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一大短板
作者:豆腐乳
编辑:养乐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1%。其中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
我们之前在《中国汽车,乱拳打死老师傅?》里提到过,中国汽车目前发展形势大好,出口增长也很明显。
评论区就有很多读者朋友认为,日本、德国等汽车传统强国仍然不可小觑,还有很多技术壁垒,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也只是暂时落后,只要打起精神就一定能保持领先。
这反映了一种普遍认知,即日本、德国等国的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早已占领用户心智,大家对这些来自汽车强国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充满信心,不会相信它们落后甚至早晚会被颠覆,哪怕新能源车领域暂时落后(这点也不能确认),只要认真对待就能迎头赶上。
这些辉煌的汽车品牌过往历史,是荣耀,也有可能会是负担。
大公司转型慢,是因为过去太辉煌,内部利益盘根错节,有新想法的人上台推动改革未必能够让大船掉头。最近在大众力推智能化转型的迪斯被宣布卸任首席执行官,就是一个例子。
而大公司建立的品牌认知,对于这一领域的后发者也确实是森严的壁垒。
以上汽集团为例,它去年在海外市场累计销售新车达69.7万辆,占我国去年全年汽车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其主要销售的品牌是上汽名爵(MG)。
然而根据报道,MG是1924年诞生于英国的跑车品牌,2007年被上汽集团收购的,MG在欧洲市场还是以英国品牌的形象销售。
这就说明,中国汽车企业想在欧洲拓展市场,品牌认可度还不如比较老的品牌,还得收购就品牌来增加认可。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口市场是西欧和东南亚。前者要直面以德国品牌为首的欧洲汽车品牌竞争,后者则要撬动日系车的墙脚。
对中国品牌来说,现在有一个好机会,那就是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抢个先手还有望突破之前的品牌壁垒。切目前由于能源、芯片等短缺,欧洲汽车产能跟不上,可以趁机进军欧洲市场,填补空缺。
即便如此,品牌认知仍然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进军北欧市场,打算先从欧洲市场的边缘打开局面。
领克在欧洲则尝试让用户选择每月付一定的租金来使用领克的产品,即订阅制,来先建立起用户的品牌认知。
比亚迪日本分公司则在7月21日于东京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亮相三款车型。这是正面和日本车企掰手腕了。
之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新能源储能系统以及纯电动叉车等业务已经进军日本市场,有一定基础,但乘用车是不同的领域,但愿比亚迪能做好吧。
总之,虽然中国汽车出口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国外对中国汽车品牌认知还不够,国内车企在国外树立品牌还需要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的发展。
今年1-6月汽车出口均价1.55万美元,同比去年的1.53万美元,均价小幅提升,但还是比较低。以后中国汽车品牌认知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来,汽车出口均价应该也能往高处提升了。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