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足以毁掉一段亲密关系
作者 | 小小
来源 | 青年文摘(ID:qnwzwx)
近日,一则“父亲忍住没拆儿子的北大录取通知书”的视频上了热搜。
视频里,一位父亲在家中收到了儿子的北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将快递袋翻来覆去地看,满心欢喜,但还是克制着没有拆开。
他知道这是孩子的努力换来的成果,更希望由孩子亲手摘下这枚果实。
图/海报新闻
这位父亲充满尊重与理解的爱,打动了无数人。
在这样愿意相互理解、换位思考的家庭中,孩子必定也是健康阳光的。
看着屏幕里的温情满满,不禁回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档案袋事件”。
四川泸州的一位母亲,因为怀疑女儿把成绩单藏起来了,于是私自拆开了女儿的档案袋封条,急得女儿崩溃大喊。
而她还拍下视频发到网络平台,阴阳怪气责备女儿对自己的态度差。
这位母亲的行为,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
“每一段亲密关系的破裂,都是从其中一个人丢掉分寸感开始的。”
1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
怎么被打破了
在“档案袋事件”中,一些网友和媒体对“档案袋”的保密性进行普法,解释个人为什么不能擅自拆封,但更多的人指出,这一行为的背后,是这位母亲对孩子隐私的不尊重。
尤其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她不仅没有补救,反而将这段录像发到网上,配文“动了大小姐的东西”。
这样的行为,无疑戳痛了许多曾经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网友。
有人在看完视频后说:
“感觉这位妈妈丝毫不觉得自己错了,希望我的感觉是错的。”
“她的错不光在乱拆女儿东西,还在于知道自己做错了,还反过来阴阳怪气说女儿。”
还有网友分析,这位母亲能在事后把视频发到平台上,就说明她不是文盲,是看得懂档案袋封口处贴着的“严禁私自拆封”几个大字,但她还是拆了,为什么?
短短一分钟的视频,却映射出典型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窒息与不安。
亲密关系是否需要边界感,是近些年来总被谈论的话题。
你小时候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听见钥匙插进锁孔的声音,立刻全身紧绷,哪怕自己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依旧会在父母踏进门的时候感到紧张与不安;
在最应该放松的家里,似乎总是在观察父母的情绪,生怕自己的行为招致父母的责备;
哪怕是很开心的日子里,你稍稍激动了一下,大人也会立刻泼上冷水。
似乎在家长眼中,他们始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冷静的、端庄的、热爱学习的、没有“不良”爱好的乖孩子。
同时,他们又要关爱老人、尊重父母、不怕挫折,有充沛的感情与自信。
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完美、精确但违背天性的教育追求。
图/电视剧《少年派》
致力于完美主义研究的学者訾非在他的书中写道:
“人们在文化上易于接受统一的标准,促使大家相互比较。传统的社会标准很明确,如果是上学读书,考取状元那就是完美。学而优则仕,工作之后就有官阶和头衔的比较。社会一致的欲望被符号化,且普遍被接受。”
简单来说就是:年少时,比成绩;长大了,比收入;变老了,比孩子。
一辈子都在和别人比的家长,往往会选择控制型养育方式,因为那样看起来最高效。
“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别的不用你管。”
似乎只要有足够优异的成绩,哪怕生活都无法自理,也能够被理解。
对孩子生活角落全方位的掌控,让这些父母得到了安全感。但在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平等的情感交流。
当你想要对父母敞开心扉,他们也许会打断你,“好好读书,别想有的没的!”又或者听完再点评一句“浪费时间”“就是闲的”。
于是你失去了倾诉的欲望,渐渐沉默寡言,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你开始写日记,或者在手机上和朋友们聊天,以此抒发自己的情绪。
这时,父母偏偏又开始想方设法地窥探你的日记、聊天记录,或者是书包里遗落的小纸条。
他们有失分寸地用偷窥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却没有耐心听听他亲口说出的话。
2
我有分寸感,而你没有
在四川泸州那位拆毁女儿档案袋的母亲那里,从她用“以为女儿不想让自己看成绩单”的理由,无视档案贴着的密封条,私自拆开查看的行为来看,她不仅仅是法盲,更是在亲密关系中失去分寸感的一方。
在这位母亲看来,档案袋封口上的“严禁私自拆封”几个大字,就如同孩子藏起来的日记本一样,在她心里是一种“翅膀硬了”的表现。
她毫不在意地拆开了女儿的档案,就如同以往管教女儿一样,不需要征得谁的同意,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孩子的不满与愤怒、崩溃的尖叫,都是可以轻轻揭过的插曲。
她明明可以等待女儿回来后问上一句,又或者仔细地观察一下密封条上的文字,但她却选择了最差的一种解决方式,只为满足自己的窥探心。
如果当父母需要考试,那分寸感,便是父母面对的第一道题。
家长是家庭生活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的人,很多人往往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把子女当作自己的所有物。
于是,便出现了亲密关系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我有分寸感,而你没有。
杭州一位母亲报警,说女儿在家里拿着剪刀同父亲对峙,难以调解。
原来,女儿刚上大一,学校要求学生们在家里上网课。女儿原本下午三点上课,到了两点的时候,父亲看女儿还赖在床上,便直接破门而入,掀开被窝,用手机拍下了女孩赖床的视频,还发到满是亲戚的家族微信群里。
女儿感到羞耻和委屈,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但父亲却总是不管不顾,毫不尊重她。两人大吵一架。
到了晚上,还很生气的女孩便早早上床准备休息,这时候父亲又故技重施,认为她在使性子,不敲门就进来掀被子。
被父亲反复激怒的女孩拿起剪刀与父亲对峙,母亲夹在中间难以调解,无奈之下选择了报警。
从这位父亲的出发点来看,他自认为是好心的,希望女儿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
但从他失去分寸感的行为来看,却是极其不尊重人。
他多次强行闯入对女儿来说属于隐私与安全空间的卧室,还将女儿的视频发给亲戚,企图用“羞耻感”来“教育”孩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自己立威,却使得父女关系走向对立。
南京也有一名14岁男孩,在深夜拨通了报警电话。他在电话中对警察说:“警察叔叔,你们赶紧过来把我爸爸抓起来,他要在我的卧室里装监控!”
当警察赶到时,这位父亲还在不停地说:“我监控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有多少父母,像这两位父亲一样,将入侵孩子的个人边界当成了“爱”?
孩子若是不满,便会得到一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若还遭遇反抗,便会再得到一句“好,那我以后不管你了行了吧”。
父母有责任在孩子迷茫、误入歧途时去拉一把,用耐心沟通、用亲身示范去了解和帮助孩子,千万别因为“亲近”而丢了分寸,那样只会将双方的距离越推越远。
图/电影《囧妈》剧照
3
父母的分寸感
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有时候并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人际交往之中的喘息空间。
哪怕再亲密的爱人,再亲密的家人,彼此都需要有一个空间来安放自己不愿意为人所知的情绪或秘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都说“暧昧期真的很美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原本拥有自我空间的两个人的距离被打破,与此同时“美感”也消失了。
孩子在幼儿时期,全身心地依赖父母,两者经常是“共生”的。但随着孩子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对父母的依赖感必然会逐渐消失,而这时,若父母还一心沉浸在“共生”的情境中,便会产生分寸感的失衡,进而发生冲突。
“我是你妈,有什么是我不能知道的?!”
“我是你爸,你就该听我的。”
......
这段时期的父母还沉浸在与孩子“共生”的关系中,而另一方则跳脱出来要去往新的天地了。
这也是很多人发现,小时候与父母水火不容,怎么长大分开了,关系反而变好了。
因为彼此之间亲密关系的分寸感回来了,感情便也回来了。
电视剧《少年派》在江天昊一家的氛围中,展示了一种“朋友式”的亲子关系。
电视剧中金句频现:
“不是孩子需要你,是你需要孩子”
“你们大人得自立,不能总依赖孩子”。
......
江天昊的父母很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
江天昊想要学体育,父母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务正业而反对,这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路,他的一生总归是要自己走过。
江天昊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是有着分寸感的,也正因此,江天昊独自一个人带着行李去上学,即使看到周围人都是父母接送,他心中也毫无波澜。
只有对父母的爱无比信任的孩子,才能够如此洒脱与独立,即便离开父母,也依旧不会觉得失落。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够培育出江天昊这种性格阳光、积极向上的孩子。因为在他心中,永远不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从江天昊的家庭氛围中,观众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有多少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那是天性,表达爱的方式才最重要的,那是智慧。
图/电视剧《少年派》中的江天昊
周国平先生曾说:
“分寸感,不是指疏远,也不是指傲慢。而是指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举动。”
懂分寸,懂经营。
越是有分寸感的双方,往往感情的保鲜期越长久。
不论是亲情、爱情或者友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