科普必须有谱,不能离谱,不是信手拈来。”王旭说,一定要慎言,尤其是传播性更强、流行性更广的情况下,对科普的正负面影响更需警惕,截至目前,尹烨在微博有89.7万粉丝,“天方烨谈”的播放量2.6亿,订阅量16.9万,抖音粉丝269.1万。“一旦造成大众误解,会很难修正。”
田立想法则不尽相同,他目前负责一家医学机构的市场推广工作,在他看来,与其说尹烨用的是科普话术,倒不如说是市场营销。因为科学这个领域很少有100%确定的事情,都存在有效概率问题,但做市场推广如果据实以告,那对方就更难做判断,所以就要通过说话技巧做一些“模糊处理”,“尹烨也是同样的,比如不管涉及到哪一方面,都会提很专业的词汇,但每一方面都不讲深,一直把演讲的面控制在这样一个程度,不懂的人就觉得好厉害,实际上是一个挺高明的话术——你不要把他当作一个科学家来看,你把他当作一个市场人员来看,他说的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但事实上,这又引发了第二个问题。
在多个场合,尹烨都强调过“科普即公益”,但他的内容分享,很多都充满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其抖音号置顶的三个视频,都植入了华大益生菌的推广带货,比如“好睡眠”这一篇,开始是讲睡眠,然后说到了肠道菌群,最后落脚到益生菌,完成了从科普到带货的完美闭环。
华大基因对此并不讳言,在其2021年年报中,还将科普作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模式列入其中,写道:“公司在市场推广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行业特点及自身经营特色的营销模式,通过科普启发市场需求、产品销售推动、企业品牌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对销售市场要素的有效掌控为目的的全方位、多层次整体营销模式。”
这毫无疑问是资本市场需要的,一位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在谈到“饶尹之争”的时候就表示,“这个事情要辩证地看,最好的科学家不一定能造出最好的药,这是企业家的优势,就比如饶老师也有公司,就没有华大这么成功。”
尹烨的带货能力显而易见,抖音数据显示,尹烨开设的卖货橱窗展示商品48件,带货口碑5分,超过100%的同行,有超过3.2万粉丝在跟Ta买,推荐的宝贝售出5.8万件,其中华大和尹烨力推的益生菌产品优美达一盒售价188元,已售量为3649件。
但营销如此成功的一件商品,也正是饶毅猛烈抨击的一件商品,“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
在这个问题上,多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人士并不完全认同,在他们看来,“不能说是假药,但宣传中夸大、误导之处也是有的。”
在推广“优美达益舒”时,视频内容是这样展开的,先是尹烨抛出问题:为什么喝酒会脸红呢?如果乙醇变成乙醛,乙醛不能变成乙酸,乙醛就积累,一入血,毛细血管扩张,脸就红了。之后就过渡到了优美达,“刚一上桌,就可以来一小袋,喝到10杯8杯后,再来一袋,还是会让你感觉和以前是不太一样。”当网友质疑“科学的尽头是带货?”的时候,尹烨则回复,“作为华大的CEO,我有什么理由不带货?”
在商言商,其实无伤大雅,更无可厚非,但营销宣传的分寸也有一定之规,科普营销更应该谨慎,因为相比于其他,科学知识在大众面前具有压倒性的隐性权威,披着科学外衣的营销也更容易造成误导,比如此前一直备受争议的医生直播带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九部委就联合印发相关通知,要“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而身处这个行业之中的田立也觉得“科普和带货还是应该有所区分,医药科技公司可以设立一个首席科学家或首席技术官专门做科普,带货则交给其他的人,这样即便出了问题也可以做切割,不至于影响了苦心经营的科普人设”。
更进一步,如果科普营销的边界没有厘清,甚至被滥用,从不当宣传到蓄意夸大,进而上升到欺骗和谎言的地步,那么不仅会影响个人或者公司声誉,甚至会累及公司命运。
医学领域不乏这样的前车之鉴。《坏血》一书就记录了明星检测公司希拉洛斯和被称为“女版乔布斯”的明星企业家伊丽莎白·霍姆斯如何从抱负的云端坠入谎言的深渊,“所有人都相信,她真诚地信仰一个愿景,并投身于其中去实现它。但在‘独角兽’热潮的淘金狂热中,在她全力以赴地追求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第二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个转折时刻,她不再倾听明智的建议,开始寻求捷径……霍姆斯和她的公司过度承诺,当无法兑现承诺时,就想投机取巧。”在作者看来,把其他科技领域“演久成真”的商业逻辑套用在医学创新上,有时候就是一个“夸大与毁灭”的故事版本。
这件发生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让国内一些企业也心有忌惮,一位检测机构创始人就指出,在那之后他们对有关血液检测的说法都更为小心,担心引发误解,在产品推广上更始终谨记“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不要制造宣传和技术上的‘gap’”,在其看来,这个行业刚刚开始发展,一定要珍惜羽毛。
毕竟,不管是科学、医学,都事关人的智识和生命,多点敬畏之心总是应该的。科普固然重要,而科学对科普的审视同样重要,在这个层面,“饶尹之争”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发了全行业的思考和反省,而不是仅仅淹没在你来我往的“口水战”里。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